傅建平
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學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其育人是根本任務。如何確保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學校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神圣使命。而學校人口較為集中,同齡人之間交流互動頻繁,學生意外傷害事故很難避免,伴隨著國家30年的人口計劃生育實施,獨生子女成為家庭唯一的精神動力寄托,學生意外傷害將牽動整個家庭甚至家族的神經。如何妥善處理“校鬧”,既是全面深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戰略需要,也是破解新形勢下學校治理制約瓶頸、進一步培育提升教育系統治理水平重要途徑。
校鬧,一般是由在校學生的矛盾糾紛引起,目前已經成為學校正常發展中的重大隱患。近年些來,由于校園安全問題造成學生人身傷害引發的“校鬧”正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而且呈現不斷升溫的趨勢,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管理秩序,打破了校園的寧靜,破壞了學校溫馨的學習環境。
為了解教育系統“校鬧”的各種實際情況,筆者依托湖南幾所學校對湖南省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項目“高校黨建工作法治化研究”面向湖南10余所學校發放的調研問卷結果顯示,認為校方責任的占10.8%,認為家長方責任占25.2%,認為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的占23.6%,認為都有責任的占40.4%。
因此,在當前全面構建法治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對“校鬧”的法治治理就提上日程。作為人口密度較高場所的學校,一般都上千及至上萬,這么一個龐大的學生同齡群體,發生學生意外傷害事在所難免,作為學生家長家屬應理性的對待,通過正當手段維護其合法的權益和適度補償。但是在維權過程中,一些家長及家屬往往采取一些不理智的過當行為,將正常的學生意外維權演變為“校鬧”。
在問到所讀學校或周邊發生過“校鬧”是,有27.6%的受訪者表示有發生或報道過。
(一)醫療保險政策的缺陷。盡管每年國家都在不斷完善和健全醫療保險制度,盡可能地保護老百姓的醫療權益。但面對全國13億人口的龐大人群。我們只能根據國情和財政能力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地逐步上升。與以前相比,我們的醫保政策確實獲得較大提升,報銷比例不斷增加。但針對學生意外安全性疾病,基本上都是按普通醫療對待,無論從制度設計還是保障水平上仍存在著較大缺陷。此外,商業保險的夸大宣傳,給教育系統造成了誤區,以為買了意外保險就萬事無憂,而在實際處理意外賠償過程中,保險公司對意外的各種險理賠完全不同,很多理賠根本賠不了多少錢,受害困難家庭根本承受不起“人錢盡失”的窘境,在萬般無賴下被迫走上“校鬧”。
(二)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目前關于學校治理的法律還不健全完善,管理體制還存在缺陷。盡管2002年已經頒布《學生意外事故處理辦法》,對各種情況的處理都有明確規定,但已經過去15年了,各種新的情況新的因素的出現,賠償標準過低。另由于我國人大及人大常委會還未出臺《學校安全法》,對于學校、學生、教師及政府這幾個主體的責任尚未明確劃分界限,使“校鬧”中學校處于被動地位。
(三)家長的法律意識薄律弱。學生家長來自不同的地區或階層,對法律的認同度和熟悉度不盡相同。遇到知法懂法的學生家長可能要主動些,但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的落后背后也是法律的薄弱,家長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了,一切責任都在學校,不管學生也是主體,而且在社會上看到“拆遷釘子戶”、“醫鬧”等上訪釘子戶在與政府的對立中嘗到了甜頭,周邊人的慫恿加上背后利益的驅使,使他們很容易走上“校鬧”的道路。
在調查中,當我們問到“若您的孩子受到意外傷害該如何解決”時,選擇私了的占42.3%,選擇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的占17.7%,不顧一切采取任何手段(包括暴力等)占14.7%,找相關媒體曝光以便更好解決占25.3%
此外,新聞媒體在制度社會輿論特別是新媒體,“網絡推手”,微信微博通過簡單片面的照片在網絡傳播,一般傾向于同情“校鬧”的學生家長。使學校陷入輿論被動旋渦。
(一)“校鬧”背后家庭責任的缺失。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有著為孩子成長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近些年來,“留守兒童”人數已超過6000萬,是英國人口的總和,父母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嚴重缺乏對孩子的教育,把所有責任全部推到學校,只要孩子出現意外,不管是什么原因,首先推給學校。把“校鬧”責任想方設法往校方推,使學校承擔了學生成長的所有責任。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金錢利益的誘導。“校鬧”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要拿到“巨款”,為了錢,家屬及親戚通過與社會閑雜人員的“默契”合作,把事情鬧大,利用喪子之痛的情感悲痛,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事件相關人員,都是威脅毆打,使教育者的身心遭受重大傷害,往往給當事人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心影,對今后的教育教學都帶來了負面影響,這對教育資源的損失來說是無法估量的。而“校鬧”事件賠償金額談妥后,往往那些攻擊毆打教職員工的肇事者竟被執行部門以情緒失控、心情悲痛等之類掩蓋其惡劣行徑,他們被以冠以“社會危害性輕微,且事后認罪態度較好,而以口頭批評教育和繳納少量罰款而不了了之。這種貌似和諧的處理方式,實際上是以犧牲教師身心健康與學校正當權益為代價而換來的“偽和諧”。
(三)教育系統治理的迫切需要。教育系統承擔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艱巨使命。如何培養合格的公民,培養適應法治時代的社會,我們保障學校育人氛圍,讓教師安心教書育人,確保正常的教育秩序,應對校外社會的變化發展,教育系統需要法治保護人類靈魂的“凈土”,而成為傳承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全面依法治國是黨和國家“四個全面”的重要組織部分,把黨和國家的治理納入法治化治理的軌道,這已是新形勢下全球治理和國家治理發展的趨勢,教育系統要加大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培育力度,率先營造法治思維的良好氛圍。通過新媒體、社區農村、學校等渠道,每年舉辦校園安全周進社區、進農村,提升家長對校園安全的法治思維活動。營造一個家庭、學校、社區、學生都知法懂法用法護法的法治氛圍。
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精通校園法律的律師,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聽講座,組織家長學生參加校園治理比賽,既拉近家校距離,增強家長責任和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又讓他們接受法律的洗禮。同時加大對教師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力度,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整體提升他們應對突發意外事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使學校處于主動地位。
(二)校地聯系制度化。平時加強教育系統與地方政府部門的聯系,不能忽視地方政府在處理“醫鬧校鬧”等各種突發事件上的權威優勢。畢竟地方政府在處理各種突發意外事件實踐能力非常強。不要以為學校不歸屬地方政府管就忽視政府,關鍵時刻還是要靠政府強大的控制力。在處理“校鬧”過程中,要以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為主,學校全程配合,畢竟“校鬧”涉及到國家法律法規,要嚴格依法依規辦事,讓學校集中精力辦教育。
(三)成立調解委員會。組織家長參與學校治理,成立家校糾紛調解委員會,理順“校鬧”解決問題的正規渠道,暢通家校交流溝通機制,從源頭減少“校鬧”事件的發生。參照目前“醫鬧”事故處理辦法,明確事故全程協調處理部門,實行責任追究制、處理流程公開、核實理賠標準、明確責任鑒定和嚴肅事故追責、妥善處理善后等事項,邀請家長代表全程參與,使家長合理訴求及時得到溝通,不推諉,與家長及親人代表保持順暢溝通,降低“校鬧”事件傷害程度,事后進行深刻總結和懲戒機制,進一步完善調解委員會職能。
(四)加大對“校鬧”的法律處理力度。2015年8月29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將擾亂教學納入“入刑”之例。從10月1日起入刑。但在現實生活中,對“醫鬧”的關注和處理度要遠遠比“校鬧”成熟得多。雖然“醫鬧”關系治療人類肉體醫務人員,但“校鬧”則關系到人類靈魂的教育人員,這二者至少同等的重要。嚴厲打擊破壞校園和諧氛圍,惡意圍攻圍堵學校,對學校教師人身攻擊要及時予以刑事拘留,還學校一片凈土。
(五)統籌協調學生醫療和意外保險政策。每年學校都會通過保險公司給學生交40元/年的學生意外保險,在校期間予以保障。現在學校人數大學一般都上萬,有的高校學生5萬,有的中學近萬,這么大的學生同在校園生活難免個體不出意外,但發生意外后,保險公司賠償卻非常被動,學生意外死亡只陪8000,而為搶救學生花去的費用高達幾十萬,被老鼠或其他動物咬傷只賠200左右,而為之打狂犬疫苗的需要2000多元。保險根本只是“杯水車薪”,從家長特別是困難家庭來看,根本無法接受。需要保險公司進一步完善保險理賠制度,不光從保險效益,更應從時代和人性的需要去承擔更多的企業責任。
(六)設立校園和諧基金。通過學校經費預算和學生自發成立學校教職員工“和諧基金”。對符合資助條件的意外傷害受害人及家屬給予一定數量的補助,此舉既表明學校對受害人的人道主義關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緩解家長與學校之間的冷面“對峙”,降低“校鬧”的傷害度。
面對日益發展的社會,我國國家整體實力已移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生活水平偏低,發展很不平衡。國家中西部貧困地區以及下崗職工家庭而言,從子女上學從為他們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我們并不是要對所有家庭都實行一樣金額的賠償,而更應在法治治理的同時,要加大關愛力度。對家庭確實困難而且家屬不無理取鬧,主動配合學校及政府部門的處理,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和諧理論,依法依規妥善安排和處理,既不縱容“校鬧”釘子戶,也不損害學校利益,也要符合社會道德人心,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做出教育系統應有的努力。
“校鬧”問題絕不僅僅關乎教育,而是涉及社會公共安全與社會正義的大問題。對于這一大問題,不僅教育主管部門要依法依規切實維護學校與教師的正當權益,為受辱受害的學校與教師大膽“撐腰”,支持相關學校與教師依法維權。新聞媒體要站在客觀立場,及時報道事實真相,讓“無厘頭”肇事者的惡劣行徑與丑惡面目曝光于大眾,起到良性的社會輿論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