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中小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學英語教師須通過開展教學研究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成為研究型教師,走專家型教師之路。如何使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并相互促進,一直是廣大英語教師極為關心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行動研究”提倡“教師即研究者”的思想。由王薔老師和張虹老師精心修訂的專著《英語教師行動研究(修訂版)》(2014年1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無疑是中小學英語教師學習如何進行教學科研的案頭書,能協助中小學英語教師輕松走上教學研究之路。
一、編寫者本人是進行行動研究的典范
王薔老師是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外語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法、語言學習理論、英語教師教育及行動研究等,承擔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研究,成績卓著,出版專著多部,一直參與主持教育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的研制工作。張虹老師主要從事教師行動研究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國內外發表了多篇與行動研究相關的學術成果。王薔老師和張虹老師本身就是行動研究的踐行者。
二、行動研究讓每個英語教師都能成為研究者
一直以來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研究者必定是在大學或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員。研究也發現,傳統上很多教師認為研究是實證性的,離不開大的研究樣本、量化和統計學的方法、學術的成果,通常認為研究的關鍵因素在于所研究樣本的數量和代表性。
很多中小學英語教師對做研究充滿恐懼,對做研究感到底氣不足,總擔心自己不懂收集數據的技巧、數據的導出,不懂分析和論證,不懂數據的效度、信度等,害怕因缺乏這些必備的技能難以順利開展研究。
其實,要成為研究者,并不一定必須是在大學或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員,行動研究使每個教師都能成為研究者,也應該成為教學的研究者,這是行動研究的特點所決定的:行動研究是實踐者的研究,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研究的問題是由教師本人提出、是教師直接關心的問題,不是對“他人”的研究,而是對自己的教學、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教學環境、自己的教學效果等進行研究,教師本人是研究的設計者、實施者、評價者和使用者,目的是為解決教師自己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面對的實際教育教學問題,進而改進實踐,讓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另外,數據統計和分析的方法也是可學可操作的,本書第七章就告訴讀者應該或需要收集什么類型的數據,以及如何收集數據,介紹了做行動研究時常用的、主要的、比較容易操作的方式,比如日志、問卷調查、觀察筆記、訪談、課堂觀察、錄音/錄像、照片信息、實物和文件資料等,分析了不同數據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并以具體事例對量化數據和質性數據如何進行分析及如何保證數據分析的效度做了一一介紹,為不懂科研的讀者解除了后顧之憂。
三、行動研究案例可借鑒可應用
該書在王薔和張虹老師的精心修訂下,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做了很大的調整和補充,語言簡練、內容通俗易懂。具有以下特點:
1.全書分為理論篇和實踐篇兩個部分,理論篇包含“行動研究概述、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行動研究的意義和行動研究在中國”四個章節,概述了行動研究的定義、模式與發展、過程、理論基礎、意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實踐篇包含“行動研究的選題、行動研究方案的制定實施和監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評價與反思、撰寫行動研究報告”六個章節,具體介紹了行動研究是如何實施的,讓讀者跟隨著章節的進度,從選題這一環節開始體驗行動研究之旅。
2.行動研究的結論可直接應用于改進實踐。在實踐篇的最后一章,附有精選的四例行動研究報告。這些行動研究報告是由小學、初中、高中英語教師撰寫的,每例報告還附有評析,能給讀者更多的啟發和參考,因為它們是來自于中小學課堂的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真實經驗,是來自一線教師進行行動研究的真實案例。如果讀者不會進行教學研究,可以先借鑒書中的案例,甚至讀者可以直接參考這些行動研究結論,把它應用到教學中來改進自己的教學。行動研究的結論可直接應用于改進實踐,這是行動研究的最大魅力所在。
(基金項目:2016年貴州省教改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英語教學法課程探索”,項目編號:GZSJG10977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