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奕 燕婷
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傳媒產業開始面臨重新轉型的問題,市場經濟和粉絲經濟發展以及商業操作給文化傳媒市場帶來了諸多困擾。傳媒領域泛娛樂化現象越發明顯則是問題之一。在互聯網飛速發展和人們娛樂需求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網絡傳媒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大都采用娛樂方式進行傳播,以取悅觀眾,贏得粉絲關注,快速實現粉絲經濟的變現,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及市場份額。在這種泛娛樂化浪潮的影響下,大眾傳媒則不能充分發揮其教育和引導人們審美水平提升的作用。為此,對互聯網時代下的泛娛樂化現象及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該現象的消除及文化市場的良性發展奉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粉絲經濟;大眾傳媒;泛娛樂化;原因;建議
中圖分類號:G20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7-0039-02
引言
隨著近些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與人們日益增加的娛樂需求,“泛娛樂化”這一現象越發顯著。“泛娛樂化”是指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為主要載體,以內容淺薄空洞的方式,試圖放松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達到快感的一種文化現象。現代科技發展迅速,在我國,微信、微博、知乎、抖音等社交媒體的使用達到了更大程度的普及。誠然,微博、微信的大量使用能夠擴寬人們的視野,并且關注時事可以讓人們緊跟時代的步伐。但是,社交媒體的使用背后的泛娛樂化也成為了一大焦點。截至2019年3月22日下午11時,微博熱搜榜上的前幾名分別是“關曉彤清宮裝”“劉昊然熱舞”以及“央視編導為王源發聲”。這意味著這些微博的受眾群體的關注點大部分都在娛樂圈中,而這也正是粉絲經濟浪潮下“流量當頭”的充分體現,即觀眾們的娛樂需求日益增多,為了贏得粉絲關注,快速獲取經濟效益,主流媒體也不斷往娛樂化的方向發展。
一、從經濟視角分析泛娛樂化現象的原因
造成泛娛樂化這一普遍現象主要存在背后兩點原因。首先,市場競爭迫使媒體設法去迎合觀眾們的喜好,而忘記了作為媒體人的初衷。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媒體人與投資人將關注度點停留在了閱讀量、粉絲數量和利益上,導致被讀者們“牽著鼻子走”。然而,快餐文化的迅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于娛樂的標準在日漸降低以及收視品位的下降。其次,粉絲效應所帶來的豐厚利益讓越來越多的媒體人與投資者駐足。眾所周知,流量明星背后強大的粉絲群體是不容小覷的。例如2015年上映的電影《奔跑吧兄弟》充分反映了這一現象。這部由微博粉絲高達1億的某位頂級流量明星領銜主演的、拍攝周期僅為6天的低成本電影在首映當天便取得了7 900萬元的票房,次日8 000多萬元,第三天6 000多萬元,首周末3天累計2.3億元,4天累計達到2.6億元,成為2015年賣座速度最快的華語片。最終該影片的總票房高達4.389億元,遠超于其制作成本。然而,這部看似“滿載而歸”的電影的豆瓣評分卻僅有3.3分,其中評分1星的比例高達59.4%。反之,口碑較好但娛樂作用偏低的電影《百鳥朝鳳》卻沒有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2016年5月12日,這部排片量極低卻豆瓣評分8.0的電影的制作人方勵在網絡直播中下跪磕頭,懇請影院經理為吳天明導演的這一遺作增加排片。這一鮮明的對比表明人們對于娛樂的門檻降低了,而越來越多的電影在成為我國強大的粉絲效應催生出的“畸形兒”。簡而言之,泛娛樂化是由觀眾與媒體以及投資者的“低門檻”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1]。
二、削弱及消除泛娛樂化現象的建議
現如今,粉絲經濟影響下,泛娛樂化現象越發普遍,而我們應當采取適當的解決辦法來從根源上逐漸削弱這一現象,以確保市場經濟及文化市場的良性發展。
首先,從觀眾方面提出的建議。觀眾是娛樂媒體的主要接收者,更是載體。他們對于媒體、時事以及娛樂方式的看法影響著整個傳媒界。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業是大幅度基于觀眾的看法之上的,事實上,“合觀眾胃口”的作品才能帶來豐厚的利益。然而,觀眾們對于娛樂的標準卻在日益降低,對于好的作品的定義也在逐漸模糊。因此,在觀眾這一方面,應當提高觀眾的綜合素養,幫助其擺脫享受主義對其思想的腐蝕。例如,在教育方面,可以在大學、甚至中小學設立鑒賞課,提高學生們的鑒賞水準,讓學生從多方面(不單單是娛樂)接觸媒體,感受媒體,陶冶情操,進而從根本處改變媒體傳播的環境。讓觀眾削弱內心的“從眾心理”,對于事物樹立自己的觀點與看法,與此同時挖掘自身無限的潛能。
其次,從媒體方面提出的建議。各大媒體是傳媒行業的運營者與操控者。因此,各大媒體也應當摒棄“利益至上”的原則,重新樹立自身的形象,不被大眾的輿論所控制,相反,對大眾起到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例如,可以大力推薦好的作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地主導輿論的方向,保留正確的文化風尚[2]。另外,更要阻止“惡搞”“低俗”的娛樂現象的發生,要過濾掉有礙發展身心健康的內容,避免對社會發展造成負面的、消極的影響。
三、泛娛樂化現象發展的總體趨勢
當然,泛娛樂化的現象的改善是十分樂觀的。能夠徹底改善這一現象已不再是天方夜譚。去年,電影《我不是藥神》憑借其良好的口碑在票房榜上成功占據一席之地,證明觀眾的綜合水準以及對娛樂的要求正在提高。同樣,2019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更憑借其極佳的口碑在眾多電影之中脫穎而出,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觀眾對中國價值、中國審美、中國電影的文化的認同。這也表明,現在已有像吳京這樣的先驅者愿意為這樣一部從前不被看好的卻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進行投資。在社交媒體方面亦是如此,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公眾號、自媒體賬號也在竭力改善社交媒體的大環境。例如,《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的時事推送能夠盡可能地拓寬受眾群體的視野,擺脫了娛樂的局限性。另外,眾多明星也正在利用其龐大的粉絲群體來共同關注社會現象并為粉絲樹立正確的公眾形象。從以上方面及趨勢可以看出,泛娛樂化這一現象的解決是可觀的。
結語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領域的建設也要一起抓。有效解決粉絲經濟浪潮下大眾文化傳媒的泛娛樂化現象則成為每一位媒體人應該關注并為之努力的問題。從自身出發,擺脫“功利主義”和“利益至上”影響,并幫助大眾走出“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誤區,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努力提升大眾的審美水平,則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 劉涵宇.淺析社會傳媒的泛娛樂化[J].民營科技,2017,(12).
[2]? 楊金鳳.新媒體平臺如何杜絕“泛娛樂化”不良信息[J].電視指南,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