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奇葩,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針對小學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誦讀理解古詩、想象感悟古詩、古詩讀寫訓練等幾個方面,形成對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指導策略。在研究中轉變教師的指導觀念,加深教師的文化底蘊,提升研究水平,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學習古詩的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誦讀;想象;讀寫訓練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眾多文化中獨特的一支,它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誦詩吟詞,從來就是古代文人們所喜愛的事。運用古詩詞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也是近年來老師們所重視的事。隨著新課程標準對小學古詩詞地位的肯定和提高,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比重也增加了許多。老師們對古詩詞的教學越來越重視,這也催生出了古詩詞教學研究的多元化。本篇文章闡述了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教學一些感受,以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勉,讓古詩文教學伴我們成長。
一、 重視誦讀,讀中悟情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同時又指出:“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誦讀。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所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的方法有很多,學生可以有感情地自讀,可以同學之間對讀,互相配合朗讀,也可以老師進行范讀、同學齊讀等等。在不斷地誦讀過程當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詩歌感情的熏陶,領會到了詩歌的意境。讀,也是一種欣賞詩的方式,熟讀成誦之后,詩歌也就自然而然地內化為胸中之本了。
古詩講究韻律,節奏感是很強的,故而讀的時候一定要將節奏感把握好,這樣才會朗朗上口。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可以這樣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節奏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指導朗讀時,學生要按照詩的正確節奏讀。
在教古詩時要注意范讀,老師可以調動情感、語氣、動作等方式,引發學生的興趣。比如讀《如夢令》時,我讀到“常記溪亭日暮”中的“常記”時,故作沉思狀,將學生帶入那個久遠的回憶當中;讀到“沉醉不知歸路”中的“沉醉”時,我好像陶醉于某種享受當中,語氣十分快樂;讀到“驚起一灘鷗鷺”時,我表情十分驚訝,好像看到了一種奇特的場面,同時右臂做上揚狀,好像鷗鷺騰飛而起的樣子。孩子們聽完之后十分開心,迫不及待地想要試著讀一讀,而且也讀得有滋有味。
二、 發揮想象,融情于景
想象是詩歌的翅膀。詩重想象,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詩詞在有限的語言里,蘊含了無盡的情愫。“詩”(濕)其實是“干”的,它是濃縮的藝術精華,必須運用充分的想象將其泡開來。也就是說古詩詞的教學只有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由此及彼展開聯想,才能再現詩當中的形象,以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蘊含的情感;才能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共鳴。
(一) 運用課件,借助多媒體進行想象
現在的教學不同于以往的教學,它有多種的方式,其中運用最多的是多媒體。多媒體中有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好看的視頻和動畫,都可以將它們運用到教學中來,借助它們可以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古詩中的內容。比如在講析《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時,為了將西湖的美景給孩子們以直觀的感受,我展示了西湖六月荷花的視頻,圖畫當中:荷葉田田,一碧千里,花如繁星,耀人眼目,朵朵的荷花有如婀娜的少女,在朝霞的映射之下,異常美麗。孩子們通過視頻的觀看直觀地感受到了六月西湖之美,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另外,大家也知曉古詩離我們現在十分久遠,有些物件現在的孩子們并不明白,它已經不存在了。這時可以通過圖像、多媒體的展示,去讓孩子們了解明白,拓展他們的一些課外知識。比如在講《江雪》一詩時,講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句時,詩句中的蓑衣和斗笠兩個物件,現在幾乎是難以找尋了,于是老師用多媒體再現這些物件時,孩子們便獲得了直觀的感受。
多媒體還可以帶我們去領略一些沒有去過的地方,幫助孩子們理解詩中所描繪的祖國大好河山,比如《望岳》中有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時可以出示泰山的視頻圖畫,它傲然群山,俯視一切的雄偉壯觀,很有一種君臨一切的氣概;而眾山也如臣子一般,甘愿匍匐在它的腳下。《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可以出示邊塞一望無際的蒼涼之圖,與煙雨迷蒙的江南秀麗之景,兩種畫面的對比,讓學生在直觀的感受中體會塞北與江南水鄉不同的美。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老師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讓孩子們掌握更多的知識。
(二) 緊扣古詩內容,發揮想象
有些古詩本身就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這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于是他們的眼前真的出現了一個個有趣的生活場景。比如《小兒垂釣》一詩時,在講完文字釋義之后,我讓學生發揮想象:路人問了小兒什么問題?路人是怎么問的?小兒垂釣時神情如何?聽得路人相問之后,他又是什么樣的動作和表情?學生據此想象,一幅有趣的畫面便展現出來了。而據此理解,對詩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有些古詩畫面感極強,古人有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時我們可以抓住詩中所出現的景物即意象,在腦海當中展開聯想,比如《如夢令》中“常記溪亭日暮”一句很有意境。夜幕之下,溪亭之景如何?給你怎樣的感受?配合展示多媒體的圖片。學生腦海當中便浮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來:傍晚太陽慢慢從西邊落下,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山、近水、亭子、樹木在夕陽余暉的籠罩之下,顯出美麗而幽靜的氛圍。在這樣有意境的地方詩人們又會做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呢?一群少男少女對酒當歌,吟詩作賦,在良辰美景當中做如此有意義的事情是多么的有趣啊。一幅幅立體的畫面展現出來,學生們對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學習詩詞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之下,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聯想和想象,將其符號化的文字還原成具體可感的形象,讓有限的語言展現出無盡的魅力。
三、 讀寫結合,汲取古詩的精華
在古詩文教學中將讀寫結合起來,以寫促讀,會使學生對詩悟得更加深刻。讀寫結合,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 引用詩句,進行讀寫訓練
教材中的古詩文,都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經典名篇,它們都是濃縮的藝術精華。引導學生在寫作文之時恰當地運用古詩文,能起到好的效果。如有一次我執教公開課《游園不值》時,提出了一個片段寫作練習的要求:內容不限,但必須要用上其中的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結果學生思緒飛揚,所寫句子內容豐富,精彩迭出。這個教學環節,正是目的明確地進行巧用佳句的讀寫結合訓練,其效果顯而易見。
另外,學生在自己的作文寫作之時,若能恰當地運用古詩,則能為文增色不少。比如寫母愛的文章,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便可將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很好地凸顯出來;寫春天里的花兒,引用“萬紫千紅總是春”,“百般紅紫斗芳菲”則能將百花爭艷,姹紫嫣紅的景象描繪得讓人浮想聯翩;寫離別時,引用古詩“多情自古傷離別”,則可將離別不舍與悲傷渲染出來。適時運用古詩文到寫作中來,可起到言簡意豐,韻味無窮的作用。
(二) 詩句改寫,進行讀寫訓練
古詩教學,可以采用改寫的方式進行寫作訓練,這樣既豐富了詩歌的意境,也讓學生對詩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加強了寫作訓練,鍛煉了孩子們的文筆。如改寫《如夢令》,引導學生扣住“醉”字,把握詩人喜愛的情感。弄清途中所遇美景:溪亭日暮、藕花深處、沙灘鷗鷺,在腦海展開想象,補充出許多的背景畫面來,一次偶遇許多美麗意外的快樂郊游便寫了出來了。
因為詩歌是濃縮的精華,思維跳躍性很大,有些詩歌中間有許多留白的部分,這時我們若能將其補充完整,那么寄予其中的情感,自然而然能悟得極其深刻。比如說黃庭堅的《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前一句可借助桃李、春風、酒三個景物,想象朋友之間相聚的喜悅,把酒言歡的快樂。這等良辰美景樂事是在久別之后短暫相聚時才有的。而相聚之前,那些離別的日子里他們又在做些什么?情感如何寄托的?作者沒有具體去寫,只寫到了江湖、夜雨、十年燈。我們可以想象,在漂泊江湖的時刻,在每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在昏黃的油燈下,他們彼此都會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在每一個孤獨的夜晚,他們是不是都在思念著彼此?因為他們的情感非常深厚,會時常思念彼此,所以十年后的一朝相聚,那種喜悅才更加溢于言表吧。這些的留白部分,當我們通過想象將其補充出來時,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和主旨我們也就領悟了出來。這樣的改寫既鍛煉了學生的文筆,也豐富了詩歌的意境,可謂一舉兩得。
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古人寫詩講究煉字煉句,走進古詩詞中,細細推敲詩中的每一個字都蘊涵著豐富的寫作內涵。潛入古詩,與作者對話,挖掘其深層思想,了解古詩背景故事,都可以作為學生的寫作素材。
四、 結語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我注重在誦讀涵詠中體會詩歌的文體美、語言美;在想象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情愫美;在讀寫結合中加深化對詩歌含義的領悟。這些方法在我執教的詩歌課堂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進行這方面的嘗試、探索。總之,“教無定法”,教授古詩詞的方法千千萬萬,以上的幾種方法,只是我個人的薄見。希望我們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課標為準繩,與時俱進,在各自的教學中能有更多收獲。
參考文獻:
[1]周汝昌.唐宋詞鑒賞字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2]葉嘉瑩.給孩子的古詩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劉青文.唐詩三百首[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王新梅,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團結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