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名畫欣賞能把幼兒潛在的創造性調動起來,使名畫欣賞對象帶上獨特的個性和創造色彩。在幼兒藝術教育中引入名畫欣賞,不僅響應了當下學前教育創新改革的要求,也有助于開拓幼兒的藝術視野,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增強幼兒的幻想能力、聯想能力,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利用名畫更能喚起孩子童心世界的美。
關鍵詞:名畫欣賞;創造性;選材;環境;童心;童趣
在促進幼兒綜合發展的過程中,提高幼兒的藝術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繪畫作為重要藝術形式,是幼兒在藝術學習階段所必須要接觸的。而將名畫引入幼兒藝術教學中,并且通過名畫來鍛煉幼兒對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以及通過適當的介紹來讓幼兒對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會、歷史、文化、自然等形成認識,能促進幼兒認知能力和想象力的提升,進而促進幼兒更加全面地發展。
但是,也許有人會說:“他們能看明白嗎?”事實上,兒童對于抽象作品的感性認識、聯想和幻想的能力有時候往往會讓人出乎意料。歌德曾經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養的。”所以,讓兒童從小就接觸經典作品,與大師直接對話,從感受美開始進而產生繪畫創作的熱情,將從大師作品中獲得的啟迪拓展為自己表現的空間,自由自在的想象,必將對幼兒繪畫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名畫欣賞實際上就是幼兒積極主動的一個創造過程。名畫就像一臺發動機,它能把幼兒潛在的創造性調動起來,而幼兒則可以動員自身所有的知識經驗和個性情感來進行創造,使名畫欣賞對象帶上獨特的個性和創造色彩。
《指南》指出:“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如我在組織幼兒欣賞克里姆特的《生命樹》時,提問幼兒:“生命樹的樹枝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為什么是旋轉的?”讓幼兒了解畫家用旋轉的枝條寓示生命生生不息。由此,讓幼兒嘗試用多種元素相結合的方法來繪畫,幼兒不僅畫出了心目中的生命樹,而且繪畫方法、技巧、枝條旋轉方向也豐富了,還添畫了背景、小動物,使生命樹更加充滿了朝氣。顯然與幼兒以往畫的小樹不一樣,有了更多的創造性。
一、 選材適當
(一) 作品要較貼近生活
在利用名畫喚起幼兒童心世界之美的過程中,核心是“名畫”,要義是“喚起童心世界之美”,因此,教師要能夠在該項活動實施過程中獲得較好的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做好“名畫”的選擇,即該選擇什么樣的名畫來介紹給幼兒。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既不能太過于簡單,比如一些簡筆畫,這樣的畫作雖然也可能出自名家之手,但是對于幼兒來說,可能并不能從中看到美之所在,更不用說從中喚起自己內心的世界之美。同時,又要注意不能太過于抽象,太過于抽象的名畫,比如一些后現代主義作品、“野獸派”作品,往往超越了幼兒的認知,當這些畫作呈現到幼兒面前的時候,幼兒往往根本不知何意,則面對畫作的時候往往會一頭霧水,找不到欣賞的切入點,自然也不會感興趣。
那么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畫作呢?正確的做法是尋找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較為淺顯的畫作,因為這樣的畫作,主要是反映一些幼兒平時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風景或者是事物,或者是將一些生活中的情境進行藝術再造,幼兒很容易在其中找到熟悉感,產生共鳴,進而提高對相關繪畫作品內容的興趣,也更加愿意主動融入、主動思考。
比如梵高的《星夜》、艾薛爾的《樓上樓下》等作品,都和幼兒平時較為熟悉的自然場景或者家庭場景有某種相同點,幼兒能夠從中找到熟悉感和親切感,也會比較愿意主動去探究、聯想。
(二) 選材要有童心、童趣
選材不能以作品的地位和重要性為取舍標準,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及年齡特點,選擇幼兒有興趣的、喜歡的,能引起童心共鳴的作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所以,我們在選擇名畫的過程中,應當要站在孩子的視角去選擇,要針對孩子的偏好、孩子的興趣,去尋找一些作品,比如豐子愷的簡筆漫畫,不僅色彩生動、線條簡單,同時也反映了很真實質樸的生活畫面,幼兒能夠從中找到自己印象中似曾相識的畫面。再比如,杜馬斯的《一群好朋友》,色彩比較明快、風格也很活潑,比較符合幼兒的接受喜好。
(三) 選材形式可豐富多樣
選材不局限于西方名畫,還可選擇中國國畫,如徐悲鴻的《奔馬》,齊白石的魚、蝦、水果、蔬菜,以及吳作人、李可染的作品,還可選擇簡筆漫畫和壁畫。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都是我們欣賞的源泉。
二、 環境的感染
《綱要》藝術領域的目標中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可見,環境是幼兒美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人們常說:“環境造就人。”讓幼兒與環境不斷交流,才可以感染和熏陶幼兒,激發幼兒的內在潛能。我們可以在活動室、走廊、樓道、睡室張貼民族或世界上最優秀的作品。
如:在樓道內掛凡·高的《向日葵》的多幅作品,讓幼兒充分感受成熟與未成熟向日葵的美,對比色彩的輕重。尖尖的花瓣猶如跳動的火苗,可營造富有美感和動感的環境。活動室還可陳列畫家的自畫像,及某一時期具有相同繪畫風格的作品,以加深幼兒對該畫家及其繪畫作品的印象和對藝術特點的認識,促使感知經驗系統化,培養敏銳的審美能力。還可讓幼兒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積累感性經驗。
除了在室內創設環境外,我還帶幼兒走出幼兒園,到郊外,走進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環境的美,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如:我園周圍有大片的農田,栽種著許多向日葵,我就帶幼兒到郊外親自觀察。讓他們感受大面積葵花猶如花海的美,以及朵朵葵花在輕風中搖擺的優美姿態。讓幼兒發現凡·高的《向日葵》就在我們身邊,由此產生繪畫激情。
三、 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
名畫欣賞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文學底蘊、文化內涵,同時精通音律。文學與藝術是相通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內涵,如果教師不能吃透,就無法引導幼兒欣賞。《綱要》中強調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而且強調要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老師應該盡最大努力地去研究幼兒,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及時構建和修改課程內容體系,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技能體系。
四、 掌握有效的方法
(一) 欣賞名畫前讓幼兒了解一些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識
在《綱要》藝術領域的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在幼兒對名畫進行欣賞的過程中,如果對于美術的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那么幼兒面對名畫,除了在視覺上有一定體驗以外,還會加入一定簡單的思考和理解,這是和沒有美術基礎的幼兒在面對名畫的時候所不一樣之處,也是幼兒提升美術能力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因此,教師在引入名畫之前,要注重相關知識點的導入。
(二) 教師可利用觀察和討論啟發幼兒自我表現,教師的提問應是開放性的,引發兒童的發散性思維
如:欣賞米羅的《人投鳥——石子》時,我問幼兒:“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你能猜出在什么地方?”“畫面上有哪些線條?”“你閉上眼上下、前后搖晃,因為這個人的身體是歪的。”進而引導他們自己設計和創作“變形的臉”。他們對臉、眼睛、嘴巴、耳朵等進行了夸張和變形,變成了菱形、正方形、梯形、水果的形狀等。
(三) 欣賞作品的同時,熟悉作者
在欣賞過程中可先給幼兒介紹作者及作者的簡單生活背景,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也可讓幼兒通過畫面討論作品情感,透過作品猜測畫家的心境和個性特點,還可讓幼兒嘗試給作品起個名字。
(四) 通過欣賞,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激勵幼兒大膽表現自己
《指南》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所以,在欣賞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幼兒獨立思考,強調幼兒的自由、自主創作表現,激勵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人云亦云,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綜上所述,在幼兒藝術教育中引入名畫欣賞,不僅有助于開闊幼兒的藝術視野,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增強幼兒的幻想能力、聯想能力,更能喚起幼兒內心童心世界的美。同時,在名畫欣賞過程中,我也意識到幼兒藝術表現方面潛在的能力是無限的,他們就像一個個小藝術家能不斷地給我們帶來驚喜。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只有充分挖掘幼兒的藝術潛能,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良好藝術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邊霞.美術欣賞教育對兒童發展的意義[J].幼兒教育,2001(11).
[2]許卓婭.藝術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J].幼兒教育,2001(11).
[3]呂蘋.對名畫欣賞教學選材的反思[J].幼兒教育,2003(1).
作者簡介:金艷,云南省玉溪市,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