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程程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8-0094-01
小學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搞好作文教學能夠有效的促使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這充分說明了學生習作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小學生的習作,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仍是作文。為了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提高習作水平,談一談個人對于小學高年級單元習作教學方法的膚淺認識。
1.明確習作要求,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審題能力是指深入思考作文題目的內容,明確作文的范圍、要求、重點、體裁等方面的能力。審題是命題作文的第一基本功,也是學生寫作的第一步,教師一定要指導好,要從題目的范圍、要求、重點等方面去指導。
如:五年級下學期習作四“一件令你感動的事”。首先應該讓學生自讀習作要求,然后想一想本次習作的內容是什么以及習作要求都有什么。當學生歸納出來后,教師必須相機板書,加深學生的印象,而不至于跑題。(1)一篇記事的文章。(2)題目中的“感動”強調感受最深的部分寫詳細。(3)要寫一件事。(4)題目自擬。(5)寫后注意修改。
2.讀寫結合,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講過“果能善讀,自必深受所讀書籍之影響,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與技巧自能漸有提高,我謂閱讀為寫作之基礎,其意在此。注重語言積累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古人學習語文強調讀得多,記得多,這樣才能博聞強記,厚積薄發。因此,重視語言積累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作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語文最注重的是積累,所以要提高語文成績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積累可以分兩方面,一方面來源于課文。課文的積累也不是漫無目的的積累,應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比如分段讓學生積累同一類型的好詞好句。寫景文章:山水類、花草類、叢林類……寫人文章:有關外貌、動作、神態、語言……在學生積累的同時,教師也同步積累,做到心中有數,方面教師指導。同時對于自己積累的句子,要標注好屬于哪一類的句子,這樣學生就不會盲目積累,會知道積累的句子如何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積累的數量可以要求學生每天積累四個好詞,兩句好句。量少,對于學生不會造成負擔。別看量這么少,日積月累,一滴滴水珠也能匯成汪洋大海,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閱讀面廣了,獲得了間接的知識經驗,為習作積累了必要的語言材料及寫作技巧,作文能力也明顯地提高了不少,可謂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另一方面來源于課外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正說明了閱讀對寫作的影響。沒有大量的閱讀,不可能寫出好文章,為此,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定期地向學生介紹有價值的書,推薦適合他們讀的好文章。在閱讀的同時,我們要重視背誦,使學生打開記憶的倉庫,豐富語言積淀和儲備。背好詞佳句,背誦一定量的范文。這樣,作品中的精華部分就會內化為學生的文化底蘊。總之,通過閱讀積累語言,學習積累寫作技法,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必經之路。
3.掌握寫作方法
做文章就像蓋房子,如果只是積累了材料,備齊了磚瓦木石是不夠的,還得勾勒藍圖,搭好架了,才能蓋起房子。我們也可以教學生模仿文章的結構、表現手法、標題、題材等等。
我們小學語文書中有很多課文可以作為事例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學會模仿文章的語言、結構、表達方法、寫作順序、修辭手法等等。文學的基本材料是語言——是給我們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形態的語言,文學史借語言來進行雕形描寫的藝術。語文課本中的選文都是語言文字好的范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地、有針對性地模仿文中的精美語句,是提高寫作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也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文章的結構,最好是模仿語文課本范文的結構。因為范文的結構既全面、千姿百態,又科學、規范。模仿結構,可以學習全篇結構安排的特點,也可以模仿局部的層次安排,還可以模仿范文的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
例如:教學《北京的春節》時,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寫的。課文中詳寫的有正月初一、除夕和元宵節,略寫的有臘八、小年(臘月二十三)和正月十九。讓學生學會詳略得當的寫法。教學《少年閏土》時,學習作者的寫作特點:(1)通過肖像、裝束的描寫突出人物的外貌特點,通過對人物語言、行動的描寫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征。(2)通過典型事例寫人物的特點,如“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潮汛看魚”這幾件事,反映出閏土是一個知識豐富、聰明、能干的孩子。讓學生模仿寫《我的小伙伴》,學生就會覺得,我也能像這些大文學家一樣寫出好文章,就不會害怕作文。
4.給予適當的評價修改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學生的作文水平有限,教師在修改時應尊重孩子的想法,盡量保留孩子的意愿,不大篇幅地進行改動,多給予鼓勵。每次在全班作文總評時,我先肯定學生的成績,并且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與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對于學困生應注意發現作文中的優點,哪怕是一個好詞,一個好句都給予熱情鼓勵和適當表揚,不足之處也用委婉的語言指出。我經常在評語中寫道:“你的進步真讓老師刮目相看,要是錯別字一個也別放過的話,你就更棒了!”“你的文章敘述得真有條理,娓娓道來,可是就是那么一兩個用錯的詞影響了整篇文章,多可惜呀!”學生在拿到作文后,看完了評語都會找出自己的毛病加以改正,從而讓整篇文章更加精彩。在指出全班的共性之后,我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小組的同學聽聽,互相說說優缺點,有哪些好的地方是需要自己學習的,認為哪些地方可以怎樣寫更好。正所謂“文章不厭千回改,精雕細鑿始成金。”作文不僅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學生在互評、互改中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寫作技巧也得到了提升。
總之,作文教學就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實踐過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的能力。作文教學中,在教師方法的指導與評價鼓勵下,學生學會積累,多閱讀,善于觀察生活,掌握習作技巧。有了良好的寫作習慣,學生就會用我眼看世界,用我心寫我心,有了寫作興趣、素材及方法,相信學生作文就會達到“執筆而自能通曉,展卷而能合度”的境界,寫作文將不會成為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