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麗 楊立春 尚曉霞 李佳 唐穎 王春波

[摘要] 目的 分析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使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的治療效果。 方法 在該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方便選取出76例,并嚴格按照摸球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對兩組治療后效果進行觀察,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及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結果 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32%,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74%,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5.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肺功能指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觀察組二氧化碳分壓(PaCO2)低于對照組(t=14.89),而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則高于對照組(t=11.94、4.19),并且觀察組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t=6.38、6.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予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無創正壓通氣療法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氣分析指標和肺功能指標,值得推廣。
[關鍵詞] 無創正壓通氣療法;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63.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8(a)-003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76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7 to June 2018.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ball-fitting method, 38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 and the changes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32%,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74%.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χ2=5.2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 and lung function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ed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14.89), and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pO2) and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11.94,4.19),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ung function index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6.38, 6.4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thera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is effectiv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 and lung function index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therapy;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Efficacy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于老年人群中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簡稱為慢阻肺,和氣道及肺組織有害氣體、有害顆粒有關,發病原理是因為內源性呼吸肌出現疲勞和氣道阻力加強等[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也在逐年上升中,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傳統的治療方法一般為鎮靜、祛痰及吸氧機擴血管等,但并未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而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則具有治療效果高和并發癥少的優點,現已逐漸得到廣泛運用[2]。現該文就2017年6月—2018年6月方便選取的7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使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的治療效果做出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該院就診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方便選取76例,并嚴格按照摸球法分為對照組38例,觀察組38例。對照組中女性有16例,男性有22例;最大年齡為70歲,最小年齡為45歲,平均年齡(55.26±2.19)歲;患病時間最長為9年,最短為2年,平均病程(4.53±1.22)年。觀察組中女性有17例,男性有21例;最大年齡為71歲,最小年齡為45歲,平均年齡(55.64±2.21)歲;患病時間最長為10年,最短為2年,平均病程(4.77±1.40)年。通過對比兩組的性別、年齡和患病時間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相關指標[3];②已在治療前告知患者及家屬該次研究詳情并得到同意,自愿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患者;②精神異常或意識不清,無法進行該次研究患者;③對該次研究中所采用藥物有過敏情況患者。
1.3? 治療方法
予以對照組常規治療,其中包括患者在進入急診室后,給予鎮靜、祛痰及吸氧機擴血管等治療方法,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視,控制患者脈搏速率和血壓水平,治療過程中使用支氣管擴張和利尿劑(國藥準字H32021428),合并感染患者還應予以抗感染針治療。觀察組予以無創正壓通氣法(型號:S1100)治療,方法如下:①調整患者為仰臥位,頭部向上抬45°,結合患者面部情況選用適宜面罩,以適合為主。②對無創正壓通氣頻率進行設置,氧流量為4 L/min,頻率為20次/min,初始吸氣壓為5 cmH2O,后逐步調整為20 cmH2O;初始呼氣壓力為3 cmH2O,后根據患者呼吸頻率可逐漸調整為6 cmH2O,吸氧濃度維持在45%。③醫護人員應注意掌握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時間,確保患者治療時間維持在3 h內,治療次數為3次/d,保證每日上機時間達到9 h,連續治療半個月。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應詳細記錄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數值,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感,若發現異常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此外還應注意在患者上機前應做好解釋工作,緩解其不安情緒,利于患者放松。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表示為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肺部經聽診后確認無雜音,呼吸順暢,各項監測指標恢復正常[4];有效表示為臨床癥狀逐漸消失,肺部經聽診后基本無雜音,呼吸趨向正常,各項監測指標均有所改善;無效表示為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消失,各項監測指標未見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另外,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等血氣分析指標變化,記錄患者用藥之后1 s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1.5? 統計方法
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時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對比
經治療后,對照組顯效人數為13例,有效人數為16例,無效人數為9例,總有效率為76.32%;觀察組顯效人數為19例,有效人數為17例,無效人數為2例,總有效率為94.74%,經對比,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觀察組(χ2=5.21,P=0.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變化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PaCO2、SpO2及PaO2等血氣分析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以上血氣分析指標均有所改善,觀察組PaCO2低于對照組,而SpO2、PaO2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肺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是一種氣流受限的疾病,導致容易出現病情反復,從而誘發呼吸衰竭現象。該疾病好發于老年人群中,而老年患者身體機能正在逐漸衰退,給治療增加了難度。許多家庭在治療方法上往往為了降低患者痛苦而選擇保守治療,但藥物治療常因為患者營養攝入不夠影響藥效。有創治療方法也是治療方法之一,但該方法在治療時需要將患者氣管切開,增加痛苦[5-6]。
無創正壓通氣療法早期主要應用于睡眠呼吸綜合征患者,現在該技術已經在慢、急性呼吸衰竭類疾病中得到廣泛運用。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具有安全性高和治療效果顯著的特點,其中安全性高是因為在治療時,并不需要構建人工的氣道,防止造成呼吸道二次傷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且患者舒適度不會被降低,而上氣道中的防御作用得到保留,不會給吞咽和說話功能造成影響[7]。并發癥的減少可保證安全性,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提升治療效果。謝杰等人[8]報道中觀察組有效率為82.6%;對照組有效率65.2%。該次研究中,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32%,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總有效率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謝杰等人報道相差不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多數為老年人,老年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各項機能正逐步退化中,不僅會加大治療難度,還會因為營養不良等因素降低供氧、加大疲勞感和減弱呼吸肌收縮能力,給氧利用和運輸都帶來影響,使得肺功能出現衰竭現象[9]。無創正壓通氣療法是通過面罩連接裝置進行治療的,和傳統機械治療不同,該技術在吸氣時會有較高的吸氣壓形成,利于患者改善氣道阻力,使得肺泡通氣量得到提升[10]。血氣分析指標是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分析值,治療前兩組患者PaCO2、SpO2及PaO2等血氣分析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血氣分析指標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改善情況比對照組明顯,且觀察組PaCO2低于對照組,而SpO2、PaO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可以輔助患者自主呼吸,降低呼吸疲勞現象發生,降低呼吸消耗,防止患者出現呼吸生理功能加重情況,從而具有保護肺功能和其他器官的優點,但是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不斷衰弱,且低氧和營養不良等情況較易導致其供氧減少,呼吸肌收縮力出現疲勞和減弱等現象,使得呼吸功能出現衰弱,氧利用和運輸發生阻礙,進一步提高患者出現肺功能衰竭幾率。在該次報道中,兩組患者治療前肺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肺功能指標的改善使得并發癥幾率得到減少,有助于患者在治療時減少恐懼感,提高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予以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無創正壓通氣療法效果顯著,可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長,減少對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盧丹.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護理綜合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28):151-155.
[2]? 賈燕,賈琦.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應用無創通氣的療效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4):1601-1603.
[3]? 童國強,熊小明,羅于琳.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3):69-70.
[4]? 劉振峰,李欣欣,李虓.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5,55(28):90-91.
[5]? 李彩霞,劉建波.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癥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2):93.
[6]? 李國勝,王海燕,劉苗苗.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 11(11):108-109.
[7]? 柳立巖,張雪云.支氣管鏡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24):15-16.
[8]? 謝杰,羅惠玲.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3):105-106.
[9]? 吳濤.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J].醫療裝備, 2017,30(1):13-14.
[10]? 王艷紅,張志學,李春艷.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5):129-130.
(收稿日期:2019-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