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燕瑩
所謂量感,是指視覺或者觸覺等感官對事物速度、程度、規模等方面的直觀感覺,也就是人們通過對事物的觀察或體驗,對其大小、多少、厚重等方面進行的評估,是一種感性認識。對于小學生來說,量感主要指對長度、大小、重量、貨幣、時間等方面的感性認識,這些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關系密切。然而,量感的本質具有非標準化的特征,容易被小學教師所忽略。因此,有必要探討小學生量感的培養策略,增強教師培養學生量感的意識,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一、培養量感的意義
培養量感有利于拓展和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計量單位是其中最基本的數學概念,不僅要求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還要使學生能夠將計量單位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習和生活中鍛煉數學思維,更好地認識世界。
培養量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小學生的量感是他們通過自身的多種感官對數和量產生的整體感知,與其時間與空間想象力的發展有關。在學習計量單位時,學生需要掌握空間計量單位和時間計量單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量感將得以加強,并由此更好地理解時間觀念與空間觀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基本的估測方法幫助學生發展量感,如單位迭代法、參照法等。
二、培養量感的策略
1.喚醒生活經驗,豐富表象感知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量感與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在教學計量單位的過程中,要全面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即在知識表象與生活經驗之間建立有效聯結,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依靠熟悉的生活經驗感知學習內容。例如,在教學“升與毫升”時,教師可先使用多種大小和形狀不同的包裝瓶讓學生感知容積的概念,再進而體會升與豪升的量。
2.基于生活經驗,構建知識體系
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經驗基礎的情況下,才能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初基礎主要來源于自身的感性認識,特別是實際生活經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歷各種不同的活動,這些活動都能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感性經驗。如果教師能夠對此合理開發并積極引導,便可以幫助學生將已有的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知識,并逐漸形成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時,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積累與實踐。課前,教師深度挖掘近期愛心義賣活動中的真人真事,將其作為學生認識人民幣的課堂素材,使學生在已熟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學習,提升認識。
3.分享生活經驗,構建估測參照
在對物體的大小、粗細、長短、輕重等進行估測時,往往需要用標準單位量作為參照。在課堂上進行概念學習時,要求學生通過選擇參照物使用標準單位表示物體的量,然而學生更多的是運用生活中的非標準量來進行評估。這時,教師可允許學生從生活經驗入手,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例如,在教學“升與毫升”時,有的學生分享了1毫升裝的眼藥水可以滴很多次,引發了其他學生對1毫升的水究竟有幾滴的猜想。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在課堂上將1毫升的水一滴一滴地滴下來,記錄后發現大約有20滴,而這20滴水匯集在一起又差不多是一枚一元硬幣的體積。通過以上分享和操作,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將水滴作為參照標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增強了學生對1毫升的感性認識。又如,在“千米的認識”一課,學生通過校園生活積累的經驗已經知道:繞學校操場一圈為400米,體育課上測試短跑的直線跑道長100米等。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知道1000米即繞操場兩圈半,而1000米就是1千米。教師還可以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計量單位再用到生活實際中,如走一走100米的跑道,記錄有多少步,估算1千米要走多少步;為學生提供學校周邊的地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步數測量地圖上某些路線的長度,估算其大約有多少“千米”等。以上,通過分享生活經驗,不但使學生學會了選擇恰當的參照標準,還促進了學生的量感從感性經驗向參照推理的進一步發展。
4.豐富生活經驗,提升自覺判斷能力
自覺判斷往往需要依靠個體的知識與經驗。因此,當學生在學習不熟悉且缺乏對應生活經驗的單位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從而形成并加深對量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克與千克”時,學生對于重量的感知還只停留在輕重比較上,對于1克重量的猜測五花八門,缺乏依據。這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逐一感受1克、10克、100克、25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并引導學生將這些重量與平時觸手可及的實際物體一一對應起來。這樣,學生就能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重量的參照物,再回到生活中,就可以提升對重量的直覺判斷能力。
5.結合生活經驗,培養應用意識
數學的應用意識,是指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嘗試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數學思想以及數學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從而探索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計量單位的出現來源于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計量單位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不可割裂。計量單位是數學表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計量單位時,將其還原于生活,并運用相關知識表達或解決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
例如,教師出示一篇“數學日記”,上面寫道:“早上,我走了差不多200厘米的路就到了學校,然后坐在了大約50米高的凳子上,并拿出了長度為1毫米的鉛筆,還有厚度為3分米的字典,開始進行課文預習。”教師引導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將之與平時的生活經驗、常見事物進行對比和聯系,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并發現問題,糾正日記中的錯誤。又如,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300+700=1,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聯想已有的知識和經驗:300毫升+700毫升=1升,300米+700米=1千米等,有效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小學生量感的培養需要一個系統而長期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量的體驗活動中,使學生經歷“1個單位”標準的建構過程,從中感悟計量單位的本質,并引導學生善于通過身邊的素材體驗不同的計量單位,加強感知和積累,從而形成準確的量感。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