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偉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長沙 410004)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職業院校專業群建設開展如火如荼。專業群最初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提出,針對當時專業劃分過細導致學生就業面過窄的狀況,以職業崗位群為參照組建專業群,構建“基礎+模塊”的課程體系,拓寬學生的就業面。這幾年,在專業群相關課程體系的設計中,雖然提倡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等理念,突出實踐教學及職業技能的培養,但是一些老問題依然存在:一是課程體系構建形式沒變,還是原學科體系模式下形成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課程體系范式;二是專業群中的專業各自為政,過度強調專業的特殊性,忽視專業群知識、技能、素養的共性要求,甚至是教學內容相同的課程,也只是課程名稱不同,或學時學分不同;三是課程的職業相關性不強,不是真正按照專業定位的職業崗位群工作的內容和要求來設置綜合化課程;四是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工作相脫節;五是課程標準變化頻繁,隨意性大、不規范;六是培養計劃柔性不足,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快速變化,培養效果滯后或過時。這類問題產生了許多矛盾:如,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單一與社會需要的多樣化之間的矛盾;學生個性化需求與教學過程大而統之間的矛盾;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熱心張羅與企業冷淡應付之間的矛盾等。以上這些矛盾是專業群人才培養觀念及課程體系存在缺陷所致,這不是某個專業可以解決的,必須從專業群層面對人才培養理念、課程體系內容、教學進程等進行系統的反思與整體的重構。因此,重構基于職業需求為導向的專業群課程體系范式是有必要的。
專業群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是指由一個辦學特色明顯、影響力大、實力強、就業率高的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作對象相似、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基礎相同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專業群課程體系是指專業群內課程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和操作技能。課程體系是專業群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實現專業群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體現專業群辦學的方向與定位。通過構建與行業、企業職業需求相配匹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才能有針對性地培養出廣受歡迎的人才。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論最早由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 提出,并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1970)一書中說明。范式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方法和理論等的集合,被大家認同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包括學科的內容和研究要素、過程、方法等構成的規范框架。近年來,眾多學者將庫恩范式理論運用到與專業群建設相關問題研究的過程,試圖找到專業群建設相關內容的范本或探討專業群課程建設的思路。專業群課程體系范式是以某一教育思想作主導的高職院校師生群體在某一專業群內所共同認可的課程體系構建方式的總稱,它還涉及課程的核心內容,直接規束著課程教學的組織實施。
職業需求是依據國家職業標準或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對從業人員知識、技能、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不同職業對于從業者還有相對穩定或與時俱進的特殊要求。
基于職業需求導向的專業群課程體系范式組成要素主要有: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專業群專業核心課程構建、專業群專業課程內容構建。
課程體系范式必須要有一定的柔性特征,并著眼于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高職院校專業群相對具有的優勢的環節和基礎,以適應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可按如下步驟進行:合作企業人才需求歸納分析→專業技術與服務領域分析→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課程提煉→教學保障。通過開展就業意向的合作企業人才需求分析,找到專業群內專業與職業的聯系;以專業技術與服務領域分析與歸納作為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的切入點,確定相應的崗位群,以及人才培養規格與目標;通過對典型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歸納出崗位群對應的行業企業專業基本能力、崗位專業專項能力及崗位專業綜合能力;參考合作企業職業需求,兼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基本需求,提煉出校企共建的專業課程、共享課程、互選課程等。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步驟如圖1所示。
每個專業所對應的職業范圍由若干個職業崗位構成,每個職業崗位所需的專業能力需要若干個能力單元(即能力標準的要素)支撐。根據職業崗位和能力單元所需的知識、技能,構建專業核心課程。以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為例,說明專業核心課程與職業需求的關系,如圖2所示。通過職業范圍調研,確定合適的職業能力標準要素,形成相應的課程集。專業核心課程構建包含課程標準、教學素材、實訓條件、評價措施等方面。
課程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載體,行業企業崗位的職業素質要求和專業能力要求必須對接至專業群的相關專業課程內容。專業群專業課程內容構建模式如圖3所示。

圖2 專業核心課程與職業需求的關系
專業群專業課程內容構建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職業需求和現狀分析
調研探尋專業群專業課程所對應的社會職業,并分析最新的職業需求,了解其發展趨勢,明白當前的困難和瓶頸等,為下一步的行動提供可靠的依據,未雨綢繆。
(2)職業能力分解
在權衡利弊并確定職業方向后,需要對職業進行細致分析,剖析這個職業“前景如何” “工作內容是什么” “工作環境如何” “有什么優勢” “具體能做什么” “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等,剖析的目的是為了總結出相應職業的職業目標和要求,從而明確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掌握哪些技能。這些技能,主要分為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特色技能。基本能力是指達到工作任務的合格目標必須具備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圓滿完成工作任務必須具備的能力;特色技能是指崗位任務遷移、職業變更所需的能力。
(3)行動領域與學習領域的融合
有了明確的職業目標以及所需的職業能力,下一步的重點就是把職業能力拆分到課程教學活動中。把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劃分至相應的行動領域,再將行動領域通過課程教學項目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學習領域課程的習得效果還可反饋至行動領域,使這兩領域實現協調式發展。
(4)技能型課程開發
職業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不是把某個人狹隘的局限于獲得一種職業能力,而是培養人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一定的職業能力,并能從事與其相適應的職業,以及獲得職業幸福。技能型課程開發就是注重能勝任工作任務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綜合,是一種綜合的職業能力開發和培養。它是以技能開發為主線進行課程開發,以項目化方式進行課程教學,以提高技能為主設計教學方法,目的是讓學生不斷地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相關的職業經驗。

圖3 基于職業需求導向的課程開發范式
構建基于職業需求導向的專業群課程體系范式具有一定的意義,創新性地將職業認知、技能培養、職場模擬、職業體驗、效果評價融為一體,使整個課程體系設計具有層次感和可行性,為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