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初見
我的朋友270跟他的胖媳婦梁紅,又出發了。270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因為他的體重有270斤而得名,他的本名叫張昕宇。
他們夫婦二人曾經攀登過世界上最活躍的馬魯姆火山,在距離火山熔漿最近的地方插上了中國國旗;也探訪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遺址,近距離感受核輻射帶來的危害和破壞;還去過北半球最寒冷的城鎮奧伊米亞康,親身感受零下52攝氏度室外露營的挑戰。這一次,他們決定重走絲綢之路。
阿富汗的巴米揚地處絲綢之路上,是中國往來印度、波斯和歐洲間的商隊途經之地,當地曾有數所佛教寺院,是哲學、希臘式佛教藝術中心。
巴米揚大佛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北約230公里處,這里海拔約2500米,遍布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鑿的佛像。其中兩尊巨佛,一尊身著紅色袈裟,另一尊身披藍色袈裟。佛像的兩側均有暗洞,洞高數十米,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過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對巴米揚大佛作了生動的描述。
巴米揚大佛是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在對建筑、景觀設計的歷史發展中有巨大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裝派別塔利班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動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武器,摧毀了巴米揚內的所有佛像。
當張昕宇夫婦到達巴米揚時,恰逢南亞文化節,當地人在用一切形式去紀念巴米揚大佛。重現大佛,成為他們夫妻倆代表中國人送給阿富汗人的一份禮物,并借此向文明致敬。
大佛慘遭毀壞后,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試圖將被炸成廢墟的巴米揚大佛重新修復起來。“幾年前有一個來自日本的團隊,希望用激光技術重現大佛,但是聯合國沒有通過該方案,因為激光的能量光束可能會對洞窟表面加溫,加速洞窟的皸裂崩坍。”270說。
張昕宇夫婦就想利用建筑投影技術讓全世界再看一看大佛的原貌,于是夫婦二人將這一想法付諸了實踐。對大型佛像進行建筑投影并不簡單,稍不留神就會因高溫對佛像造成二次損害,加劇其裂塌過程。為了保證安全和真實,他們專門組建了技術團隊,在還原大佛的過程中,他們的團隊可謂吃盡了苦頭。
首先是前往巴米揚時,團隊得經過戰爭區,為了能夠順利到達目的地,他們搭乘專機飛往巴米揚。“這是一架比我年齡還大的飛機。”張昕宇在出發時打趣道。
到達巴米揚后,為了能還原佛像,使其更加接近真容,張昕宇夫婦到當地的科技館尋找資料,還專門拜訪了從事文物保護的“南希奶奶”。來自紐約的世紀老人南希1964年到了阿富汗,在丈夫去世后仍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他們一起參考了大佛附近出土的佛像,給大佛創造了一個面部。
在有限的三天時間里,團隊日夜奮戰,大部分的調試工作都需要在晚間進行。幸好周圍的民眾都很樂意幫忙,其中就有45歲的費羅茲,而當年,他是第一個在塔利班武裝威脅下把炸彈埋在大佛腳下的人。“面對更為鮮活的生命,我理解他當時的選擇。”梁紅說。
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張昕宇搭了一個6米高的腳手架,裝上一臺230公斤重的大功率工程影像投影機,投影機最高亮度能達到約60萬流明,相當于15個I-MAX電影投影燈。這次還原佛像的投影設備是由270自己改裝的,“投影儀要求10萬平方米的輻射面,這種設備在市面上買不到。為了改裝、調適投影儀,我的眼角膜脫落了,還受到了塔利班恐怖組織的生命威脅。”張昕宇說。
2015年6月,在克服了重重困難和挑戰后,張昕宇團隊終于安全、環保、真實地對大佛進行了影像還原。測試當晚,張昕宇他們跟當地文化局說今天晚上只是試一試,即便這樣,也有1000多人到達現場,巴米揚市政府還專門派出軍隊,荷槍實彈地保護著現場。
晚上9點,一道巨大的光束照亮了巴米揚山谷,山壁巨大的空洞中,一座由光影構成、高達50米的金色巨佛,浮現在風沙鑿刻出海浪一般紋理的巖壁上。當巴米揚大佛影像通過中國人的手,穿越時空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時,當地民眾鼓掌歡呼,附近的孩子紛紛趕來觀看,持槍軍警也拍照留念,慶祝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很多老者淚流滿面,激動地表示這就是他們以前看到過的佛像。巴米揚人載歌載舞,紛紛表示:“中國人太厲害了,這讓我們想起了已經忘卻和不敢想起的時光。”在場的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跡專家穆吉塔巴·米爾扎伊感慨,這應該是巴米揚大佛最真實的影像。
還原后的大佛影像在當地呈現了兩個晚上,長達十幾個小時。在大佛重新站起來的這兩晚,成群結隊的人前來觀看,包括阿富汗自行車國家隊的成員,他們的到來讓人群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人越聚越多,甚至有人在山谷里辟出一塊場地,踢起了足球。
“這真像一個大集會,阿富汗的傳統節日就是這種感覺。”梁紅說,“也只有大佛能把現如今的阿富汗人都聚集起來,一起開心地團聚在一起了。或許這就是我們此次來巴米揚最大的意義吧。”
在這次佛影重現過程中,眾多國際知名媒體都來到現場:活動第二天,BBC的記者采訪并報道了中國團隊在巴米揚的故事。美國政論雜志《石板書》《大西洋月刊》、著名新媒體報紙《赫芬頓郵報》、美國NPR電臺廣播、阿富汗Tolo TV、巴基斯坦《論壇快報》《印度斯坦時報》都相繼報道了這一事件。張昕宇夫婦也受邀成為第一對登上阿富汗電視臺的中國人。
“看到這一切,就覺得所有的花費和辛苦都值了。這些阿富汗人不會記得我們是誰,我們叫什么,更不會記得我們來自哪個單位,但他們肯定會記得是中國人來過這里,做了這么一件有意義的事兒。”張昕宇說。
事后,他們將價值10萬美元的光影設備整套贈送給了當地政府,告訴他們,“這是中國人送給阿富汗人的禮物”,并要求他們保證每年都要把大佛影像呈現給當地民眾。
2015年8月26日,在巴米揚第七屆絲綢之路文化節上,巴米揚人用張昕宇夫婦捐贈的設備,再次光影重現了巴米揚大佛,讓當地人都真真切切地再次看到大佛。他們永遠都會記得曾經有一群中國人來到這里,給他們帶來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