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娟
視覺康復是指采取各種措施(如光學設備、訓練場所、學校和社會教育等)改善和提高低視力者(指雙眼中優眼的最佳矯正視力等于或優于0.05而低于0.3者)的功能性視力,減輕低視力所造成的影響,使低視力者更好地適應社會。北京眼科研究所選取了6~14歲的139名低視力兒童,通過2.5X望遠鏡及相當于8.00-40.00D的近用助視器對這些兒童的視力進行矯正,結果這些兒童中有22.3%的遠視力優于或等于0.5,有53.2%的近視力優于或等于0.5。可見,通過視覺康復可以大幅度提高低視力學生的功能性視力。
教育部出臺的《盲校義務教育綜合康復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從視力殘疾學生的實際出發,開發潛能,補償缺陷,促進各項能力的發展,使他們自尊、自信、自立,是我國視力殘疾學生教育的重要目標。然而,僅靠每周一節的康復課遠遠不能達到視覺康復的目標。唯有集各學科教師之力,對低視力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系統康復訓練,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視覺康復訓練大致可以分為視覺識別和注意訓練、視覺追蹤訓練、視覺記憶訓練、視覺搜尋訓練、手眼協調訓練、腳眼協調訓練等九大模塊,這九大模塊都與各學科教學密切相關。以下,僅以語文學科為例,討論盲校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運用視覺康復技術。
一、借助直觀教具,
引導學生準確認識物體的特征
語文教師在教授形象直觀的知識內容時,使用直觀教具,可有效訓練低視力學生的視覺識別與注意、視覺追蹤、視覺搜尋等能力。具體來說,教師要先讓學生觀察物體,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若條件允許,可以聞一聞、嘗一嘗;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到的物體或了解到的有關該物體的知識,訓練學生的視覺記憶和語言表達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更加真實的感性認識;最后要用正確、具體、形象的語言予以描述說明,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感性認識、記憶表象,使其形成準確的概念。
例如教學《小雨沙沙》一文,在講到“林中的蘑菇,撐開了小傘一把把”一句時,教師先是發給每位學生一株蘑菇,引導學生認識蘑菇的顏色、形狀、氣味。接著,請學生說說還見過哪些蘑菇,描述吃過的蘑菇的味道。最后,教師進一步引導:成熟的蘑菇通常是褐色的,頂端圓圓突起的部分就像雨傘的傘頂,菇頂下面圓柱形的菇柄就像雨傘的傘柄。據此,學生對蘑菇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同時也提高了視覺識別與視覺記憶能力。
二、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有效訓練學生視覺追蹤等能力
語文教師在教授不便于低視力學生觀察和觸摸的教學內容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采用慢鏡頭或定格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視覺追蹤、視覺搜尋、視覺記憶等能力。
例如教學《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先呈現了放大的螢火蟲讓學生觀察,再通過播放慢鏡頭視頻讓學生追蹤觀察螢火蟲在黑夜中如何飛行,并請學生說說螢火蟲的樣子。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視覺追蹤、視覺搜尋等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借助口述影像技術,
使學生的認識更全面而準確
口述影像,即視障口述影像服務(audio description or descriptive video service),是一種透過口語或文字敘述,幫助視覺障礙者將無法接收的影像訊息轉換成言辭符號,使他們能夠克服視覺障礙,協助他們克服生活、學習和就業環境中各種影像障礙的服務。簡單地說,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見”的“說”出來。對于抽象的或者學生看不清的事物,教師在借助多媒體課件呈現時,必須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述,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此外,教師還必須善于運用描述性的語言為學生渲染出與之相應的情境,讓學生時而徜徉于荷花池畔,時而漫步在黃土高原……
例如教學《黃河頌》一文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并輔以口述影像技術,引導學生感受黃河的波瀾壯闊。教師首先通過播放有關黃河壺口瀑布的視頻,引導學生認識黃河的顏色、河面的樣子,并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于黃河的印象;在學生聆聽壺口瀑布震耳欲聾的聲音時,教師輔以準確的語言說明,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然后結合寫作背景,進行配樂示范朗誦。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還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學習效果。
四、實施低視力學生漢字教學,
提升學生手眼協調等能力
低視力漢字教學對低視力學生可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低視力學生利用剩余視力掌握漢字這一學習工具,為其今后走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有利于低視力學生手眼協調等能力的康復。
例如教學漢字“口”時,教師先讓學生照著鏡子張大嘴巴,請學生說說自己嘴巴的樣子以及“口”的漢字怎么寫。然后,教師板書“口”,讓學生伸出食指跟著教師書寫“口”字。接著,教師將特制的描紅本發給學生,讓學生用2B鉛筆在描紅本上描“口”字。最后,讓學生在空白處試著寫“口”字。據此,學生既能快速準確地掌握漢字“口”的寫法,又很好地訓練了文字識別、辨別、描摹以及手眼協調等能力。
五、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助視器
每一種助視器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功能,并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只有正確地使用助視器,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有些醫院在為低視力學生驗配助視器后,不能對其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指導,導致助視器的棄用率較高。低視力學生若想正確、熟練地使用助視器,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并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反復練習使用。通常語文教師與低視力學生有更多朝夕相處的時間,比較清楚學生助視器的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常見問題。由此,盲校語文教師應訓練低視力學生正確使用助視器,提高助視器的使用率。
例如,筆者發現學生小林(化名)最近不戴眼鏡了。經了解,小林的鏡片模糊,再加上鏡片有放大效果,看遠處物體時更加模糊,所以他拒絕戴眼鏡。經溝通,學校為小林配備了2.5倍臺式放大鏡,供他閱讀或寫字時使用。小林愉快地接受了,目前使用效果較好。另外,學生小馬(化名)的視力較好,但在看比較復雜的字時比較困難。學校就為小馬挑選了3倍手持式單筒望遠鏡,使小馬的學習和生活方便了許多。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視覺康復技術,不僅能有效提升低視力學生的視覺康復水平,還能提高其學習語文的興趣、信心和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