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銀 張安超
摘 要:本文簡要闡述了區塊鏈的定義、技術特點及發展過程,并結合出版信息化的規律,提出了區塊鏈在出版業應用的三個必要條件,進而展望了區塊鏈在出版業的兩種應用。
關鍵詞:區塊鏈 去中心化 版權保護 模式創新
區塊鏈隨著比特幣的火熱而逐漸為人所知,并演進為一項獨立的技術。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就指出:加強量子通信、未來網絡、類腦計算、人工智能、全息顯示、虛擬現實、大數據認知分析、新型非易失性存儲、無人駕駛交通工具、區塊鏈、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基礎研發和前沿布局,構筑新賽場先發主導優勢。區塊鏈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模式,行業應用正在從數字貨幣向供應鏈、版權等非金融領域滲透擴散。
一、區塊鏈的定義
目前對于區塊鏈并沒有統一的定義,更多是從技術特性方面去描述。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它并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而是一種面向數字加密貨幣,集成了密碼學、分布式存儲、點對點網絡等技術及共識機制的一種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
區塊鏈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一個多副本賬本,每個副本就是一個區塊,每筆交易的更新都需要各個副本同時確認,保證交易記錄不可被篡改,并能夠被追溯。區塊鏈最大的創新即在于去中心化和建立信任度。
基于密碼學、分布式存儲、點對點網絡的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自信任化、數據防篡改等特點。
(一)去中心化
不同于傳統的“服務器-客戶端”式的產品架構,區塊鏈應用沒有中心化的服務器和管理機構,數據的傳遞、交換完全依賴網絡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完成,各個節點的地位是平等的,一個節點甚至幾個節點的損壞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網絡具備很強的健壯性。
(二)自信任化
區塊鏈的運作邏輯完全依賴基于算法的共識機制,交易一旦被記錄,便被全網所有節點確認,從而實現了在區塊鏈內的自信任化。這種信任機制完全不同于傳統商業環境中基于法律或中介認證的機制,大大降低了人為因素的干預。
(三)數據防篡改
區塊鏈采用了分布式數據存儲技術,系統中每個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賬本”的拷貝。另外,區塊鏈還通過共識機制來增加惡意修改數據的成本,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的修改是無效的,也無法影響其他節點上的數據內容。
二、區塊鏈的發展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支撐技術,誕生于2008年底。最早的區塊鏈系統,以分布式賬本、塊鏈式數據、梅克爾樹、工作量證明等為主要特征,并在應用中不斷完善。
2014年,以太坊誕生,它通過以太坊虛擬機(EVM)構建了一個類似傳統“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的生態系統,能理解并執行通過以太坊特定編程語言編寫的軟件。由以太坊虛擬機執行的軟件/應用程序被稱為“智能合約”。分布式應用與智能合約的誕生標志著區塊鏈進入了“區塊鏈2.0”時代。這一階段的特征可以概括為智能合約、虛擬機和去中心化應用。
2018年9月發布的《區塊鏈3.0共識藍皮書》提出了“區塊鏈3.0”的概念,其核心特征是“數字權益賬本”,要解決的是真實世界、數權世界之間資產權益映射和價值轉移問題。[1]
當區塊鏈的應用從數字貨幣領域向其他行業推廣的過程中,暴露出來技術方面的一些不足。
(一)交易效率低
由于區塊鏈采用了分布式存儲技術及全網共識機制,意味著每條交易數據都會在各個節點進行廣播、記錄,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廣播及記錄的數據量便呈指數級增長,這種高數據冗余機制雖然能保證交易數據不被篡改,但是也降低了交易的效率。例如,比特幣每秒的交易次數為6-7筆,改進后的以太坊也只能達到20筆/秒。
(二)運行能耗高
由于區塊鏈采用去中心化的設計,系統的正常運轉需要各個節點的參與,例如比特幣是用“挖礦”這種機制來激勵節點提供系統運行所必需的算力。隨著節點的增加,以及“挖礦”難度的增加,系統運行所消耗的算力也越來越大。
能源價格比較服務網站powercompare.co.uk最近的研究顯示,2017年全球各地用于比特幣挖礦的電量超過了全球159個國家的年均用電量。[2]
針對上述問題,區塊鏈業內人員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改進。
(一)拓展區塊鏈的形式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系統是典型的公有鏈,但是公有鏈一方面效率低、能耗高,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場景都需要全網參與,于是公有鏈逐漸衍生出私有鏈和聯盟鏈。所謂私有鏈,即網絡中的節點被一個組織控制,寫入權限僅限在一個組織內部,讀取權限有限對外開放。私有鏈更加接近于傳統的中心化系統。聯盟鏈介于公有鏈和私有鏈之間,部分去中心化,節點必須經過許可方可加入,成員權限可具體設定,便于監管,多用于機構間業務往來密切的場景。
(二)改進共識機制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的核心。比特幣所采用的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經過近十年的運行已經充分證明了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也暴露出了效率低、能耗高的問題。隨后的區塊鏈系統也使用了POS(Proof of Stake,權益證明)機制、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代理人權益證明)等新的共識機制,但都是以某種程度的中心化為代價的。
三、區塊鏈應用于出版的必要條件
區塊鏈是一種技術手段,區塊鏈在出版業的應用屬于出版信息化建設的范疇,要經歷引入、內部集成、流程變革等階段[3]。它的應用至少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一)區塊鏈技術的完善
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和劣勢均十分突出,一方面,它有著去中心化、自信任化、數據防篡改等優點,但是同時又有著交易效率低、運行能耗高等缺點。目前區塊鏈的交易速度遠遠無法滿足用戶正常的交易需求,極大地影響了用戶體驗。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它在數字貨幣之外領域的應用將會受到極大局限。
(二)區塊鏈生態的完善
回顧信息化發展的歷史,任何一項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必定是一個技術與應用雙向互動的過程,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必然催生出完善的技術體系或生態,例如設備、網絡、服務軟件、應用軟件、售后服務等,通過社會化的分工降低技術應用的成本。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區塊鏈還不能滿足大規模應用的條件。任何企業要開發區塊鏈的相關應用,除設備和網絡外,相關的服務軟件、應用軟件均需要自行研發。這對于擁有經濟實力雄厚、研發能力強的技術企業而言,不存在問題,但是對于規模較小、研發能力較弱的小型企業而言,無疑是不能接受的。
(三)出版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出版企業信息化是一個迭代的過程,任何一項技術的應用,都必須擁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區塊鏈也不例外。
從區塊鏈自身來看,它至少包括了密碼學、分布式存儲、點對點網絡等技術。而從出版應用的角度來看,區塊鏈主要作用于交易和確權環節,要在出版業應用,它還需要借助大數據、語義分析、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以實現對文本的處理。例如,將區塊鏈應用于版權保護環節,首先要解決確權問題,其中就需要引入大數據技術,抓取相關文獻,并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對內容相似性進行分析,將疑似侵權內容進行記錄、取證。
四、區塊鏈在出版業的應用展望
區塊鏈的主體對等、公開透明、安全通信、難以篡改和多方共識等特性,以及信息加密、安全通信的特質將有助于構建可證可溯的交易環境。
就出版業而言,業界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借助區塊鏈技術解決出版業盜版侵權頑疾[4]。也有人提出了基于區塊鏈構建新型的數字出版平臺[5],而筆者認為,一旦區塊鏈的效率問題得到解決,不僅將有助于完善版權保護機制,同時有助于實現出版模式創新。
(一)完善版權保護機制
盜版侵權與內容行業相伴而生,極大地危害了內容行業的健康發展,而又打不盡、剿不滅,在不同的技術條件下甚至衍生出不同的新型盜版方式,其頑固程度之高、危害之大,堪稱是內容行業的毒瘤。
網絡時代傳播的效率大大提高,盜版造成的損失也更加巨大。根據著名行業調查研究機構Digital TV Research發布的報告,2016年愛奇藝、優酷等中國流媒體因為盜版所造成的損失高達280億元人民幣(42.36 億美元),而且盜版對于流媒體造成的經濟損失還將持續擴大,到了2022年,這一損失將接近646億元人民幣(98億美元),比2016年翻了一番都不止[6]。自區塊鏈技術產生以后,眾多的學者、行業從業人員便將紛紛對其進行研究,探討通過區塊鏈解決盜版侵權問題的可行性。
“區塊鏈+版權”在國內外已有不少的實踐。如美國紐約一家名為MineLabs 的公司,開發了一項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的協作性聯合媒體元數據協議,該公司借此應用至對數字圖片的版權保護,包括對所供新作品的版權認定、版權所有者的加密簽名等,歐洲和美國的數字圖書館都已成為其用戶群。國內的“版權家”則基于區塊鏈技術為互聯網新媒體產業鏈中的著作權人(法人單位)在線提供具有國家公信力的(數字)作品版權登記、轉授權合同備案登記、版權檢索、版權交易、版稅結算、侵權舉報和維權申訴等快捷的一站式版權綜合服務[7]。
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版權登記、交易、結算等方面,將極大地簡化傳統版權登記、交易與結算的流程,實現版權轉讓、交易的可追溯及無法篡改。[8]但是區塊鏈也有其先天不足,交易記錄的有效性僅局限于區塊鏈內。區塊鏈是由眾多的節點組成,節點越多,賬本被篡改的可能性就越低。[9]實現版權登記的前置條件是必須要加入某個區塊鏈,要實現最大限度的版權保護,就需要版權行業的參與者全部處于同一個區塊鏈中。而目前,除了政府介入,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商用區塊鏈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也就是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某個未參與區塊鏈的作者,其作品被不懷好意的人在某個區塊鏈進行了首次登記,那么是否存在“李鬼變李逵”的可能呢?[10]
但是版權保護的難點恰恰是版權的確權環節,也就是如何證明你就是作品的原作者?僅靠區塊鏈無法解決“洗稿”等變相侵權的問題。區塊鏈依靠的是數字指紋進行版權登記,而洗稿的目的恰恰是為了規避內容的相似性。
(二)創新出版業務模式
區塊鏈作為一種高度自信任化的技術模式,將有助于構建權屬資產化交易可信任的環境,在結合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以后,將改變傳統的版權商業模式。[11]
在現有的傳播手段和渠道環境下,內容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內容收費,即將內容封裝進行銷售獲利;另一種是引流變現,即將免費內容吸引用戶后通過其他服務獲利。前者更多被內容生產商所采用,例如出版社、音樂公司、電影公司,后者更多被平臺新聞媒體及互聯網平臺所采用,例如報紙、新聞網站等。
在數字化時代,制約內容開放性的主要因素是版權的安全。由于擔心被盜版,內容產品只能在封裝后以固定格式在固定渠道進行傳播銷售,導致大量潛在需求無法滿足。
而在區塊鏈中,所有的交易行為均通過區塊予以記錄,無法抵賴和篡改,未經許可的使用將非常容易通過技術手段進行識別和追蹤,[12]從而使得舉證和追責的成本大大降低,侵權的風險和成本將大大增加,類似于視覺中國和微軟識別盜版的策略。
這或許將改變傳統的內容業務邏輯,從先付費后消費變成先消費后付費,由于交易記錄可追溯、無法篡改,用戶及IP運營機構的相關消費、交易數據將無法抵賴,從而大幅降低內容生產商的信任成本,內容生產商可以更加開放地進行內容的傳播和運營推廣。
參考文獻:
[1]鐘宏.區塊鏈3.0共識藍皮書[EB/OL].(2018-09-21).https://www.sohu.com/a/256354992_114346.
[2]PowerCompare.The Only 10 Countries Where You Might Still Be Able To Mine Bitcoins From Home Profitably[EB/OL].(2019-02-20).https://powercompare.co.uk/bitcoin-from-home/.
[3]張安超,杜朋朋.出版社數字出版轉型階段的成本困境[J].科技與出版,2014(2):59-61.
[4]聶靜.基于區塊鏈的數字出版版權保護[J].出版發行研究,2017(9):33-36.
[5]張巖,梁耀丹.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數字出版平臺研究[J].出版科學,2017,25(6):13-18.
[6]艾瑞咨詢.2018年中國泛娛樂版權保護研究報告[R].https://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222&isfree=0:艾瑞咨詢,2018.
[7]趙豐,周圍.基于區塊鏈技術保護數字版權問題探析[J].科技與法律,2017(1):59-70.
[8]陶海軍.區塊鏈前世今生[EB/OL].(2017-10-23).https://mp.weixin.qq.com/s/HvWGFGtocC_wJbEI0R4Zdw. 2017/10/23.
[9]曲強.區塊鏈商業落地,看起來很美[EB/OL].(2018-05-25).https://mp.weixin.qq.com/s/ZF6AHfXM3PB3C1MOatXXIg.2018/05/25.
[10]趙國鋒,何英,周繼華.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版權登記技術[J].信息技術與網絡安全,2019,38(4):79-83.
[11]張逸飛,曹少中,楊彥紅.基于區塊鏈的圖書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3):1-6.
[12]黃龍.區塊鏈數字版權保護:原理、機制與影響[J].出版廣角,2018(23):41-43.
(作者單位系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