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
摘 ?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將網絡環境所帶來的便利性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分類,實行分類分層次教學模式,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對提升學生計算機綜合素養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高職 ?計算機基礎課程 ?分層教學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c)-0166-02
分類分層次教學主要有教學分層和學生分類兩種教學方法,主要是基于學生對學科內容的興趣愛好與基礎水平,來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習要求,經過具體分析并加以分類,以促進每位學生的個人計算機素養有著本質上的提升,最終達到“無層化”的理想狀態。
1 ?樹立實踐改革與教學目標
分類分層次教學法主要是依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與學習能力,將學生劃分為若干等級,以便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達到學生共同進步的目的;或是教師將某一學科分為若干類別,依據學生掌握的知識程度不同進行重點教學,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2 ?優化教學改革與實踐體系
優化教學改革與實踐體系可以從學科分層以及學生分層兩個角度出發,以學生的興趣、選擇情況為基準,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首先是學科分層,在課程設置上主要分為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讓學生對課程進行自主選擇,必修科目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內容及技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專業學習與探究;選修科目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該科目的興趣,并以興趣為向導來進行基礎性的知識學習。其次是學生分層,在同一科目選擇下,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是有差異的,對于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在課堂可以提問綜合性強的問題,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主要以知識點鞏固與提高為主,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通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以引導,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3 ?在分類分層次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堅持創新
3.1 堅持教學理念創新
傳統的教學理念已不利于現代教學,“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早已被現代教育教學所淘汰,它只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經過多年的課程改革,我國教育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教育要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終身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堅持創新教學理念,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潮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教學目標,把教學創新理念提上新的工作日程。
3.2 堅持教學方法創新
除了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外,教師還應在教學方法上堅持創新。由于分類分層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需要教師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自己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為緩解這一教學壓力,同時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水平,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堅持創新。例如,在進行“計算機實訓”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微課程來對學生進行分層錄制教學內容,對于成績薄弱的學生重點講解基礎性知識點,提問基礎性問題;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將基礎知識與提高知識相結合進行講解,既鞏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給了學生一定的成長空間;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注重綜合性和邏輯性較強的題目的講解,以鍛煉學生的自主發散性思維與邏輯運轉思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對以上不同程度的微課程講解,學生的學科知識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此外,師生之間還可以通過微課的在線交流功能,學生對于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隨時提問,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在線互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答案,幫助學生解疑答惑。
3.3 創新教研方法
教研方法是教師經過多年工作經驗總結的重要成果之一,但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學生在個人思想與行為上都會出現明顯差異,因此,教師必須實時創新教研方法,緊跟時代與學生的發展潮流,把教研方法做到更加科學化、嚴謹化。與此同時,教師教研方法的創新要通過教學的實踐來加以論證,以達到更好的創新效果。另外,還要積極開展教師學術討論會或者通過教師網絡交流平臺,對創新教研方法進行充分溝通與探討,對教研方法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綜合評判教研方法創新的實用價值,激勵教師在教研方法創新與改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精益求精。
3.4 創新評教體系
評教體系是對教師授課的綜合評價,學校要充分利用評教體系,對教師分類分層教學改革成果做出具體評價,幫助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加以矯正,對教師在教學中的優點加以表彰,教師通過自我總結與自我反思,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與個人綜合素養。
4 ?在計算機分類分層次授課的基礎上建立分層次授課體系
4.1 計算機基礎課程分類
由于高職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有不同的要求,如何為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實踐中獲得實用性,已經成為教師對計算機進行分類和分層的重要依據。例如,首先把學校里的學生分為醫學、非醫學類別。再根據不同的科目大致劃分了計算機的基礎課程及專業方向。然后根據具體科目要求的不同計算機內容對其進行仔細分類,以便在具體學習和實際應用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專業技能。
4.2 計算機基礎可分層次授課體系
根據同一專業內學生掌握的計算機基礎不同,可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個性化需求;同時設定“理論考試評價體系”“技能實訓考核體系”與“學生晉級評測體系”,以提高學生計算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個人計算機水平的全面提升。
5 ?結語
分類分層次教學是計算機基礎課程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在優化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更要堅持全新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為國家、社會培養新一代的高素質醫學類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素玲.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分類分層次教學改革與實踐[J].數字通信世界,2017(12):184.
[2] 蔣付軍,韋燕.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機類課程分類分層次教學改革[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5).
[3] 鄒顯春,張小莉,李盛瑜,等.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分類分層次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6):213-219.
[4] 穆華平,焦長義.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分類分層教學探索和實踐[J].卷宗,2013(6):83-84.
[5] 聶晶.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探索與實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3-46.
[6] 劉欣.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分層教學實證研究——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18(3):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