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是白居易的古典敘事詩,其語言優美綺麗,向來為人所稱道。基于《長恨歌》的詩歌內容,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自創作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共有十個章節。本文選入第二個章節《七月七日長生殿》的內容作為分析重點,同時分析《長恨歌》的創作背景及其蘊含的文學性、民族性。
清唱劇最早誕生于歐洲中世紀,是中世紀宗教音樂的明珠。《長恨歌》作為我國第一部清唱劇,由黃自創作、韋瀚章填詞。全劇圍繞著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黃自有著十分大膽的創新,他運用嫻熟的作曲法,使表達豐富細膩,給作品注入了很高的藝術性,對音樂合唱事業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清唱劇的由來與黃自清唱劇
清唱劇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清唱劇是中世紀的音樂與宗教文化結合的產物,從教堂祈禱產生。在16世紀末的羅馬,清唱劇已經開始形成了,那時候清唱劇主要以圣經為主要內容,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圣劇”,也正因為此,它才能快速發展起來。
“清唱劇”的名稱最初由黃自先生翻譯并傳到中國。中國音樂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劇也來自黃自的創作,即《長恨歌》。這部作品是他短暫人生中唯一一部大型音樂作品,是合唱作品的代表,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榮耀。黃自曾在滬江大學(今上海理工大學)任教。任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反戰歌曲。黃自的創作具有民族音樂的風格,情感表達豐富細膩。
二、清唱劇《長恨歌》的創作背景
黃自曾經在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教導主任時,與他的朋友韋瀚章兩個人聯手完成了清唱劇《長恨歌》。《長恨歌》的創作計劃是十個樂章。在兩個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合力完成了過半的作品,剩下的第七章、第四章和第九章這三個樂章,由于當時戰亂等原因未能按時完成。在黃自先生早逝后,這也成為了韋瀚章的遺憾。四十年后,林聲翕作為黃自的入室弟子,繼承了先師的事業,將剩下的三個樂章在香港補充完成。
黃自和韋瀚章聯手創作過14部作品,包括各種的歌曲、清唱劇等,在眾多作品中,最具規模的當屬《長恨歌》。清唱劇《長恨歌》最開始創作于1932年夏天,當時國家處于危機之下,連年不斷的戰爭也使得百姓生活得很是艱難。“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東北三省回落,而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人民群眾非常不滿,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懷,清唱劇《長恨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完成的。這部作品的創作有其歷史性,整體脈胳清晰,塑造人物鮮活,風格熱情奔放,十分富有感染力。
三、《七月七日長生殿》內容分析
《七月七日長生殿》是清唱劇《長恨歌》中的第二樂章,這個樂章是根據原詩“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來取名標題的,描述的是楊玉環和李隆基愛情誓言。學者張譯戈提到,“女聲三部合唱和女高音、男中音二重唱的演唱形式,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包括宮女、楊玉環和唐明皇李隆基,與劇情十分吻合。”對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愛情描寫,黃自采用了抒情的歌唱性旋律來表達,表現了鸞鳳和鳴、比翼雙飛的主題。接下來,描繪出了深宮暗淡的秋色。在這樣的秋色下,遠方的宮女們傳來合唱,聲音婉轉,與寧靜的背景相襯。再接就是歌唱愛情的畫面,女聲慢慢地結束,插曲緩緩響起。男女和聲唱著節奏強烈的曲調,表現楊貴妃和唐明皇愛情誓言中火一樣的愛。最后,樂曲慢慢地變回清淡如水的小調,讓人從心里感覺到了寧靜。在本章的音樂中,黃自使用分解歌曲的方法,給人一種自然流暢的感覺,突出作品的戲劇性效果。
四、清唱劇《長恨歌》的文學性、民族性
《長恨歌》主要以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為主線,其中的每一個樂章都用《長恨歌》中的詩句作標題。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之所以受到人們關注,和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分不開的,這一點也使得《長恨歌》具有更深的文學性。黃自清唱劇《長恨歌》最開始也是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內容為主的,在語言表達上,白居易的《長恨歌》絢麗絕倫,素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并且,李隆基與楊玉環之間的故事十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也具有悲劇主義色彩,是古典文學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深厚的文學性。《長恨歌》這首詩是在唐憲宗時期創作的,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
清唱劇《長恨歌》第一章主要表現唐朝歌舞升平的景象;第二樂章主要描寫楊玉環與李隆基之間的定情;第三章劇情進入安史之亂,矛盾爆發;第五章劇情進入對唐明皇不抵抗的諷刺階段;第六章楊玉環被賜死;第八章交待楊玉環死后之處;第十章則描寫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思念。清唱劇《長恨歌》本身就是以白居易的詩題來命名的,在保持原本情調的基礎上,黃自和韋翰章的創作改編適應時代的發展,改動了不少的詞句,比如只愛美人、美酒不愛江山等,使更具有古典文學美感,并在黃自的作曲之下演繹得楚楚動人。
20世紀30年代,我國的傳統文學慢慢脫節于這個時代,但是這不意味著傳統文學就此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黃自用西方的清唱劇形式對傳統文學進行改編創新,這不僅僅是一種民族的創新,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在創作清唱劇的過程中,黃自堅持繼承傳統文化的民族性,將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除了歌詞,在旋律上尤為彰顯。在第八章中,黃自把音樂小調改成了古曲清平調,使原本的合唱更具有民族風味,給人清新之感。黃自清唱劇《長恨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文學性質,還在于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五、結語
《長恨歌》是黃自唯一一套大型聲樂套曲,也是在我國音樂史上第一部清唱劇體裁的作品。這部套曲以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為藍本,通過韋瀚章編寫的秀麗優美的歌詞和黃自獨特的創新作曲,將李隆基和楊玉環流傳千載的愛情故事,用音樂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它具有浪漫主義的氣息,同時有著現實主義色彩,二者在婉轉悠揚的旋律中相互融合,在大型的聲樂表演中,讓沉重的歷史事實充滿了時代氣息。在大型音樂創作領域,當時我國還是一片空白,《長恨歌》標志著我國聲樂開始走向戲劇性,并且完美地將中國古代的歷史題材與西方的創作技法進行了融合展示。也正因為這樣,這部作品不僅僅是我國音樂西方化嘗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促進了我國現代音樂的發展,在音樂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
作者簡介:徐賀(1998-),女,河北保定人,本科,研究方向: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