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雯慧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萬億元,同比增長6.1%?!睋洕請髨蟮?,2019年以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看好。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說,一方面產地初加工覆蓋面擴大。全國近10萬種養大戶、3萬個農民合作社、2000個家庭農場、4000家龍頭企業,建設了15.6萬座初加工設施,新增初加工能力1000萬噸,果蔬等農產品產后損失率從15%降至6%;另一方面,加工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秸稈、稻殼米糠、果蔬皮渣等被開發成新產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快速應用。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糧食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才逐漸消亡。而今天,分門別類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農產品加工是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方法,將農業的主、副產品制成各種食品或其他用品的一種生產活動。它是農產品由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包括糧食加工、飼料加工、榨油、釀造、制糖、制茶、烤煙、纖維加工以及果品、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的加工。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發展。2016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8.1萬家,主營業務收入20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正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力量,農產品加工業取得長足發展,主要表現在多個方面。
我國農產品加工在基礎性工作和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基礎性工作方面,我國在2000年左右基本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貯藏與保鮮、食物營養與健康、農產品裝備五大學科方向為主的農產品加工學科體系,大部分農業院校都開設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2000年以后,我國將農產品加工列入“十五”計劃,農產品加工步入高速增長階段,在“十一五”計劃末和“十二五”計劃初期,農業部、科技部開始系統布局農產品貯藏與加工的基礎性工作。在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方面重點開展了農產品加工特性與加工適宜性評價,在工作部署方面實施了農產品加工行業監測與預警,在體系建設方面成立了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
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在產后減損、品質形成與代謝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根據我國國民營養需求、健康特點和消費習慣,在生鮮農產品動態保鮮機制、加工特性與品質調控機理、化學危害物防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腸道微生態、營養組學、靶向設計、營養遞送等方面展開了探索性研究。
在應用開發研究方面,我國在工業化連續高效分離提取、非熱加工、低能耗組合干燥、無菌灌裝、自動化屠宰、在線品質監控和可降解食品包裝材料等綠色制造、食品安全技術裝備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高效發酵劑制備等一批食品生物工程領域的前沿關鍵技術,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和新裝備。方便營養谷物食品、果蔬制品及低溫肉制品等一批關系國計民生、量大面廣的大宗食品實現產業化開發,大幅度提高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食品物流從“靜態保鮮”向“動態保鮮”轉變,在快遞預冷而氣調包裝爆倉、適溫冷鏈配送等方面取得突破,有效支撐了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
農產品加工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國家對農產品加工科技的投入不斷增加,產業呈現快速發展趨勢。截止2017年底,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2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原料性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28∶1,較2000年的0.3∶1增加接近7倍,占當年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20%,成為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支柱型產業。
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不斷發展推動整個農產品產業從注重數量增長向提質增效轉變,從粗放增長向更加注重集約發展轉變。企業生產方式已由傳統手工制造向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轉變,目前(規模以上的)加工企業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生產,進入了“機器換人”的時代,行業生產模式已從高污染高耗能向更加注重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轉變,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大幅減低;產品結構從單一、低端向多元化、高值化、功能化方向發展;深加工產品比例上升,形成了4個大類、22個中類、57個小類共計數萬種食品,有效保證了13億人口對安全、營養、方便食品的消費需求。


我國第一條黃酒自動控制中試生產線

油條“無鋁膨松劑”可使油條內部蓬松程度增加,感官評價指標升高
2000年,科技部啟動了“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這是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上對農產品加工領域給予重大專項資助,也是科技部成立以來的第一個重大科技專項。“十五”以來,中國政府通過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專項的實施,逐步加大了對農產品加工產業科技發展的支持力度。與此同時,一批大中型企業也加大了科技研發的投入,在企業主導的科技研發活動中企業資金占80%以上,企業已逐漸開始成為科技經費投入的主體。此外,在國家高強度投入的支持下,我國建設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發中心等,科技研發實力不斷增強,基礎研究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差距明顯縮小,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實現了由單一的“跟跑”向“跟跑、并跑、領跑”并存格局的歷史性轉變。

老五甑工藝白酒自動化生產線
70年來,國民飲食消費從追求溫飽向營養健康轉變。20世紀80年代起步的保健食品,對高血脂、高血糖、免疫力低下、視力疲勞等不同慢性疾病人群起到了積極、營養、健康干預作用。1998年以來,營養素強化食品開發有效改善了膳食平衡和預防疾病,例如碘強化鹽改善了內陸居民碘缺乏病。2000年以來,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加強了全面追溯安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開發,有效增加了疾病恢復率,尤其對慢性疾病治療提供營養支持起到顯著改善作用。
“十三五”期間,針對航空航天、水上或水下長航等極端、復雜與特殊條件下人群研發的營養健康食品,對提升工作人員營養全面性和人體健康個性化調理水平意義重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等政策的出臺和生物學、信息學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精準營養、大數據和互聯網的融合,針對不同人群起到了安全、高效的精準營養干預作用,向全民揭示了國民營養和健康的內涵,促進了食品加工、消費、營養、健康的協調發展。


以產品質構為主要指標,試制小型智能化炒制設備,實現炒制溫度和時間的智能控制。
農產品加工技術的進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轉變,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農產品加工業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始終堅持以綠色為導向的發展方式,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各類資源,大力發展綠色加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協調發展,綠色、節能、低碳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得到升級換代,節水、節能農產品加工裝備得到應用,污染嚴重、耗能水耗超標的落后產能加快淘汰,農產品加工剩余物、副產物被“吃干榨盡”,形成“資源—加工—產品—資源”的循環發展模式,建立了綠色農產品加工技術體系。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破解農產品難賣滯銷、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支撐。當前,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新消費主體、消費模式不斷涌現,現代工業技術不斷向農業領域滲透。
農業農村部日前宣布,2019年中央財政擬安排100億元資金,重點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建設特色產品基地等。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將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引導龍頭企業到糧食主產區和特色優勢區建立精深加工基地,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強縣,改變目前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外部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第一,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快速升級,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拉力。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的明顯下降以及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方便快捷、營養安全的加工食品需求劇增?!凹壹尹c火、戶戶炊煙”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送餐車”已經成為城市里的一道風景,加工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廣闊。
第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為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條件?,F代裝備技術快速發展,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得到廣泛運用,大大提高了加工的智能化、自動化、精細化水平。特別是食品領域“機器換人”快速發展,以往只能手工制作的包子、餃子、花卷、湯圓等,現在都已經實現了工廠化生產、規?;谱鳎缺3至藗鹘y風味,效率也大大提升。
第三,農業規模化經營快速發展,為農產品加工業奠定了堅實基礎。過去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以“一家一戶”為主,經營分散、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搞不好加工,只能賣“原字號”產品。近年來,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加快成長,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化、規?;?、標準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為加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力量,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