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傳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這句話強調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一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情況準確把握難度,則課堂將如行云流水,聽課也會成為一種精神享受;如果起點過高,會使學生感到無所適從,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起點過低,會使學習缺乏挑戰,學生的興趣降低,難以進入深度學習。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對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一、起點過低使學習浮于表面
教師的思維會有慣性,教材內容可能有滯后,因此,當教師只從教材或課堂目標出發分析學生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時,可能會低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金子》一課時,講到“彼得若有所悟……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這一部分時,要求學生嘗試添加一些感嘆詞語。于是,學生紛紛造出了這樣的句子:“哎,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噢,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哈哈,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教師設置這一任務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變換感嘆詞,學習使用感嘆詞,同時體會淘金者彼得發現新奇事物的驚喜。然而實際上,這樣的感嘆詞訓練更適于三年級的學生,對已經掌握了感嘆詞用法的四年級學生來說,這一任務過于簡單了。此外,這一部分的感嘆詞適用范圍較廣,缺乏針對性,不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
二、起點過高使學生不知所措
“備學生”是教師備課中的重要一環,然而一些教師往往只憑主觀臆想進行預設,與學生的實際水平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從而造成教學過程中的失誤。如在《金子》一課,在講到“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來培育花苗”這一部分時,雖然不同的教師都抓住了相同的詞語展開教學,但效果卻并不相同。一位教師提出了“彼得會做些什么”的問題,并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組提示語“太陽剛剛升起,彼得……”“夜幕降臨……”“炎炎烈日下……”“風雨襲來時……”,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并選擇其中一兩個情境寫下來。教師認為在這樣的提示下,學生可以寫得很精彩。然而,由于缺乏實際勞動和生活經驗,學生一臉茫然,無法完成生動的描寫。這種情況就是教師高估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導致以為“學生知道”和學生“真的知道”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使教學活動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三、找準起點使教學高效展開
1.找準起點,幫助學生“管中窺豹”
在《金子》一課的字詞教學環節,一位教師向學生出示了以下兩組詞語:
(1)買地,淘金,蜂擁而至,坑坑洼洼,埋頭苦干,掃興
(2)松軟,傾盆大雨,綠茸茸,若有所悟,美麗嬌艷
教師先請學生正確讀出這兩組詞語,而后向學生提問:“第一組詞語與彼得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是講彼得淘金的”;教師又追問:“第二組詞語與彼得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是講彼得種花的”。教師從詞語導入教學,對詞語進行了巧妙的分類,引導學生通過詞語適當歸類,進而順利地理清課文脈絡,把握了課文主旨,取得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這一教學設計既是基于學生的學習現狀,又略高于學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利于學生在會讀的基礎上提高應用技能,不僅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也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運用的目的,實現了一舉兩得。
2.找準起點,提升學生的潛在能力
在講到課文中淘金的環節時,一位教師先讓學生找出有關段落,讀一讀,畫一畫,再根據彼得的動作,體會彼得的人物特征,學生最后找到了答案——勤勞;而另一位教師則恰好相反,他請學生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彼得是個勤勞的人。從表面看,這兩種教學方式的教學目標是一樣的,即通過對文字的讀悟,體會彼得勤勞的特征,但教學效果卻并不一樣。前者通過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準確估計,鼓勵學生在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總結和提煉,是一種更主動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概括能力;而后者則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學生依據已知結果(勤勞)在文中找證據,屬于按圖索驥,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教學效果較差。當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學習起點進行準確估計時,所選用的教學方法就可能不恰當,影響教學效果。
3.找準起點,引導學生享受學習樂趣
在教學“彼得若有所悟”這一節時,一位教師基于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了常規教學策略,著重強調了兩個問題,一是“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二是“彼得悟到了什么”。但另一位教師則向學生提出了“彼得是根據什么悟到了什么”這一問題。事實上,這一問題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其所需要的思維水平與學生現有水平相差較大。因此,筆者起初對這一問題的設計表示質疑。然而就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之時,教師適時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梯子”。他向學生出示了“雨”“草”“土”“花”等字,引導學生根據這幾個字來思考,彼得“根據什么悟到了什么”。在這一提示之下,學生的思維又立即活躍了起來,并開始踴躍地回答問題:彼得根據一場大雨過后,松軟的土地上長出了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悟到了這塊土地很肥沃,可以用來種花……這樣,教師通過設置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線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體會到了發現的喜悅。
同樣,在“全部精力”這一節中,該教師也采用了這種方法開展教學。在讓學生想象彼得付出了哪些精力時,他為學生提供了“熱了,彼得就……”“渴了,彼得就……”“餓了……”“累了……”“臉……”“手……”等線索,學生根據書上的插圖,很快回答出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非常開心。由此可見,教師應充分預估學生的學習起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需要更高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同時在合適的時機為學生提供恰當的線索,使學生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
總之,語文課堂中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先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基于學習起點,合理設置教學內容,使之與學生將要學習的知識之間形成一定的距離,引導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跨越這段距離,達成學習目標,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使學生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樂趣。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