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娟 高鳳蓮
摘 ? ?要:會計專業碩士培養單位不斷增加,招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共享時代經濟形態發展,對會計行業的發展帶來深層次的根本性變革,對會計專碩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從目前會計專碩培養現狀出發,分
析產學研結合培養會計專業碩士的意義,并提出產學研結合推動會計專碩人才培養創新的建議。
關鍵詞:產學研結合;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19)010-0061-04
產學研是通過高校、企業和研究所協同合作,將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有機地融合,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創新精神,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與行業發展、企業需求密切呼應,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判斷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適應現代商業環境下行業對人才的需要。
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建立政府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平臺、開展合作教育、共同實施重大項目等方式,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發展專業學位教育。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目標是高校、企業和研究所一起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實務操作強,專業性強的高層次人才。基于高定位高要求,需要高校與實務界、研究所協調發展、協同互助。
根據《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隨著會計的服務對象、服務領域、工作職能、工作手段、工作體制和工作機制重大轉型和升級,我國正由會計大國向會計強國邁進。要達到會計強國,急需大量的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提高學歷層次是培養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的路徑之一。
一、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現狀
2004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全國首批21家高校成為會計專業碩士學位教育試點,獲得招生資格。經過十年多的發展,培養單位逐步增加,由首批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在內的21所院校,發展到目前177所院校具有招收會計專業碩士學位資格。截止到目前,各培養單位累計招生已超過4萬人,有不少學生已經成長為會計行業的中堅和骨干力量。雖然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在持續擴大,但是隨著“互聯網+”共享經濟時代的誕生和發展,國家經濟轉型加速發展,社會對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需要迫切。我國培養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主要通過培養會計專業碩士,不斷構建專業碩士的培養體系,調整會計人員隊伍結構,向會計強國邁進,以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對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
目前國內會計專業碩士培養存在目標籠統寬泛,培養方式陳舊,獨立進行相關專業管理工作的能力不夠等問題,就業時的專業優勢沒有體現,降低了學生報考會計專業碩士的熱情。
(一)培養目標籠統寬泛
根據《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考性培養方案》,我國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國際化會計專門人才[1]。培養目標是指通過培養計劃使受培養對象在知識、能力、素質上達到的基本要求。
根據培養方案要求,會計專業碩士是高素質、應用型、國際化會計專門人才,這就要求會計專業碩士是有國際視野、很強的實戰經驗的應用型高層次會計管理人員。目前部分高校實際培養過程中培養目標籠統寬泛,將培養會計學術碩士的思維復制到會計專業碩士培養上,甚至會計學術碩士、會計專業碩士一起培養,只是最后取得的文憑不一樣,導致培養出的會計專業碩士實踐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等都不突出。
(二)培養方式陳舊
1.課程設置碎片化。根據培養方案安排,合理設置課程,使其符合培養目標要求。課程設置要求兼顧理論性與實踐性。目前部分高校的會計專業碩士課程設置參考會計學術碩士培養模式,學生根據將來就業方向不同,在選修課程庫選擇一些專業性、業務性強的課程,這樣難以突出職業特色,課程設置模式讓學生學到的東西和學術型會計碩士沒有本質區別,學到的知識比較廣和淺,沒有獲得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很難培養提高會計專碩的實戰經驗和管理能力。另外,實踐課程相對較少,缺乏訓練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2]。
任課教師由于職稱等需求偏重于學術研究、理論研究,缺少實踐經驗,造成知識結構存在缺陷;教師授課過程中習慣以課堂的主宰者的角色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同時校外導師數量配備不足,而且只是名義上的導師,實際上無法提供充分的實踐指導,因此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上就存在缺陷,達不到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2.教學方式平面化。會計專業碩士授課方式應側重于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目前部分高校案例教學有些是舉例教學,不僅案例教學課程比例較少,實踐課程安排比例也比較少,就沒有凸顯出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特色和要求。教師給會計專業碩士授課時,學術與專碩培養區分度不大。為了顯示會計專碩和會計學術碩士授課間的不同,在為會計專業碩士授課時增加一些案例,但沒有解決問題。
實踐課程是聯系學生理論知識和社會實際的紐帶,對職業操作技能、溝通、創新能力等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通過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企業工作站、校外實習基地,擴大實踐教學辦學資源,邀請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等實務專家來校開設講座、開座談會、講解課程,但實務專家的授課方式沒變,仍是理論教學,理論課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占比偏高,造成學生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的不足,培養出的學生的實務能力與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還有些距離。所以高校應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通過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課程設置,培養會計專業碩士。
二、 共享時代的挑戰
會計行業政策日新月異,而共享經濟正以鋪天蓋地之勢席卷而來,它與會計行業的深度融合創造了會計行業新的發展方向,對會計專業碩士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行業必須順勢而為,緊抓機會,直面挑戰。
(一)共享時代給會計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無紙化報銷的發展,電子發票、電子會計檔案已發展成熟;新型財務軟件一體化更新,全過程軟件系統智能化、自動化處理;財務共享中心發展,大數據系統智能化,原來由人工操作轉換成系統統一集中處理;人工智能上線,實現財務規劃與預測、財務決策、財務預算、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功能。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和應用財務共享模式,因此對了解、熟悉運用財務共享的會計專業碩士人才的需求也增多。
面對各種新的會計核算形勢,以及會計行業發生的變革,會計專業碩士人才要適應共享時代帶來的變化,接受、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充分利用財務共享平臺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借助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的技術手段,熟悉國際市場、資本運作、戰略規劃、風險管控等,積極參與公司的決策制定,提高公司內部管理水平,增加公司價值創造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當下唯有不斷創新和變革,會計專業碩士人才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越走越好。
(二)取消證書門檻,凸顯能力要求
最新的《會計法》修訂草案中,對于從事會計工作人員,取消了“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要求,改成“具備從事會計工作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顯而易見,證書不再是一道門檻,沒有專業能力的會計將陸續被淘汰。從會計專業碩士人才需求來看,一方面會計行業基層人員過剩,另一方面高級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嚴重短缺,高端會計師將會成為我國會計的重點培養對象。
會計專業碩士人才應積極順應行業發展、改革的需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表明自身對迎接新技術新挑戰的決心,加強專業能力的訓練,拓寬視野,優化知識結構,豐富實踐經驗,使自己逐漸成為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
三、產學研結合培養會計專業碩士的意義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校人才培養創新的重要途徑,鼓勵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大學教授的指導下,研究企業的實際問題,并解決問題。
(一)有利于明確辦學定位,開展科學研究
把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作為學校辦學和謀求發展的依據,是高校與社會發展確立聯系、增強適應性的最重要方面。根據高校自身發展特色以及制定的發展戰略,明確辦學定位,充分依托會計行業和區位優勢,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努力將豐富的行業資源和優質的區域資源轉化為學校的辦學資源,形成獨特的辦學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3]。
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要達到的目標是通過加深與行業的聯系,跟蹤行業與社會的發展,促進科學研究和專業發展,把服務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主動參與到行業的法規建設、課題研究、人才培訓中。高校整合行業和企業資源,充分利用資源,實現復合型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高校開展科學研究,對行業和企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促進管理水平提高和技術創新。
(二)有助于促進教學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
高校作為傳播知識和培養人才的地方,社會力量已經越來越廣泛地影響了高校的發展,高校積極聯系、主動參與、有計劃地推進產學研合作,獲得社會資源的支持,增加固定校外實踐基地,改善辦學條件,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有機的產學研結合,且協調發展,促使高校關注社會需求,緊跟行業發展動態,從而促進高校的師資隊伍、學科發展、專業建設、實踐教學、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提升。高校定期修訂和完善教學大綱,及時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促進教學建設和人才培養,達到共贏的效果。
(三)有助于加強會計專碩的實踐能力培養
目前選擇報考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大部分是全日制本科生,還有部分跨專業報考的本科生,這些學生都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故須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研究生了解會計實務、工作流程等,在學校期間進行專業理論知識教學時,采用沙盤演練、案例教學、參觀研討、參與企業咨詢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方法;參加社會實踐時,建議頂崗實習,“實踐出真知”,培養學生實際業務處理能力,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培養學生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有助于加強會計專碩政治思想素質與職業道德的培養
財政部發布的《會計專業碩士人才規劃》中重點強調: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知識結構優化、實踐經驗豐富、創新能力突出、職業道德高尚的高層次會計專業碩士人才。根據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強調本科生必須學習“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更要重視對研究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會計專業碩士將來成為高層次會計人員,由于職業的特殊性,對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都要“高標準嚴要求”。培養會計專業碩士人才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參與管理的會計職業道德精神,走上崗位后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更好地服務社會。
四、產學研結合創新培養會計專業碩士的對策
(一)立足行業動態需求,重塑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商業環境的日益復雜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需要密切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和企業需求,因此,會計專碩人才培養應緊跟行業需求動態和國際趨同準則,更加強調行業信息對業務的綜合診斷和輔助決策作用。有效履行這些職能需要會計專業碩士擁有良好的職業判斷、信息分析和處理能力、管理能力等。產學研合作辦學是高等學校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 對于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要求, 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顯著的優勢[4]。
因此,課程設置要緊跟時代的脈搏,開設行業動態趨勢講座,重視職業素養課程,增開職業道德、與職業發展相關的課程。課程設置包括核心課和選修課,核心課包括教指委規定的3門公共必修課:政治、英語、管理經濟學,4門專業必修課: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在產學研結合培養理念下,適應行業需求和學生專業成長需求,重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二)整合行業與企業資源,建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
借鑒中外學歷教育與執業資格教育,通過整合行業與企業資源,探索出“學歷教育+執業教育”的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吸收國外著名大學、會計行業組織與大中型企業的先進教學理念和內容,將職業素養訓練嵌入于研究生課程教學中,引入校外實務精英走進課堂,注重對學生職業道德的熏陶,培養其有高素質領導能力為基礎的會計人才。
同時,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會計專業碩士教育轉型升級,與知名企業合作,創建“校內培養+校外指導”會計專業碩士育人模式。
(三)實施開門辦學,創新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路徑
1.會計國民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深度融合。會計學是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樹立把會計學引向社會的理念,實施開門辦學,按照行業需求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將中國注冊會計師(CPA)和會計中級職稱培訓課程有機融入專業教育體系,促進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有機銜接。
2.校內課堂教學與校外實習體驗深度融合。企業家進課堂,建立了校內外實務精英共同授課機制,定期輸送學生到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實習,開通學生與單位、實習與就業的直通車。與知名企業產學協作共建省級實踐教育示范中心,創建產學合作培養創新型會計專業碩士人才的基地,提高學生專業實踐技能,豐富專業教學案例庫。
3.建立校內師資與校外企業家團隊聯合導師制。實行“導師組制度”,補足高校理論基礎扎實且實踐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不多的短板,利用優秀導師組的優勢,積極發揮導師組對于會計專業碩士論文及實踐的指導作用,校內第一導師的選擇尤為重要,可以在校內選擇科研能力突出、理論知識過硬的專職教授擔任,加強學生會計理論基礎素養,同時聘請行業協會、大型企業集團和事務所等實務界精英擔任會計專業碩士的實務導師,成立由校外實務導師、校內專家組成聯合課題組,充分發揮高校在理論研究及聚集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上的優勢,結合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及對科研成果的市場需求,與優勢資源形成互補,共同研究學生的培養方案,指導學生完成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課程,提高學生的社會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承擔行業發展課題,吸收學生參加調研;實務專家走進課堂,傳遞行業需求,講授會計實務前沿專題,輔導實習實踐,為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規劃提供指導,提高了學生的專業領導能力和專業勝任能力。
(四)搭建資源共享平臺,豐富學科建設與專業教育
1.依托“互聯網+”資源,構建立體教學互動平臺。實施“翻轉課堂”啟發式新思維教學方法,增加課堂討論和案例分析的占比,啟迪學生自主學習,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借助考試系統,實現線上線下、過程與結果的有機融合,超越時空限制,變期末單一時點考核為全程動態多元化考核,形成了面對面、無紙化的零距離互動教學。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微課、MOCC興起,教學平臺互動更加便利。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瞬息萬變,高校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深化改革,快速適應新時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
2.依托行業資源,豐富MPAcc專業案例庫。會計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案例教學是提高MPAcc領導能力和專業素養的重要手段。教師根據實際業務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的案例,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與方法共同對案例進行分析和探討,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等方式,進一步培養會計專業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依托高校與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產學合作,聯合整理會計專業課程的案例素材,在實習過程中指導學生加強對原創案例的篩選和整理,動態保持專業案例教學的典型性、客觀性、先進性和創新性。
(五)構建人才數據平臺,完成產學研合作共贏
隨著就業壓力逐年增加,研究生尋找到高層級的就業崗位難度逐漸加大。部分研究生借助產學研結合培養,通過參加企事業單位社會實踐的優異表現,解決就業問題。
高校利用行業資源搭建專業人才數據平臺,做好用人單位和研究生信息交流溝通的橋梁,做好就業咨詢、就業服務工作,不僅保障和完善傳統的現場招聘會的舉行,還要搭建專業人才數據平臺,促進企業實時招聘、研究生就業,形成產學研結合育人的良性循環。高校通過平臺實時了解合作企業的用人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訓練,匹配高尖企業需求;企業發布企業介紹、崗位需求等信息,通過人才數據平臺,企業能以高效的方式完成人才的吸引、識別、篩選及錄用工作。高校通過平臺還能了解學生的就業情況,對于未就業的優秀研究生進行實時推薦。
五、結論
會計專業作為應用性很強的專業,與行業實務發展密切相關,因此人才培養必須面向行業,與行業合作,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訓練。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傳統的會計核算業務逐步被信息系統替代,因此,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的思路必須注重會計信息綜合應用能力和決策能力的訓練。因此,既要加強與行業協助、強化實踐能力,又要適應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主動適應會計高層次人員能力結構需求變化的要求,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產學研結合,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專業能力的訓練。為了提高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社會對高層次會計專業碩士人才的動態需求,關注行業發展,積極探索“以產促教、以產促學、產學協同”的教育改革,推進“產學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強,宋怡璇.國內外會計碩士(MPAcc)培養模式比較? ?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11).
[2]邱玉興,韓佳,袁博.基于產學研結合的會計專業碩士? ? 培養模式構建[J].商業會計,2015,(6).
[3]汪利,蔡則祥.財經類高校產學研合作的研究與實踐——? ? 以南京審計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1,(9).
[4]鐘秉林.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 ? 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