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曉娜
摘 要:架構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梁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讀者的參與意識,激發作者的創作力,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出版社自身的實力,因此出版社要采取定期舉辦讀者見面會、與作者面談、成立專門的部門,制定規章制度等措施來保障此企業文化的形成。
關鍵詞:溝通的橋梁 參與意識 創作潛力 策劃能力
作為服務社會的企業,出版社在服務讀者與作者的同時,還要注意做好溝通二者的工作,也就是說出版社要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去架構溝通讀者與作者的橋梁,以期更好地為讀者、作者甚至整個社會服務。筆者就分別從架構橋梁的重要作用、采取的措施等方面來談談。
一、架構溝通作者與讀者橋梁的重要作用
一本書的最終環節不應僅僅止于此書的面世乃至銷售活動的完成,讀者的閱讀鑒賞活動及由此產生的良好的閱讀反饋也應是出版社重點關注的。出版社需要將這些閱讀反饋及時地傳達給作者。讀者的閱讀反饋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激發作者的創作欲望,從而更進一步地促進作者的創作。這就需要出版社架構起溝通讀者與作者的橋梁,其作用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提高讀者的參與意識
在創作、編輯和校對的環節中,難免會出現錯別字,以及一些常識性甚至內容上的錯誤。閱讀過程中發現了這些問題,一些熱心的讀者希望能夠及時的反饋給出版社甚至是作者,以期這些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并讓自己喜歡的書在質量上和內容上都來個芝麻開花——節節高。對讀者的熱心之舉予以重視的有《中國高等教育》期刊社,該社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架構起了溝通讀者與作者的橋梁——開辟了《讀者·編者·作者》欄目,該欄目的第一期就刊登了一位讀者的來信,讀者在信中就指出了1990年第10期的期刊上出現的一些錯誤及語病問題。《中國高等教育》期刊社此拋磚引玉之舉,極大提高了讀者參與的積極性,重視讀者的閱讀反饋也成為該期刊社的良好傳統。
2.激發作者的創作潛力
讀者良好的閱讀反饋不僅能實現一般圖書存在的價值,還能給作者指出創作的方向,從而進一步激發作者的創作潛力,創作更多的優秀作品。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王立群百家講壇讀史系列”推向市場后廣受好評,有讀者或在出版社的微信公眾號留言抒發其對這套書的喜愛之情,或在天貓網店聯系客服,表達了希望自己喜愛的作者能走向文化普及之路,出更多文化普及類書的愿望。這些信息出版社都一一及時反饋給了作者。于是順應讀者的強烈呼聲,作者先后又出了“王立群智解成語系列”和“王立群品讀經典詩詞系列”。
3.增強出版社的積極能動性
在溝通讀者與作者的過程中,出版社絕不能僅僅成為被動的溝通的橋梁,而應該成為積極的能動的橋梁,也即出版社要增強自己的策劃能力,多策劃一些有影響的作品。這體現在出版社要能根據讀者的需求來策劃選題、出版作品上。比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習音樂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湖南文藝出版社就基于此策劃了高考音樂強化訓練叢書系列;針對有閑暇時光,想要增加音樂素養的中老年人策劃了老年大學實用藝術教材系列。這些教材、教程一經推向市場,就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應,也使得湖南文藝出版社進一步贏得了目標讀者群,提高了讀者對湖南文藝出版社的認同感,也無形中增強了自己的品牌效應。
二、架構溝通讀者與作者橋梁的措施
如何把一本好書的精髓、賣點吃透,轉變成薦讀信息并有效傳遞給讀者?如何把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市場反饋領會透,及時精準反饋給編輯和作者用于改進圖書質量?這是兩個困擾圖書編輯的煩惱。所以學習和溝通是圖書編輯需要不斷提升的能力。
1.定期舉辦讀者見面會
為了擁有和自己緊密聯系的讀者群體,也可定期舉辦讀者見面會或一些讀書會,以了解讀者想讀什么方面的書。這樣,既可以將讀者反饋的信息及時傳達給合適的作者,又可以針對目標讀者群體出版他們喜愛的書。遼寧美術出版社的前身是成立于1945年的東北畫報社,東北畫報社在成立的初期就很注意加強與讀者的聯系——定期召開學生、士兵、工人、農民、市民等的座談會,以聽取群眾即讀者的意見。有時還將會議記錄整理在畫報上發表,以便吸收更多的反映和意見。《東北畫報》歷史上曾經進行過三次改版,但每一次的改版都是基于讀者及各方面的意見的,因而每一次都是成功的。
2.與作者面談
在定期舉辦不同形式的讀者見面會的基礎上,出版社還需要將從讀者那里獲得的反饋意見及時傳達給作者,這就需要加強與作者的聯系。與作者聯系溝通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寫信、電話以至今天的微信等都可以。除以上溝通方式外,與作者最好的溝通方式莫若面談。但是作者平日里都忙于工作,也無暇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見出版社的編輯。好在無論來自哪一行業的作者,無論再忙,適逢自己所學、所長或所從事的專業盛會時,都會親臨。因此針對目標作者,出版社應派編輯參加各個學術盛會,借此良機與作者溝通。大象出版社一向就有選派編輯參與學術盛會的傳統。該社出版的《中國三十大發明》出版后先后斬獲“中國好書”獎、文津圖書獎,與此同時其銷售業績也是一路喜人。但是讀者期望《中國三十大發明(青少年版)》的出現。于是在“第七屆中國技術史與技術遺產論壇”召開之時,大象出版社派出編輯參會,在與主編見面詳談之時,向該書主編傳達了讀者期望《中國三十大發明(青少年版)》的出現,并進一步與作者約定了此書交稿的時間;又順便從其他參會的作者那里約到了質量上乘的幾部書稿。
3.成立專門的部門
出版社還需要為此成立專門的部門,以期這項工作能夠得以完備。我們前面提到的遼寧美術出版社一向就具有重視讀者,根據讀者及時代的要求向作者約稿,并完善自身的傳統。其前身——歷史上的東北畫報社曾經開辟《讀者中來》《習作》等欄目,鼓勵讀者投稿。此舉在加強與讀者聯系的同時,也開辟了稿源,培養了自己的作者隊伍。今天的遼寧美術出版社,就秉承了東北畫報社良好的歷史傳統,并有所發展——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該社就成立了讀者作者工作俱樂部,以期在更好地溝通讀者和作者的同時,還能讓讀者早日了解圖書出版的信息及優惠的價格。
4.用制度保障此企業文化的形成
出版社與讀者和作者的溝通方式不一而足,每種方式都有它存在的優勢。當然除了上述提到的舉措外,各個出版社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架設獨具特色的橋梁。但更為關鍵的是作者、出版社和讀者之間這種良好的互動,需要出版社上上下下都予以重視,也就是說需要將此視為一種長期不變的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出版社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對此企業文化進行保障,這其中就包括出版社要定立一定的規章制度,包括一定的獎懲制度,來保障出版社重視溝通讀者與作者文化氛圍的形成。就一般圖書來說,可以根據與出版社建立聯系的讀者的群體的數量而加以獎勵,另外因讀者建議而出書并且取得不俗銷售成績的都應當加大支持力度。
有很多出版社也都認識到了架構溝通讀者與作者橋梁的重要性,但真正實施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就編輯個人來說,往往因所接書稿出版時間的限制、個人的工作量和年終績效掛鉤等問題,斷開了編輯向作者傳達讀者的閱讀反饋進而加強和作者聯系的路徑。就出版社來說,即使會鼓勵編輯走近讀者,可也會因出版時間的限制、追求經濟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偏離了采取各種措施架構溝通讀者與作者橋梁的軌道。
出版社作為一個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出版社,必須架構好溝通讀者與作者的橋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讀者、作者甚至整個社會服務,才能出版更多讀者與市場需求的好書,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立潮頭,也才能走出家門,走向國際。
參考文獻:
[1]渥然.回憶東北畫報[J].美術研究,1959(4).
[2]范太華.讀者·編者·作者[J].中國高等教育,1991(1).
[3]周寧.湖南文藝出版社音樂圖書選題與作者、讀者的關系淺析[J].黃河之聲,2013(15).
(作者單位系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