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引導和培養小學生誦讀經典古詩詞,是小學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義務教育的應有之義。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處于古詩詞啟蒙的重要期,本文立足于低年段學生古詩詞誦讀習慣的培養,提出五大策略:一本教材、兩者融合、三項常規、四種方法、五重評價。
關鍵詞:低年段;古詩詞誦讀;習慣培養;有效策略
“詩以言志,歌以詠懷”,在國學經典蓬勃復興的今天,古詩詞正以無形的文化魅力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作為一個常年執教小學低年段的詩詞愛好者,筆者致力于在低年級學生中推廣古詩詞誦讀。腹有詩書氣自華,養成讀詩誦詞的習慣將對學生在性格塑造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上影響深遠。筆者課題組以本校2017~2018學年秋季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過去兩年中持續探索、調整、總結出五大低年段學生古詩詞誦讀習慣培養的有效策略。
一、 一本教材——誦有所依
筆者所在學校生源大多數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及周邊農村孩子,學生的文化知識積淀及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兼之考慮到市面上的詩詞讀物難以在本校實現針對性誦讀,因此,根據校本實際編訂古詩詞誦讀教材,可為學生養成誦讀古詩詞的習慣提供載體。
筆者課題組結合中華書局出版的《唐詩三百首》、葉嘉瑩的《給孩子的古詩詞》等讀本,并參考國內其他學校在編訂古詩詞校本教材上的經驗,遴選了百首著名詩詞,將其依次編排為十個主題:童真童趣篇、四季時節篇、山水風光篇、思念家鄉篇、自然景物篇、友人情誼篇、詩以明志篇、邊塞壯志篇、哲理思考篇、其他篇,十個主題分別附有篇首語。在此基礎上,按一二年級共計四個學期分為四卷,每卷收錄二至三個主題,每卷各二十五首,總計一百首詩詞,其中詩占90%,詞占10%。
考慮到低年段學情,每首詩詞還配以原文注音、難點注釋、譯文、一句話賞析,在輔讀文字方面盡可能做到簡潔淺顯。每一卷的最后附有“詩詞小苑”,供學生自由記錄一學期積累的詩詞,寫下最喜歡的句子、篇目,還可以畫上自己最喜歡的詩詞畫面。
自編校本教材使教師在教誦時有本可依,通過規范的教材更科學合理地指導誦讀;同時,也使學生有本可讀,學生人手一本,自主使用意識更強,可隨時隨地誦讀。教師還能從校本教材附帶的表格中觀察、收集、分析數據,及時了解學生與家長的親子共讀情況,為課題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依據。
二、 兩者融合——家校共育
實踐表明,教師與家長的學習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要培養熱愛讀詩誦詞的學生,首先要有樂于誦讀詩詞的教師和家長。為此,筆者課題組提出了“家校共育”的兩者融合方式。那么,這兩者是如何相輔相成促進學生自主誦讀習慣的養成呢?
(一) 教師以言傳身教為榜樣
職業性質決定了教師在文化傳承過程中的紐帶作用,作為經典詩詞的傳播者,無論是教學工作還是實際生活,教師都應積極地去汲取古詩詞中的人文力量,從優秀詩詞的美好情感中陶冶自我情操。教師首先感受到詩詞的美,才能將這種文化審美傳遞給學生。教師不僅作為詩詞誦讀活動的組織者,也應作為參與者樂在其中。譬如,做詩詞書簽、詩詞剪報,學生做,教師也做,并以自己用心的作品贏得學生的贊許;再如,分享詩詞故事,學生講,教師也講,并以自身的學習體會鼓舞學生勤讀善思。筆者課題組內的成員,不定期開展詩詞誦讀學習專題活動,旨在提升教師本身的詩詞素養。
(二) 家長以親子共讀為陪伴
親子共讀普遍被認為是培養孩子閱讀最有效的方法,讀詩誦詞亦如此。我們向家長闡明親子共讀的意義,鼓勵家長以陪伴為主,爭取每晚5~10分鐘的共讀時間,品詩詞,看世界,悟道理。不求刻苦誦讀,但求貴在堅持。經過努力,在二年級學年末的反饋中,有45%的家長做到經常陪伴孩子誦讀古詩詞,47.5%的家長雖未能做到不間斷但有空則讀。學生誦讀詩詞感興趣的比例也從一年級剛入學的31%上升到二年級學年末的95%。自主誦讀習慣養成方面,經常主動誦讀的學生占47.5%,這一比例與經常陪伴孩子誦讀的家長比例大致相同,正是對親子共讀這一方式能有效培養孩子自主誦讀習慣的有力說明。
教師言傳身教與家長陪伴共讀,兩者融合,從課堂到課后,從學校到家庭,實現了習慣培養的完整銜接。
三、 三項常規——潛移默化
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常規教育,誦讀習慣的養成更為注重潛移默化中的熏染,為此我們圍繞古詩詞誦讀開展了三項常規。
(一) 早讀常規
每周早讀設置兩節詩詞誦讀課,并設定目標:每學期熟練誦讀一卷詩詞即二十五首,每周根據實際情況熟練誦讀 1~2 首。誦讀過程結合校本教材,制作配套的古詩詞誦讀課件,每首詩詞均配有誦讀、釋義、歌唱等動畫資源以增加趣味性。具體誦讀方式多樣化,如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拍手讀、變奏讀、邊唱邊讀、師生合作讀、指名挑戰讀、想象加動作讀等。學生在誦讀課中有自由選擇誦讀方式及相互評價的自主時間。
(二) 課堂常規
預備鈴響后,每節語文課的三分鐘候課時間,由小班長帶領全班同學背誦已學詩詞,小班長作為考官出題,全班靜坐背誦。此舉既能提醒學生收心上課,又能及時回顧復習。此外,傳統的課前師生問好改為詩詞對答,教師誦一句詩詞,學生對下一句。教師可根據時令節氣、學習進度等融合進詩詞問答,如嫩柳初發,師誦“不知細葉誰裁出”,生對“二月春風似剪刀”;陰雨天氣,師誦“好雨知時節”,生對“當春乃發生”;適逢佳節,師誦“獨在異鄉為異客”,生對“每逢佳節倍思親”;學習新課文,師誦“問渠那得清如許”,生對“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樣的詩詞對答,為課堂增添了樂趣,也讓低年級的孩子逐漸明白讀詩誦詞的意義。
(三) 班級文化常規
在班級建設中營造詩詞氛圍,在教室后方黑板報建立“詩詞小站”,每誦讀一首新的詩詞,便板書到“詩詞小站”中,學生在教室隨時能找到新學內容,便于時時誦讀、加深記憶。同時,墻報上開辟“每周詩詞達人”版塊,每周通過活動積分評選出誦讀明星,獲得榮譽的“詩詞小達人”可在黑板報上享有“個人專欄”。每學期舉辦一次的誦讀成果展評也融入班級文化之中,學生的詩詞書法、繪畫作品均上墻展示,成為班級文化的一道風景。
四、 四種方法——提升興趣
興趣是習慣養成的動力源泉,以下四種方法共同作用,共同促進低年段學生自主誦讀詩詞習慣的養成。
(一) 感官調動
通過圖文釋義、看圖猜詩詞、音頻范讀、古詩新唱、聽歌辨詩、拍手擊掌節奏讀、想象加動作讀、詩詞趣味識字等方法,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從眼、耳、口、手等身體多方面調動感官。鼓勵個性化誦讀,詩詞誦讀課留給學生自主時間,可坐、俯、仰、立、行,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聽、讀、唱、背詩詞。
(二) 活動融合
每學期開展一次詩詞朗誦及書法比賽、評選每周詩詞達人、詩詞配畫展覽、詩詞書簽大賞、詩詞詠唱比賽、設計個人詩詞園地、建立個人詩詞寶庫、期末開展班級詩詞大會比拼等,通過綜合性的活動提升學生對詩詞的理解、運用及喜愛。
(三) 建立形成性評價
每學年末開展一次學生問卷調查,其數據往往揭示學生對誦讀活動的興趣傾向,根據問卷結果修改、調整活動架構,增加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比例,對部分接受慢、不喜詩詞的學生降低誦讀要求,以形成性評價帶動后續活動開展。
(四) 引入比評獎勵機制
獎勵作為一種教育肯定,尤其吸引低年段的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詩詞誦讀中,依據活動開展的不同難度,設置“星級詩詞達人”,獲得的星級越高,學生的獎勵越豐富。從獎勵入手,激發興趣,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有助于形成主動學習的意愿。
五、 五重評價——多方共促
在學生的誦讀過程中不斷給予反饋評價,既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又能誘發學習興趣。發揮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可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五重評價。
(一) 學生自評
每誦讀一首詩詞,都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學生在熟練程度上進行自我評價,按流利背誦、可熟讀、不熟悉依次分為三星級,學生限時在背誦記錄表上對應的星級處做標記。正確的自我評價是良性學習循環的前提。
(二) 生生互評
自我初評后,同桌之間相互進行誦讀評價。生生互評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發現同學誦讀過程中的問題,如字音錯誤、節奏不當等,更要鼓勵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去尋找他人的優點,學會運用恰當的語言讓他人樂于接受自己給出的建議,讓評價發揮作用。
(三) 家長點評
校本教材的背誦記錄表上設有家長評價欄,家長打鉤記錄學生已背的篇目并注明背誦日期,附上簽名。此外,不定期開展家長問卷調查,邀請家長點評詩詞誦讀活動開展的成效,點評的對象包括自己的孩子、老師的教法、學校的活動等。通過家長的反饋意見,可獲悉學生誦讀習慣的養成情況并調整方法。
(四) 教師測評
教師按照“熟讀、背誦、理解”三個等級對學生進行測評,三個等級難度遞進,學生每達到一個等級獲一顆星,每首詩詞最多獲得三顆星。星數采取累進制,期末星數越高,獲得獎勵越多。對于星數較少的學生,教師可適當降低測評難度,根據這部分學生的能力水平設置最近發展區目標,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 成果展評
每學期全年級舉辦一次大型活動成果展評,如一年級的詩詞紙盤配畫、詩詞書簽;二年級的詩詞書法比賽、扇面題詩等。其中,選錄部分優秀的作品進入校本古詩詞誦讀教材,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誦讀的積極性。通過成果展評,給予了學生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擁有獲得感,從而促進詩詞誦讀習慣的自主養成。
綜上所述,習慣的培養非朝夕之功,而自主誦讀古詩詞的習慣一朝養成,或將對學生的心靈修養、人生歷練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自主誦讀詩詞的習慣養成上,筆者課題組所做的探索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或可為執教低年段的一線教師提供策略參考,但就習慣培養而言,興趣及愛好乃是長久動力,立足已有基礎,將誦讀的樂趣轉化為學生的自我需求,才能使誦讀持之以恒成習慣。
參考文獻:
[1]許永華.如何進行小學低年段的古詩詞教學[J].鞍山教育,2016(4).
[2]郭文雨.論小學低年級古典詩詞教學的方法[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3]賈麗霞.怎樣培養小學生誦讀古詩詞[J].新課程(小學),2010(7).
[4]陶華燕,施春霖.小學生古詩詞有效誦讀積累策略[J].學生之友(小學版)(上半月),2009(11).
作者簡介:
陳夢潔,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惠州一中東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