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永是宋詞創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通過對柳永詞作《雨霖鈴》的賞析,探究作品所蘊含的詩情畫意的情趣,以及畫美、情真、語俗、婉約的特點。
關鍵詞:詩情畫意;婉約派;傷離別
“相見時難別亦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面對別離,比如:與父母別離、與親人別離、與朋友別離、與同學別離等;別離是愁,別離是淚,別離是詩,別離是畫。渲染離情別緒,極具詩情畫意,且能觸及人們內心最柔軟處的詩詞曲賦不勝枚舉,而這之中,尤以北宋著名詞人柳永的《雨霖鈴》為最。柳永的《雨霖鈴》正是描寫別離之情的典范之作,柳永的詞以其真摯敏感的靈魂和一腔真情為古往今來的讀者營造了一個個溫馨的感情世界。德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詩人是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的,大凡一首好的詩或詞,都是詩中有畫,具有自己獨特的意境、風格。”《雨霖鈴》就是一幅優美、凄婉的畫。
這首詩是作者仕途失意,決定離開都城汴京時寫的。抒發了跟自己心愛的人離別時那種難分難舍的感情。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是“境界”,并說“能寫真景物、真情感者,謂之有境界”,又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雨霖鈴》作為北宋之詞的翹楚,所以鑒賞這一首詞最關鍵的是通過意象鑒賞詩歌的意境。
首先,通讀全詞,感受全詞纏綿哀怨、凄清傷感的感情基調。一讀詞牌:雨霖鈴又作雨淋鈴。《說文解字》說,“雨三日已往曰霖”,就是久雨不停,下雨下了很長時間,至少下到三天以上才叫霖,所以霖雨悠悠,風吹雨中的鈴鐺,則產生無盡的哀愁。《碧雞漫志》里引“明皇雜錄”,說“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彌旬,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焉。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這就是詞牌雨霖鈴的來歷,這個詞牌本身就有一個哀婉動情的離別故事,馬嵬驛兵變之后,楊貴妃被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后玄宗北還,一路上霖雨瀝瀝,風雨吹打著皇鑾上的金鈴,每一聲都讓玄宗哀思不已,他想起與玉環的生離死別,心中悲苦難抑,遂命張野狐這個梨園之祖的大音樂家,于逃亡途中作雨霖鈴曲,借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別之恨。二讀詞:這是一首哀曲,原本寫生離死別,整首詞使得情感更為哀婉回環,因為是慢詞,為上下兩闕,上闋寫離別當日,下闋寫想象中的來時,上闋寫當時情緒,下闋寫別后心理,上下闕極盡鋪排,遠比小令寫來更增離別的繾綣深情。這首詞又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離開京都時所寫,應讀出離愁別緒,讀出凄清秋景中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誦讀時語調宜舒緩低沉。1. “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情感);
2.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當然在課堂教學中可加入富有畫面感的表演);
3.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還要拖音,尤其領起字“念”要拖音;
4.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5.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還要拖音,尤其情感色彩鮮明的“冷”“清”要中重讀。
6.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尤其領起字“便”要拖音,“何人”應重讀,讀出別后的孤獨,讀出離別的感傷。
其次,欣賞這首詞的畫面:執手相看淚眼。這幅畫把離別時刻兩人戀戀不舍的情態傳神地表現出來:一對愁苦不堪的情人,四目相對,執手凝視,千言萬語,千般思慮、愁苦都包含在兩雙含情的淚眼中,這種注視是無聲的,但此時無聲勝有聲,它將往日千般恩情萬種情愛盡情地鐫刻在這雙淚眼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是詩歌的主畫面。為了進一步渲染這幅別離圖,作者又選取了“寒蟬”“長亭”“蘭舟”“江水”等景物作為這幅畫的背景:作者筆下的“寒蟬”叫聲凄涼悲切,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外物皆著我之色彩”,寒蟬與詩人的心情已經融為一體;“長亭”是離別的象征,既交代了離別的地點,又暗喻一種離別之情;“蘭舟”代指船夫,船夫不理解作者此時的心意,這對戀人不忍分離,可又不得不分離。語文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們不妨聯想這樣一個生活鏡頭:好友在機場送別,正當兩人相視無語,難舍難分時,機場廣播突然響起“您乘坐的××航班馬上就要起飛了”,這時你希望怎么樣呢?時間就在這一瞬間停止。作者當時的體會和感受就與此相同,因此用了“催發”;茫茫“江水”之中一葉扁舟,這個意象告訴我們兩個信息,一是詩人是乘船而去,由水路而離;二是“蘭舟”與“千里煙波”相照應,襯托出詩人的孤獨渺小,和與情人相聚的渺茫。以上是這首詩的上闋,在上闋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景和物渲染了一場凄慘的送別。景是深秋時特有的景色,是實景;情是離別之情,也是實情。上闋最后一句有一個字“念”,是“想到”的意思,它告訴我們下闋就推想了離別之后的情況、心里的滋味;景是虛景,情是真情。鑒賞下闋:首先賞析“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是惜別的象征。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詩歌中很多意象已經賦予某種特定的內涵,比如“松”是高潔,“蓮”是純潔等;“曉風”,深秋時的風,清冷、令人微帶寒顫,此時的風與詩人的心境格外吻合;“殘月”月亮在古詩中往往表達思鄉之愁。天上月圓,人間人圓,殘月就說明分別,很好地烘托主人公的心境。在這里,詩人展開想象,愁苦難以排解,于是詩人只好借酒消愁,可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楊柳、這曉風、這殘缺而不圓的月亮,不正是詩人此時心境遭遇的真實寫照嗎?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在詩人的心目中,與心愛的人分別后,作者展開了想象,認為所有美好的節令、景物都如同虛設,因為無人與之共賞,慘不成歡,于是形同虛設;無數深情蜜意也會因無人傾訴而徒增傷感,在詞人心目中,時可以過,境可以遷,但離愁別恨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下闋描繪的畫面凄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景才使萬物美麗,唯有物才使萬物存在,唯有人才使萬物有靈,唯有情才使這一切都富有神韻。柳永詞的美就在于情真,因為有情才如此凄切優美。再讀全詞找出這首詞突出主題的詩句,即“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無不在離別的時候感傷;傷離惜別并非自柳永始,自古皆然;為離別而傷感,這是這首詞的主題。
全詞圍繞“傷離別”構思,先寫了離別前,重在勾勒環境;再寫離別時,重在描寫情態;最后寫離別后,重在刻畫心理。以上三層,層層深入,從不同的側面寫盡了離情別緒,離別的畫面,情景交融,因情造景,虛實相生,著力描繪了一種凄美的意境。同時,又廣泛運用鋪敘、渲染的手法,使《雨霖鈴》有了鮮活的生命張力。鋪敘,簡單的說就是鋪陳敘事,即直書其事、反復敘說,對事物進行鋪張渲染,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強藝術表現力,《雨霖鈴》抒寫的是戀人之間的離愁別緒,這一主題柳永巧妙地以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后三個時段為次序,有條不紊地展開敘事抒情,細致入微地表達了“傷離別”的情緒,體現了鋪敘之“敘”的特點,正如清代詞論家周濟《宋四家詞選》所言“柳詞總以平敘見長,或發端,或結尾,或換頭,以一二語勾勒提攝,有千鈞之力”。渲染是國畫的一種技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生動。在古典詩歌中,渲染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所要表現的人或物,以突出形象,營造意境。本詞無論是對離別前凄清環境的描寫,還是對離別時傷感情形的描摹以及離別后的想象,無不極力渲染了離別凄涼的氣氛和難以割舍的深沉的離情。全詞自始至終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妙合無痕,將詞人離別時的抑郁心情表現得極為真切,讀來如行云流水,漸流漸深,滲入人心,感人至深。古往今來,但凡嘗過離別之苦的人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甚至掩面悲泣。南朝文學家江淹的《別賦》中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最使人心神沮喪、失魂落魄的,莫過于離別,而有關離別的畫面,離別的深情,都清晰地能投射在這首《雨霖鈴》之中,這種心靈的共振和感應,便是華夏兒女共有的一種情愫。
作為北宋第一個專業填詞的詞人,后人對柳永詞的用語有很高的評價:“耆卿(柳永的字)詞曲處能直,密處能疏,險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能達之情,而出于自然”。“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之美。通俗、自然、直白就是柳永詞的語言特點,正是因為具有這個特點,所以“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柳永詞的風格通過以下這個軼事加以探討,據俞文豹《吹劍錄》云: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的詞何如柳七(柳永)詞?”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后人常常把蘇軾的“大江東去”與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對舉說明宋詞里的兩種風格,即豪放派與婉約派。柳永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這種婉約是一種陰柔之美,而非陽剛之美,《雨霖鈴》創造出的“凄美清麗”的境界和美感,一葉孤舟,夾岸楊柳,天邊殘月……這樣的一幅畫面,布置得疏朗錯落,呈現出煙水茫茫,凄迷朦朧的陰柔之美,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婉約的風格特色。所以,《雨霖鈴》成了柳永的代表作,成了他的標簽。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有詩《真州絕句》云:“江鄉春景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從此,《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和柳永的名字,難以拆分。
總之,柳永的《雨霖鈴》畫美、情真、語俗、婉約。詩情畫意總相宜,相生相映共生情。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5.
[2]高中語文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
[3]高中語文必修4(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8.
作者簡介:陳麗華,陜西省咸陽市,咸陽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