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文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與活力,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和涌動生命的舞臺。然而,一些教師由于對課改理念缺乏正確的認識與理解,對新的教學方式沒有很好地把握和運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又不自覺地陷入了如下誤區:追求課堂的表面“繁華”;追求課堂的流暢“完美”;追求課堂的“大容量”;追求手段的“時尚化”。筆者對這四個誤區的現象、實質進行了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教學改革;課堂教學;誤區;反思;對策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給課堂帶來了生命的活力,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和涌動生命的舞臺,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作為學校管理者,我聽過大大小小的各級公開課、示范課、研討課、教學比武課等,發現不少教師由于對課改理念缺乏正確的認識與理解,對全新的教學方式沒有很好地把握和運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又不自覺地陷入了一些新的誤區,長此以往,必將阻礙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與落實,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并積極地予以解決。
誤區一:追求課堂的表面“繁華”
新課改進行到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煥發出勃勃生機。但一些老師為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繁華,活動形式花樣翻新,如“游戲進課堂”“語文戲劇化”“學生問滿堂”等,卻忽略了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實質,導致了教學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從表層看,學生是動起來了,課堂也很活躍了,教學氛圍輕松、和諧、愉悅。而實際上這樣的課堂往往形式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收效甚微。一節課下來,該講清楚的沒講清楚,該學會的知識沒有學會,教學目標沒有達成,更不用說重點和難點知識的解決和突破了。例如,在一堂“價值與價格”的政治課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價值與價格的關系,執教老師仿照某電視臺的一檔節目設置了“我來比畫你來猜的游戲”競猜商品的價格。整堂課熱鬧非凡,掌聲不斷,學生一直在快速地猜商品的價格,而沒有時間冷靜深入思考價格與價值的內在關系。在評課時,一個教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其理由是:這節課,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
反思與對策:筆者認為,這是一堂不太成功的課,把政治課上成了游戲課,教學目標不清,教學重點把握不準。一節課成功與否不以氣氛“熱鬧”為標準,而應以思維熱烈為追求。這樣競猜商品的價格絲毫無益于學生理解價值與價格的內在關系。這節課看似學生參與度很高,但這樣的“身”動,沒有“心”動,沒有思維含量,這樣的課堂看起來熱鬧繁華,但對促進學生學習與思考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虛假繁榮。其實,課堂上不斷的掌聲對學生的思維也是嚴重的干擾,有時是“無聲勝有聲”,表面的無聲可能是激烈而深刻的思考,課堂要留給學生安靜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誤區二:追求課堂的流暢“完美”
在公開課、示范課、比武課上,一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完美無缺、無可挑剔,常常在課前對課堂進行了精心設計:課堂開頭的情景導入,中間的無痕過渡,結尾的高潮收束,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等,都做了精心的準備,然后又進行了多次的“培訓”與演練,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例如,在一節數學公開課上,學生對答如流,作業展示完全正確,教學流程如行云流水,授課教師的每個環節都處理得很出彩,課堂教學堪稱“完美”。課后,筆者與執教教師交流,為何教學如此流暢、學生表現如此優秀?執教教師說課前對學生進行了“培訓”。
反思與對策:筆者認為,如此“完美”的課是作秀的課、是假課、是無益于學生的課。有的教師為了追求公開課“完美”,要么預演,要么課前“培訓”學生(事先告訴學生如何回答、如何展示),或設置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短平快“高效”回答,或讓課堂成為優秀學生的表演專場無視其他學生的存在。這樣的課是不真實、不道德的課。其實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錯誤恰好是我們的教學資源,“教室,是出錯的地方”。真實才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教育應該遵循的原則。課堂教學“生成理論”提出:教學過程是生命被激活、被發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因而課程不僅是預設的,而且也是生成的,課堂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傳授課程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的創生與開發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珍視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捕捉瞬間的靈動,生成動態的精彩,恰恰是課堂當中的一些“不完美”才可能生成真正完美的課堂。
誤區三:追求課堂的“大容量”
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手段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擴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率。然而有些教師卻沒有根據自己學生的學情來確定課堂的容量,而是一味追求課堂的“大容量”,以達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例如,一節語文古詩賞析課上,執教教師課件用了48張PPT,內容繁多而龐雜,課堂成了“放電影”,教師成了放映員,學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觀眾。一堂課下來,學生目不暇接,云里霧里,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根本就無法抓住重點和難點。
反思與對策:像上面的課堂,沒有了師生互動,沒有了自主探究,沒有了個性表達,其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其實課堂教學的效果不是取決于教師講了多少、展示了多少,而是取決于學生掌握了多少、怎樣掌握的。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學更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塞進學生的頭腦。《學記》有言: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意即教學的方法應是: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作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叫作合乎順序,這是教學成功的經驗。課堂教學如果不能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的內容、方法和策略,不能根據學生學情因材施教,而是采取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也是智慧啟迪智慧的過程。因此,一堂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基于學生認識的模糊點和能力的最近發展區。課堂容量的大小要視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也要根據教學過程的具體情況作適當地調整。以學生為主,依學情而定,課堂的教學目標才能得以達成。
誤區四:追求手段的“時尚化”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目前很多學校都已經實現了班班通,每個班都有了電子白板,這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然而,不少教師卻矯枉過正,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地追求教學手段的時尚化,可以說幾乎到了“泛濫”的程度。他們認為,上課如果不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甚至就是被社會淘汰的對象。在這種思想指引下,這些教師常常不顧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需要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而盲目地擠用大量的教學時間和精力來制作課件,用以粉飾自己的課堂。從此,黑板上很少有老師的板書,人機對話取代了師生、生生、生本間的深度對話與交流,聲、光、電、影充斥了整個課堂。
反思與對策:確實,多媒體在教學中有其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提高想象力;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1)以輔代主。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多媒體只是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一種輔助手段。有些人片面認為,只要將計算機引入課堂就是一種先進的教法,于是無論是例題、插圖,還是板書提綱、課后作業,統統電子化,以輔代主。(2)片面追求視聽與動畫效果。有些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學違背注意規律,片面追求聲像效果,致使多媒體成了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使得學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教學內容上,而是集中在多媒體上。有時聲音和動畫無法準確表達文字的意境,還可能誤導學生,影響美感;有時要讓學生想象、要訓練學生抽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那使用多媒體還有必要嗎?一個朗讀水平很高的教師親自做示范朗讀比播放MP3效果還要好,為什么還要使用多媒體呢?筆者認為,教學手段還是傳統一點、簡單一點好。如果實在要用多媒體的話,也要結合學情,以不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為出發點,以達到準確、高效傳授知識為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需靜下心來,潛心研讀《新課程標準》,把握其要求,領會其要旨,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各學科特點和教學原則,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改革就一定能達到新課程所要求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吉林.新課改下數學教學中的常見誤區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2(24).
[2]成尚榮.教室,出錯的地方[J].素質教育大參考,2003(4).
[3]王芳.課堂教學互動生成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雅斯貝爾斯.教育的本質[M].什么是教育,1997(62).
[5]顧泠沅,官芹芳.以學定教的課堂轉型[J].上海教育,2011(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