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種新的社交模式叫一言不合就拉群。幾乎每個人的微信中都會有家人群、工作群、死黨群、同學群……不計其數的群。我也一樣,群聊一大排,可最讓我尷尬的還得數前幾天被迫加入的小學同學群。
一天下午,手機莫名的一陣嗡嗡亂響,嚇得我趕緊抓起手機,發現微信聊天中多了個“小二班同學群”。群里挺熱鬧,“表情帝”、段子手、“局王”……各顯身手,那種久別重逢的喜悅都快要溢出屏幕了!
實話說,我對小學的記憶已經很模糊了,有聯系的同學寥寥無幾,我打算默默“潛水”,靜觀其變。
“我們把昵稱都改成自己的名字吧!”某同學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我悄悄改了自己的名字,也把大家的名字挨個認了一遍,想著能不能多喚醒一點兒童年的回憶。正看著,我才發覺,群里不少人在@我——“崔崔?還記得我嗎?我是你前桌啊!”“崔崔,記不記得當初我總愛撩你?”“老崔,別記仇啊,我當初還把你惹哭過!”沒想到大家對我的印象還挺深。
一夜過后,群內喧鬧依舊,我的通訊錄里也多了十幾個新好友,想著昨天晚上回消息回到深夜,早上一開手機,又是幾十條未讀消息,頓時感覺有些心累,這同學情深的戲碼我有些演不動了。
群里氣氛已然烘足,聚會自然是水到渠成。雖然我以單位有事為由推了,但參與感還是得刷足。我主動在群里發了紅包表示歉意,還不時在群聊中的一些聚會照片下回復,朋友圈里也盡是我點贊的身影,忙得暈頭轉向,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我不是個人情寡淡之人。
不出預料,聚會后,很快“小二班同學群”便歸于沉寂。當初那些熱情的同學,除了少數幾個淪為我的“點贊之交”,剩下的便都再無聯系。之前熬了好幾夜,耗費了無數精力維系的同學情,最終一無所獲。
我曾看到這樣一句話:和舒服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的確,每個人都有自己最舒適的圈子,最契合的朋友,實在沒必要把不同的人生硬拉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