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鋒
[關鍵詞]一帶一路;藝術設計;創造性;精神文化
引 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藝術設計產業也蓬勃發展,整個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也大大提高,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面臨著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然而研究中國藝術文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創新設計,在藝術設計與創新之間,大力挖掘和倡導傳統工藝中的精神文化,發揮“一帶一路”的文化藝術功能,藝術設計也是生產之源,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力和衡量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構成要素之一。繼承中國精神,充分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創新與創造”,為了實現創造性與創新性的轉化發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髓,打造中國獨特的藝術設計。
一、緒 ?論
(一) 研究的背景簡介
“一帶一路”與文化藝術關系很大。“一帶一路”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它既是經濟走出去,更是文化的輸出。因此,文化藝術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有作為,完全可以配合經濟輸出,把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和儒家思想傳遍世界,以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培養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社會性服務型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通過分析“一帶一路”建設和發展對藝術設計類文化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目前我國藝術設計類傳統文化的一些問題,從加強對“一帶一路”國家知識和傳統文化的研究學習。
(二) 課題研究的目的
“設計藝術”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是為人服務的,設計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設計,大到國家大政方針的設計,設計可謂無處不在, 無時不有。設計(design), 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某種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根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74 年版),“設計”是指為實現一定目的而進行的設想、計劃和方案。作為藝術學上的“設計”則是指有關美學實踐領域的各種構思和創造活動,是一種把規劃、計劃、設想通過視覺化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
二 、“一帶一路” 的背景影響
(一)基于服務型設計的社會經濟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富裕強化了人們對精神層次生活的追求,然而精神層面的東西已經成為當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比如,柏拉圖說過“人的行為就好比一輛有兩匹馬拉著的馬車,一匹代表理智,另一匹就是情感”,當今藝術設計不斷激發人類的內在動機。好比學習交流更能比現實滿足我們內心的精神需求,可以緩解外在的壓力。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的歷史關節點,從國際產業結構演進的經驗看,由現代服務業逐步取代傳統工業傾向。
(二)藝術設計對社會經濟的推動
社會經濟的發展造就了藝術設計的繁榮從歷史發展角度看,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藝術文化繁榮的時期。例如英國,就是因為工業革命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成為現代設計的發源地。由于社會對藝術設計的需求劇增,造成廣告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專業人員緊缺,從藝術設計本身的發展來看,現代設計的起源有兩個顯著特征,其一是勞動的分工。其二是生產工藝的改進使得大規模生產和低消耗成為可能。
三、藝術設計發展基于社會經濟基礎
(一)藝術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對于藝術的本質來說,藝術不僅是藝術家主觀意識物化的創造過程,也是一種精神。藝術是以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表現對象,由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品,是涉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各個方面,領域擴展到經濟、科學、哲學、天文地理、歷史等。藝術的社會功能分為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娛樂功能,然而最基本的功能是審美功能。藝術與社會經濟的關系,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藝術是經濟基礎反應。積極健康的藝術作品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相反,低級腐朽的藝術作品會削弱社會經濟,阻礙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文化藝術已經成為眾多產業蓬勃發展,將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二)藝術對社會經濟具有促進作用
藝術設計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活動,是協調人和環境、個人和社會、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一種手段。它的經濟屬性是它區別其他藝術活動、手工業的首要特征。藝術設計與社會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藝術的社會功能指藝術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對社會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發生的影響。也稱“藝術的價值”或“藝術的社會作用”。在現代化進程當中,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雖然政治、宗教、哲學、道德等其他社會意識形態都對藝術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這些中間環節自身也受經濟的制約和決定。它們影響藝術發展時,其背后還是經濟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結 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藝術設計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藝術家遵循以用戶的良好體驗為中心的設計原則,藝術設計是幫助建立遒勁的壁壘并逐漸擴展遒勁的競爭模式,建立的壁壘包含了社會。每種方案,站在不同的角色角度都會有不同的結果,有著不同的優劣,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取舍和平衡,如何去取舍和平衡各個角色?當一個藝術作品需要平衡,需要取舍時,這時候需要全局觀地去看待。
參 考 文 獻
[1] 李瑾. “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藝術交流的實現路徑研究[J]. 藝術教育,2017(Z8):168-169.
[2]黃如. “一帶一路”背景下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研究[J]. 大眾文藝,2018(6):235-236.
[3]林日葵. 論藝術和經濟的融合與創新[J]. 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08,7(1):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