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專業與多元發展的最佳模式與最高效率的是本土化發展,教師發展的沃土在認同學校,在扎根講臺,在研究學生上。學校的任務是引領教師持續成長,反推學校的深入發展。橫崗中心學校以立人教育高端引領、以合同捆綁共同進步、以寬闊平臺激發進取、以課程科研深化內涵、以綠色評價凝聚核心文化,讓教師梯級發展、多元發展、和諧發展。
關鍵詞:立人教育;本土化;課程科研;精神文化
橫崗中心小學位于橫崗街道上圍新村,處于城鄉結合部,周圍工廠林立,不具備地理優勢和生源優勢,教育教學質量一直位居全區第一方陣,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并且產生了南粵優秀教師、龍崗區優秀專家、市優秀教師、區骨干教師等一大批卓越教師,有區一級工作室,所有科組均是市、區優秀科組。不少名優教師被輸送到兄弟學校,成為“頂梁柱”,形成教師培養的區域性典范。探索該校的教師成長路徑,一個關鍵詞跳入眼球——“本土化”。本土化,即是整合以校本為主的資源助推教師成長。負責該校教師發展的梁小清副校長用當下流行詞語“接地氣、低調奢華有內涵”概括其特點。
一、高端引領,雙線并行
學校以“立人”教育思想為核心理念,實施卓越教師發展方略,將教師的發展理念確定為“立業、立德、立言”,以“業務精湛、德行高尚、多元和諧”為發展目標,科學規劃成長路徑,搭建廣闊平臺,逐漸形成一條集約內涵發展之路。
為全方位發展教師的綜合素養,學校建立縱橫雙線并行的發展路徑。縱向側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形成“三色”階梯模式,即一年期的角色入格,熟悉教學常規;三年期的本色升格,引領教學出彩;五年期的特色風格,造就一流水平。橫向側重于教師的多元發展,鼓勵教師在科研能力、才藝表演、人際溝通、組織能力、心理疏導、新媒體技術等方面發展興趣,收獲成就。張小靈老師是南粵優秀教師、龍崗區優秀專家,在該校工作20余年,從一個普通老師成長為作曲專家,作曲100余首,作品《山里娃》《客家妹子上學堂》分獲教育部藝術展演和“世博放歌”重唱創作金獎,用他的作品參加表演唱、合唱比賽已成為慣例。很多作品被制作成MV在電視臺播放,部分作品由橫崗街道宣傳部編輯出版。李仕明老師是龍崗區唯一的中國書法家協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雙料”會員,扎根講臺30年,長期浸潤于水墨畫和書法的研習、創作。2010年,他用10個月的時間創作完成了30米國畫長卷《建設者之歌—為深圳大運建筑工人造像》被深圳大運會博物館收藏,年近耳順仍去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高研班研修進修,學成歸來即成立龍崗區水墨畫教學研究工作室,成員遍及全區各學校,有力的帶動該區美術教育發展。該校的語文老師余紅還是朗誦方面的行家里手,不僅使該校的朗誦隊連續獲得深圳市中小學經典詩文朗誦的一等獎,還在全校推行國學經典朗誦,班班能朗誦成為該校獲得深圳市書香校園的特色品牌。
二、青藍同輝,團隊提升
讓每一個教師都體會到專業成長的幸福。處于角色入格的新教師,熟悉教學常規,應付非教學性事務,成了一塊“心病”。而學校的“青藍工程”巧妙地化解這一難題。采取“一對一”結對子的形式,并用契約儀式和量化考核評價的方式將新教師培養的重心下移和目標分散,采用“四個一”的策略:即新教師每天聽一節課、反思每一節示范課,每月上好一堂公開課、撰寫一份優秀教案,讓新教師一年出“師門”。為了讓新教師們盡早進入“本色升格”期,學校組織資深教師展示課,讓新教師、青年教師博采眾長,而推出的“冷門”課型又給老師們克服學科短板提供了借鑒之資。
除了“結對子”外,該校更看重教師“共同體”協作模式。教師共同體打破備課組、學科組的固定組織,而是讓有價值認同、興趣類似、方法一致等的老師組成研究團隊,使不同年級、學科的老師相互滲透融合,合作研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現場辦公式、網絡論壇式、茶話沙龍式、同課同構、同課異構等,充分尊重老師的學術自由。這種“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教研管理思路省去了低效機械的形式,而增加了老師們研究的熱情,提高了教學質量。
許麗芬老師熱愛寫作,出版專著《做一個純粹的教師》,張凰老師的專業是繪畫,但她喜歡剪紙,將剪紙開發成校本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三、搭臺競技,賽場逞能
練兵千招,用在一時。學校搭建業務技能比拼的廣闊平臺,讓老師們勤于學習,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學校利用龍崗區小學英語教師培訓基地、橫崗民辦教師培訓基地、“百校扶百校”等陣地讓老師們上示范課。教導處的常規競技臺有: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新教師課堂教學賽、教師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賽、教師下水文賽、命題賽、演講賽、微課程賽等。每一次賽事做到公平公正,為每位教師分析點評存在的優缺點及發展措施。得益于這樣的鋪墊,新教師能夠在街道、區級比賽中嶄露頭角,而青年教師則能沖擊國家、省、市獎勵。賈光弟老師入職四年就獲得全國優質錄像課一等獎,宋錫玲老師獲得廣東省優質錄像課二等獎,賴晨萍老師獲得深圳市優質錄像課一等獎。青年教師陳躍璇帶出合唱隊全市“五連冠”的成績,被評為深圳市優秀教師。秦亮杰老師帶出深圳市小學生籃球冠軍隊,創造了從街道到市賽16場連勝的奇跡。
四、科研提質,成就品牌
為解決教師做課題“高大上”的僵局,學校確立一個總課題——“立人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制定各批次的子課題,基本圍繞老師們的教育教學展開,鼓勵人人做(下轉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