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欣 蘇玫瑰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實證分析”(項目號:201811306030);池州學院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項目號:2017XKFKC05)。
摘 要:大學生的文化消費行為不僅影響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還對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通過問卷調查法,利用SPSS實證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的文化消費現狀、特征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引導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問卷調查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人類社會步入后工業社會后將進入一個物質財富極為豐富的社會,并開始進入更高精神層次追求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論斷,并且強調了要繼續“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以“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化消費越來越成為我國居民“進行更高精神層次追求”、“過上美好生活”的日常實踐。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文化消費主體,對于文化消費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其他社會群體,而大學生的文化消費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社會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因此,研究大學生的文化消費行為不僅對大學生本身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整個社會的文化消費觀念、文化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選取大學生的文化消費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現狀,找尋其問題并提出些許建議,為引導當前大學生進行合理的文化消費略盡綿薄之力。
一、調查方法與樣本基本情況描述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選取XX市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入學類型班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收回394份,有效回收率98.5%。本文采用SPSS軟件對所獲得的所有原始數據進行數據整合、圖表分析與文字描述,以便更好地反映數據分析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學業分布情況,男生占52.5%,女生占47.5%;文法史占31.9%,理工類占31.2%,藝術類占19.6%,體育類占18.3%;大一占13.5%,大二占22.3%,大三占58.4%,大四占5.8%。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家庭分布情況,城市占24.1%,城鎮占28.9%,農村占47%;經濟條件較好占22%,經濟條件一般占62.7%,經濟較困難占15.3%;獨生子女占42.6%,非獨生子女占57.4%;單身占60.9%,戀愛中的占39.1%。
二、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現狀分析
通過分析,總結出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具有以下特點。
(一)文化消費方式與文化消費渠道中網絡占比較大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移動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進行文化消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大學生進行文化消費的主要途徑比重較高的分別為上網(占比36%)、書籍類(占比22%)、廣播電視(占比20%);大學生進行文化消費的方式占比最高的為網購,占總調查人數的73.4%。
網絡成為大學生文化消費的重要方式和渠道,首先在于網絡媒體自身的便捷性、高效性與實時性,網絡能夠使得大學生對于文化消費相關信息的掌握更加便利與及時,加深大學生對于某一文化產品或服務的了解程度,刺激大學生對于該文化產品或服務的興趣,進而促進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欲望;其次,移動網絡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有較強的互動性,網絡課程與網絡電商的快速發展,不僅革新了大學生文化消費的渠道,也推動了大學生利用移動終端進行文化消費的比例不斷上升;最后,移動支付的全面覆蓋也便利了大學生進行文化消費,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學生的文化消費。
(二)文化消費內容以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提升和娛樂休閑為主
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在生活費用極其有限、文化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很難接觸到豐富的文化產品,主要依賴書籍進行文化消費。而今進入21世紀,經濟迅速發展,消費水平逐步提高,可供消費的文化產品內容豐富多彩,如紙質書籍、電子書籍、電影、網絡文學、電視劇、音樂等層出不窮。如今的大學生群體,其早已經不滿足于基本物質生活的保障,而是尋求各種文化消費以滿足不同的需求,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消費滿足精神層次的需求。
在這些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文化產品中,大學生從自身學生特質出發,多是選擇一些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文化產品或者能夠緩解學習壓力、放松自我的文化產品。在本次調查中,大學生進行文化消費的主要目的主要側重補充專業知識(18.3%)、陶冶情操(18.1%)、消遣娛樂(18.0%)、拓寬視野(17.0%);而大學生經常進行的文化消費則以專業知識技能類(24.5%)和娛樂休閑類(22.0%)為主。
(三)文化消費注重個性偏好和產品的性價比
德國哲學家齊奧格爾.西美爾認為人的兩重性——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追求時尚的心理機制。人的普遍性決定他的從眾行為;人的特殊性決定其個性行為。每個人都有從眾與個性的選擇,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占比。影響大學生文化消費最主要的因素是興趣愛好,占比達28%,同時對于“從眾”這個因素的選擇只有2.6%,占比最低。這反映出年輕的大學生群體非常注重對自己興趣愛好的體驗和實現,偏重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個性愛好的文化產品。同時由于經濟限制,大多數大學生在選擇文化產品時都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占比22.2%)”和“價格高低(占比20.7%)”。
(四)對文化消費態度傾向正面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隨著居民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與提高,居民也逐漸由對物質生存資料的單一需求轉移到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上來,居民的消費結構也不斷趨向完善。再加上國家近幾年來對于文化產業的重視與扶持,文化消費逐漸成為居民關注的新消費熱點。這種消費趨勢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當代大學生,他們在滿足基本的衣食之外,也愿意將余錢用于各種文化消費。據本次調查,當代大學生對于文化消費的態度較為支持,其中持非常支持態度的占總調查人數的18.8%,持較支持態度的占總調查人數的56.3%。
三、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文化消費實際支出占比不高
根據調查,大學生月支出區間最高的是1000-1500元,占39.6%,其次是800-1000元,占26.4%,兩項相加已經達到66%;1500元以上的高支出也已經達到28.2%。相對于XX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費每月597元來講,大學生的人均月支出并不低。而在文化消費支出方面,支出區間最集中的是100-200元,占36.5%,其次是100及以下,占35.0%,兩項相加達到71.5%,由此可見大學生在文化消費方面的支出占比并不高。
(二)文化消費行為缺乏理性
據調查分析顯示,大學生的文化消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這主要表現在:(1)大學生在購買文化產品的時間上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在詢問“您的文化消費理念時”,有45.2%的大學生表示“看心情”或者“做活動就買”,有12.7%的表示“能省則省”,只有42.1%的表示“會事先計劃”。(2)大學生文化消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冒險性”。在回答“當您想買某種文化產品,但又缺錢時,您會選擇”中,盡管有47%的接受調查者選擇“暫時放棄”,但仍有31.0%的選擇分期付款或借貸、13.5%的選擇向朋友或同學借錢。大學生是沒有收入的群體,這種借錢、分期付款、借貸行為是極其不理性并且高風險的行為,應當引起重視。
(三)對校內實體公共文化資源使用率不高
學校為保證正常教學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會提供一些公共文化資源,比如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數字閱覽室、期刊網、民俗文化展覽館、家風文化展覽館、校園文化藝術節、各種節日文藝活動等。但據調查,大學生對這些實體公共文化資源使用率并不高。在回答“您每月去圖書館的頻率”時,選擇“經常去”的只占17.8%,選擇“很少去”的占32.5%,選擇“一般”的占44.9%;在回答“您參加文化活動的頻率”時,選擇“經常參加”的只占9.1%,選擇“很少參加”的占35.8%,選擇“一般”的占50.8%。對于這些文化活動,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只有45.2%的表示“滿意”,有54.8%的表示“一般”或“不滿意”;對于學校及周邊的文化設施,只有24.9的表示“滿意”,有75.1%的表示“一般”或“不滿意”。由此,對文化活動及文化設施的不滿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校內實體公共文化資源的使用。
四、改進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的對策建議
(一)學校要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文化消費觀念,并提升自己的文化服務能力
大學生價值觀念和文化消費觀念塑造的關鍵教育階段即是在大學階段,大學的教育生活是對大學生在大學之前的教育階段中所初步形成的一切價值觀念進行改善、豐富與完善、最終趨向成熟的重要步驟。在大學校園里,脫離父母監管的大學生既容易受到學校教育主體的影響,也極易受到社會環境、媒體輿論及同伴群體的影響。其文化消費行為是社會整體文化和大環境培養熏陶出的結果,其對網絡的高依賴、對媒體的強信任使其強烈受到媒體輿論的導向,同時,其自身也會對同伴的消費行為進行觀察、模仿與比較等。
1.學校要引導大學生積極進行文化消費
與“有形”的物質消費相比,“無形”的文化消費對人的靈魂具有塑造性,對整個社會文明具有促進性。前文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大學生人均月支出達到1000元以上,但在文化消費支出上多數卻不到200元,大多數大學生將月生活費花在吃飯、穿衣、玩游戲、聚餐等方面。大學作為正在為未來職業及人生做準備的學習階段,大學生應該將主要花費放在學習及專業技能提升上面。學校要多出臺政策、采取措施,促進大學生增加教育文化投資,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2.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文化消費觀念
對于社會環境、媒體輿論、同伴群體這些可能對大學生文化消費行為產生“雙刃劍”影響的因素,學校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和監管。要及時凈化校園網絡環境,多宣傳正面的文化現象,定期在校內開設文化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價值觀念等相關講座與文化活動,幫助大學生更加具體全面的理解文化消費的含義與重要性。
3.要提升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高校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的主體地位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體現出來,提高高校校園文化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才能吸引大學生。要進一步完善圖書館設施、及時更新圖書館資源,在及時、準確了解和把握大學生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做好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多提供符合大學生良好興趣愛好、能彰顯個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二)文化生產者要向文化市場提供高質量、有個性的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
大學生目前處于人生的青年早期階段,對文化生活有激情。追求新穎、樂于嘗試新事物;保持個性,追求自由新生活;注重感情與直覺;崇尚品牌與名牌是其主要的文化消費心理。文化生產者要合理把握市場前景與發展趨勢,抓住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心理,在合理評估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向文化市場提供在大學生文化消費可支付能力之內的更多更高質量的多元化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創造新的文化生產點以激發大學生持續進行文化消費的動力與熱情,以其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生產者要始終將社會利益放在顯著位置,不能只顧個人利益而生產文化“垃圾”,要不斷推出精品的文化和服務,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文化消費的魅力,真正做到通過文化消費提升自身的素質。
(三)要平衡市場、高校和社會三方的文化供給與學生自身的文化需求
目前大學生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方主要來源于學校、社會和市場。學校與社會主要提供的是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市場主要提供商業性文化產品和服務。三方均要及時了解并均衡滿足大學生的有效文化需求,減少資源浪費,創造大學生文化消費新的增長點。高校、政府和文化市場參與者要合理分析大學生的文化需求,三者加以聯系與合作,市場在對大學生的文化消費需求與潛在消費需求進行合理把握之后,利用政府出臺的相關推動大學生進行文化消費的政策,與高校進行合作使高校參與到面向大學生的文化消費產品或服務的生產上來,為文化市場生產者的文化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提高質量保證,三者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創新,減少公共文化資源的重復化,降低公共文化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并激發大學生新的文化消費的增長點,推動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另外,對于最終進入大學校園的文化產品,學校要做好終端監管工作,要嚴格其準入條件、要保證價格合理、內容健康。
參考文獻:
[1][美]阿爾溫·托夫勒著,米志焱等譯.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聯書店,1984:90.
[2]朱意明,倪曉宇.蚌埠市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實證研究[J].商場現代化-商業研究,2015,(06):1-3.
[3][德]齊奧格爾.西美爾:時尚的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23.
[4]施靜一,楊鳳杰.“95 后”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和行為調查———以沈陽市十所高校為例[J].中國市場,2018,(06):16-21.
[5]高健.影響“90 后”大學生文化消費的因素與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5):77-79.
[6]韓雅麗.“90后”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現狀及引導[J].教育與職業第31期(總第851期)交流平臺,2015,(11):118-120.
作者簡介:
孫嘉欣(1997-),女,漢族,安徽省淮南人,池州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
蘇玫瑰(1983-),女,漢族,湖北省荊門人,法學碩士,池州學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