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聰 孫 雨
1.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遼寧 沈陽 110004;2.中共撫順市委黨校黨建教研部,遼寧 撫順 113000
思想建設是黨的基礎性建設[1]。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思想建設的研究始終是學界關注的重點。本課題基于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結合遼寧省實際,在肯定我省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始終大刀闊斧走在前列,在經濟轉型、開放合作方面也取得巨大成績的基礎上,正確認識思想觀念上依舊存在轉變慢、突破難的問題。這是現階段我省轉型振興的一大短板,也是制約東北振興發展的關鍵問題。本課題主旨在于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論證如何以黨的思想建設為抓手來解決這一關鍵短板。
從總體情況看,省直機關及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和黨員的思想奮進,對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決支持,對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的再次騰飛滿懷期待,對轉型振興滿懷信心。調研中許多黨員干部反應熱烈,希望各級領導能夠在我省政治生態風清氣正之際,以硬實力為依托,以黨的思想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增強遼寧省軟實力,大力弘揚遼寧精神,重塑遼寧振興信心,補齊遼寧振興中的思想觀念短板。調研中我們也發現黨員干部隊伍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調研發現,仍舊有少數黨員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動力不足;數據顯示這一部分黨員干部的年齡多數集中在57到59歲,“精力有點兒不夠用了”,感到工作任務繁重,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越來越發現“老一套的工作思路解決不了新問題”,有時候會有“推一點干一點,不推不干”的惰性,主觀能動性不強。在座談中,多數黨員干部反映:“文山會海”現象目前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遼寧省自省直事業單位改革取得階段成果后,新單位充滿新氣象,一些體制機制的關節基本打通,工作越干越順。超過半數以上的黨員干部感覺“充滿干勁”,“新氣象沖淡了舊觀念”,曾經所謂的文山會海現象現在得到了極大收斂。超過80%的企業黨員干部反映,經過這一年多黨建工作在企業中的推進,企業文化得到良好塑造,一些職務犯罪的苗頭得到有效遏制,企業員工愛黨敬業精神得到顯著增強,企業黨建搞得有聲有色,優秀黨員、黨員示范崗成為員工真正的精神和工作追求。
調查數據顯示,100%的黨員干部肯定遼寧省的政治生態正在逐漸轉好,“政治生態好多了”、“工作可以放手干了”,但是一些黨員干部在思想上依舊對于創新感到“有點害怕”,在遇到一些“可以嘗試新方法突破”的工作時感到“如履薄冰”,對于沒有明確要求、政策法規空白需要探索創新的工作“不大敢”進行嘗試,“非要嘗試,必須留痕”,產生規避責任的念頭。在企業單位的調研中,有的黨員干部反映自己所在的單位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本來可以借一次創新而打通多余環節,但是領導更偏向于“老方法”、“認死理”,導致一次次錯失改革機會,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直接影響了新入職的員工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熱情。
此部分調研對象主要來自省直機關及事業單位。調查結果顯示,有近60%的黨員干部認為遼寧省曾經出現“數據造假”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干部的選拔失誤上。一些黨員干部認為任人唯親、“實干的干不過會表現的”現象依舊存在,工作過程中一些有責任、有擔當的干部沒有得到重用,“老實人吃虧”,踏實做事、風氣正派的干部提拔緩慢,嚴重影響單位的風氣。超過60%的黨員干部認為考核缺乏針對性,并且無法反映出真實情況,以至于考核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出問題的干部考核結果沒有不合格的”。在獎勵、激勵、容錯方面,超過半數的黨員干部認為獎勵是“平均主義”,超過65%的黨員干部對于容錯機制表示“不明確”。
超過90%的黨員干部認為,近幾年來,遼寧省以至于東北的聲音始終在全國發不出去,“東北人”這一名詞,始終都處在“任人評說”的語境之下,整個東北地區的軟實力受到巨大損害。65%的黨員干部認為宣傳工作缺位、“為遼寧發聲太少”,70%的黨員干部認為宣傳工作的方式方法保守陳舊,有的黨員干部認為“遼寧沒有吸引力”,“將來還得讓孩子去南方”。這一癥結不除,一方面,黨員干部缺乏自信,“挺不直腰板”,“無論怎么努力工作都得不到自我肯定”;另一方面,遼寧人民、東北人民的自信心樹立不起來,在一切生產甚至生活中都會感到底氣不足、“處處不如人”,造成本土人才流失嚴重。
當前,補齊遼寧振興中的思想觀念短板,必須立足黨員干部思想作風實際,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機制,以強化擔當意識、激發創新動力,切實營造使黨員干部心情舒暢、積極主動、干勁十足、擔當作為的良好氛圍。
思想轉變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在實踐中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從而使思想不斷豐富、解放的過程。近幾年來,遼寧省不斷糾正“四風”,黨員干部作風建設取得了巨大成效,黨內政治生活嚴肅健康,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態。借此良機應當把黨的思想建設作為抓手,助推全省黨員干部解放思想并形成長效的思維慣性,使不斷解放思想成為全省黨員干部的思維習慣。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思想解放、敢打敢拼的先鋒隊,激發社會力量、助力遼寧省老工業基地轉型振興。
解放思想不是空話套話,要把助力培養解放思想的思維習慣落到實處,一是大力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使黨員干部在思想上剔除雜念,堅守共產黨員的政治良心,讓黨員領導干部敢于擔當、勇于作為,以此解決部分黨員干部思想上“不推不干”的問題。二是“使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成為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也要使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成為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2]。在這一過程中,黨員干部的官本位等舊觀念,“新官不理舊賬”、不作為、亂作為、懶政怠政等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遼寧省的良好政商環境、親清政商關系必將在短期內更上一層樓。
一是不斷改進考核獎懲制度,在基礎性、綜合性和長期性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以此作為干部職務調整的底線,以制度為硬約束根除任人唯親的選人用人弊病,逐漸去除體制內“只上不下”的頑疾,調動和激發干部的工作熱情;二是盡快制定容錯糾錯機制,“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3]。”把黨的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相結合,為全省黨員干部隊伍打造無形與有形的雙重激勵與保障機制。
一是樹立體制自信,振興老工業基地,發揮國有企業的強勢優勢,把國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同時加大力度支持本土小微企業繁殖,爭取孵化、打造出一部分帶有本地特征的名優企業,爭取發掘、復刻出一部分曾經產品響亮全國的地方品牌,在國際國內打造和傳播遼寧省的品牌效應;二是集中媒體、社會力量,以點帶面向全國范圍大力宣傳遼寧本地優勢,讓遼寧人民不斷獲得家鄉榮譽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社會凝聚力,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各地人才共同助推遼寧轉型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