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益民 吳星 林圣存

【摘 要】本文從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出發,針對高職院校在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方面存在的人才缺乏、專業師資技術儲備不足、基于傳統汽車配置的實訓設備已無法滿足教學要求、新能源汽車職業教育體系不足等問題,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為例,提出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的可行性措施:增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基于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明確人才培養規格能力要求;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解決專業師資和實訓條件不足問題;積極探索建立職業標準,構建新能源汽車職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高職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7C-0061-03
21世紀以來,許多國家都把新能源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期待新能源可以解決傳統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問題,也希望能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把握戰略機遇,加快本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優勢。發展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而且多數汽車發達國家都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推出了一系列優惠和鼓勵政策,這極大地帶動了車企在研發和生產的積極性,眾多的研究機構和汽車廠商都加大了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研發投資。以美國、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國家,特別是通用、福特、大眾、寶馬、豐田、本田等主要汽車廠商根據本國和公司的實際情況,先后采取了不同的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策略,成功研發了多款新能源車型,并實現了量產。在此形勢下,本文試從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出發,針對高職院校在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為例,提出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的可行性措施。
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
新能源汽車行業是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和發展的行業。2010年10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新能源汽車行業列入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奠定了其未來的發展地位。此后,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從2011年至2018年均實現了快速增長(如圖1所示)。2018年,在幾乎不可遏制的下行汽車消費大環境下,新能源汽車依然逆勢增長,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7萬輛和125.6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9.9%和61.7%。
對于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所在的柳州市而言,作為汽車工業城,柳州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是汽車,新能源汽車是柳州市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現已成為柳州產業升級的主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截至2018年9月,柳州市新能源汽車電動化出行率已達到20%。
目前,柳州市已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柳州延龍汽車有限公司等汽車生產企業共9款新能源汽車列入國家產品公告目錄。除上汽通用五菱的E200外,東風柳汽的景逸純電動轎車、菱智純電動多功能商務車、東風乘龍純電動輕型卡車也已經成功上市。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技術和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完整的產業鏈已初步形成。加之近兩年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提供了便利,未來的發展趨勢更是逐級增長。
二、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國內高職院校中,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大多是近兩三年才開設。2017年,全國只有189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至2019年,開設院校達431所,廣西高職院校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的院校有14所??傮w來說,新能源汽車專業的職業教育發展還處在初級的階段,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還不匹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由于新能源汽車是全新的產業,無論是整車企業,核心零部件企業、配套設施企業還是售后服務企業,面臨的核心問題都是人才缺乏,特別是汽車調試、整車檢測、性能測試和售后服務等技術技能人才稀缺。
其次,隨著汽車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發展,新能源汽車搭載了更多的新技術、新科技,汽車整車與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標準、研發測試等前市場, 汽車維修等后市場技術產生重大變化,需要技術服務人員具有更高專業技術、復合素養、綜合解決等能力,對技術技能復合程度也要求更高,專業師資技術儲備的不足也凸顯出來。
再次,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主要發展技術路線是純電化,其三大核心部分(電機、電池、控制器)與傳統汽車存在很大區別,原有基于傳統汽車配置的實訓設備已無法滿足教學要求,需要重新規劃、及時更新。
最后,新能源汽車作為的新興產業,目前,高職院校對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人才培養規劃和能力要求還不夠清晰。同時,還缺乏一套較為完善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能源汽車職業教育體系,包括職業能力標準、教學標準、質量標準等。
因此,高職院校如何加快新能源專業建設步伐,培養產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解決專業建設滯后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窘境,已是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的可行性措施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二產類”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綜合性高職院校,也是國家汽車應用與維護緊缺人才培養工作院校?!笆濉逼陂g,學院圍繞“十三五”國家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和柳州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明確提出:重點將面向汽車產業的汽車技術優勢專業建成國內一流水平,專業要超前引領,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此,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可推廣可借鑒的成功經驗。
(一)增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柳州新能源汽車產業,2017年,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新開設了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該專業現已成為汽車學院最熱門專業,連續兩年報考人數和錄取分數線均位于汽車學院所有專業前列。同年,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與上汽通用五菱汽車有限公司簽訂了“上汽通用五菱—柳職院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合作”協議,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為主體,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校企雙方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與教材、組織教育教學、建設師資隊伍,聯合培養學生和培訓員工,校企共同主導,解決產業人才瓶頸問題。
(二)基于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明確人才培養規格能力要求
專業經過深入開展調研和分析,召開工作任務分析會,明確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即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研發測試、整車制造、銷售和后市場等環節,面向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售后技術服務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及行為規范,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技術應用必備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的裝配與調試、性能檢測、維護檢修、技術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素養+管理+創新”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學生畢業后勝任以下崗位:
初次就業崗位:新能源汽車機電維修工、動力電池維護檢修工、新能源汽車維修接待前臺、新能源汽車電氣裝配工、新能源汽車安全檢測員、充電站、充電樁技術員。
發展崗位:新能源汽車高級維修技師、車間主管/班組長、動力電池技術服務主管、新能源汽車電氣裝配工藝師、新能源汽車整車調試師、充電站、充電樁技術管理員。
拓展崗位:新能源汽車維修業業主、新能源汽車配件經理、服務經理、技術總監。
人才培養規格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三)校企共建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解決專業師資和實訓條件不足問題
為了滿足解決企業人才需求緊缺問題,2017年,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與上汽通用五菱汽車有限公司在校內共建了“上通五—柳職院新能源汽車發展服務中心”和“上通五—柳職院新能源培訓中心”,由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投入整車和核心部件,雙方共同搭建集教學、企業員工培訓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平臺,共同開展新能源汽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培訓。同時,引入企業研發、制造、售后服務一線的技術人員,共建校企混編的教學團隊,有效解決了實訓條件和師資不足的問題。
(四)積極探索建立職業標準,構建新能源汽車職業教育體系
圍繞產業發展,緊跟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動態,引入上汽通用五菱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優質資源,校企共同開發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及時將新能源汽車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雙方共同制訂了課程標準與教學標準,形成素質與技術并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借鑒行業企業先進標準,開發了新能源汽車專業職業能力測評標準,制訂了職業能力測評方案,并對企業員工和學生開展職業能力測評,保證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車專業職業教育標準體系。
總之,當前國內汽車產業正聚焦新能源汽車,為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實際且與企業緊密貼合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之路。各高職院校只有緊密結合產業的發展、資源、技術等關鍵,尤其是新興的產業的需求,加強專業建設,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適合汽車專業領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凱,李正國,賀萍.“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培養模式探索——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2]鄧彥波.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汽車與駕駛維修(維修版),2017(12)
[3]唐玉,薛秀麗.基于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高職教育路徑分析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6)
[4]張甲瑞.職業院校“1+N”模式校企合作探究——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為例[J].繼續教育,2018(2)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科協資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專項課題(桂科協﹝2018﹞ZB-10)
【作者簡介】鄧益民(1971— ),男,廣西柳城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教學研究與管理;吳 星(1980— ),女,廣西柳州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教學;林圣存(1988— ),男,福建福州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車身結構設計。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