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社會與經濟均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對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質、心理教育的研究不斷增多,但是有關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心理素質的文獻比較少。但是,從大學生心理研究文獻可以看出,現今我國推崇的素質教育中,心理教育是非常關鍵且重要的。本文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分析了高中生的心理教育課與心理素質情況。
關鍵詞:心理教育課;心理素質;結構;優化;研究
教育部門加強了對高中生心理狀態的關注,教育學者們也開展了有關高中生心理素質的研究。研究顯示,素質教育應該推入高中,加強高中生的心理教育課,培養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質是必須的。
一、 高中生的特殊性
青少年時期屬于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從人類的心理發展特點可以發現,青少年的心理特點(認知、情緒、個性、行為等特點)均處于成人以及半成人的矛盾與沖突之中,再加上生理上的變化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青少年時期成為了個體的心理發展高峰期。這一階段,多發生于青少年18歲前后,在20歲前后完成。絕大多數青少年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本文將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是因為高中生處于學習的高峰期,高中階段的學習成果直接影響到高中生的未來發展。本文主要以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高三學生的心理問題展開研究。
二、 高中生的心理問題
高三學生面臨升學壓力,在這個階段也是學生心理狀態表現最明顯的時候。努力學習的學生更努力,厭學的學生更厭學。大部分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他們的心理問題表現得千姿百態,對于教育者、周圍群眾、家庭、學校、社會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有研究發現,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其實有一定的相似,但因為大部分高中學校都更為關注學生的成績,對心理教育并不重視,因此忽略了這些問題學生,反而加劇了學生的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如下:
1. 厭學:這是最常見的心理問題,學生的主要表現有對學習沒有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上課走神,不認真聽講,思維緩慢,很難跟上教師的教學,完成作業比較敷衍,學習效率比較低下。這部分學生往往是教師眼中“不學好的學生”或是“常見的差生”。
2. 逆反:大部分高中生都有手機,能夠通過手機瀏覽各種消息,進一步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很多高中生在瀏覽信息的過程中,受到網絡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叛逆、逆反等現象。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不配合教師,對于教師、同學、家庭、社會的好意表現為不合作態度,對于教育感到厭煩,甚至頂撞教師或家長。
3. 焦慮:這種心理問題是高中生身上最常見的一種心理問題,起初很多學生的癥狀比較輕微,持續時間也比較短,而這些情緒在一定情況下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調動學習潛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但部分學生的焦慮時間比較長,癥狀比較明顯,對于周圍環境的敏感度越來越強,入睡困難,容易被驚醒,會突然出現惶恐、不安等情緒,不僅對高中生的日常學習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而且也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三、 高中心理教育課教學現狀
高中的心理教育課是一門副科,還是一門不需要考試,不受教師、學生關注的副科。很多學生將心理教育課當成了少有的休息課,課堂睡覺、課堂走神、課堂做別的事情已經非常常見,教師自己也沒有認識到心理教育課的重要性,對于學生的不良行為沒有表示,不制止,不生氣,在講課的時候也比較敷衍,將教學當成了一個必須執行的任務,但因為很多高中學校并沒有制定心理教育課的考核標準,給了很多學生鉆空子的機會,進一步降低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重視。再者,很多高中都是以成績論英雄,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受教師的重視程度。教育者常年處于這種氣氛下,因材施教、人人平等的教學理念早已被腐化,在日常工作中,更看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部分教師還將學生的心理問題當成了思想問題,錯誤的處理、錯誤的對待,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也無法培養、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四、 心理教育課中開展心理素質教學
在高中生的心理教育課中開展心理素質教學,才能夠更好地培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一) 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內容
教師必須詳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問題,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合理地制定教學計劃。在正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向高中生宣傳心理教育內容、心理素質內容,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問題,自己是否有心理問題,同時引導學生闡述自己的心理問題。再讓心理素質在高中生腦海中留下初步印象,為之后的心理素質教育開展打下基礎。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闡述自己的煩惱時,必須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很多學生并不愿意將自己的隱私暴露在課堂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電話聯系、微信聯系、寫信、QQ等等)向教師傾訴自己的煩惱,教師及時為學生消除心理問題,恢復學生的心理健康,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 在心理教育課中適當地引入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
高中生的時間有限,教師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應該以課堂教育為主,同時積極地開拓教學方式,利用課外、學生的空閑時間傳遞心理素質教育內容,從而達到全面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當然,在傳遞心理素質教育內容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達到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目的:
1. 個性心理教育:個體與個體存在鮮明的差異,教師在開展心理教育過程中,首先要了解這個個體,了解個體的心理變化過程以及心理特征,關注個體因為心理變化產生的心理問題,了解誘發個體心理問題的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指導學生正確地建立自我觀念,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自尊自信,并培養個體活潑、寬容、健康的性格特點。同時,鼓勵個體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豐富自我的情感世界,把握自己的情緒意志,逐步完成自己的人格,培養心理素質的同時,培養高中生健康的心理。
2. 開展人際交往心理教育:很多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內心太過孤獨,沒有能夠傾訴煩惱的人與場合。因此,教師在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與其他人相處。鼓勵學生與班級內學生相處,鼓勵學生與其他班級學生相處,做到多觀察,多分析。學生與學生總是更有共同語言的,通過人際交往,學生能夠傾泄一部分煩惱,能夠消除學生內心的孤獨感,同時可以協調改善與其他人的關系,能夠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拓寬自己的生活空間,并根據生活的改變逐漸改變自己的精神狀態,拓寬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能夠理解、尊重他人,能夠與他人和平相處的素質型人才,同時可以加強學生的交往能力與公關能力。當然,在鼓勵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時候,必須重視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與個體的差異,通過人際交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一些無謂的事情產生“沒什么大不了”的感受,健全高中生的心理,提升高中生的心理素質。
3. 開展認知心理教育,教師應該詳細掌握道德認知與學習心理的類型與特質,從而合理、科學地引導學生健康發展,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調動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鍛煉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學生學會消除煩惱、化解矛盾。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我評價,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并鼓勵學生每天反思并評價自己的行為與做法,做好記錄,長時間反思、評價自我,能夠培養學生理智、冷靜的推斷能力,客觀的分析能力,堅強的獨立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心理素質。同時,引導學生培養優良的思想品德與健康積極的人生觀。
4. 開展心理挫折教育,很多高中生出現心理問題,主要原因是心理承受能力太低,面對困難無能為力,長時間持續一種狀態,導致學生懷疑人生,自我感覺差,無法直視、準確面對人生挫折。教師應該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冷靜地從多個角度分析挫折,找到薄弱點,解決挫折。若學生苦思仍舊無法解決挫折,可以適當的求助更優秀的同學或教師,或與其他同學組建小組,互相討論,了解其他同學對于挫折的想法,從而找到薄弱點,一舉擊中,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地設置一些挫折,逐步培養學生冷靜面對挫折的能力,能夠掌握解決挫折的方法,從而增加并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高中生直面挫折、直面困難的勇氣與信心,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屢屢爆出的當代高中生心理過差導致的悲劇事件讓社會大眾不寒而栗,而教育部門加強了對高中生心理狀態的關注,教育學者們也開展了有關高中生心理素質的研究。研究顯示,素質教育應該推入高中,加強高中生的心理教育課,培養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質是必須的。現今我國推崇的素質教育中,心理教育是非常關鍵且重要的。本文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分析了高中生的心理教育課與心理素質情況。改革高中生的心理教育課,能夠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對于困難的承受能力,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冷靜分析能力等,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知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優化心理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龍瑩.芻議心理教育對高中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73.
[2]劉啟國.關于高中體育與心理教育結合的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37):154.
[3]于丹丹,趙海楠.論心理教育在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應用[J].長江叢刊,2018(30):154.
[4]熊海云.聾校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研究[J].未來英才,2017(13):42.
作者簡介:劉增蘭,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