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雨鑫 范夢怡 李偲佳 蔣雯曉 陸麒

摘 ?要: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是指人在長期接觸室內空氣污染物后機體產生不適或疾病的一種癥候群。該文在國內外文獻回顧的基礎上,分析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概念內涵和癥狀特征,探討其誘發(fā)的影響因素及產生機制,闡述其診斷標準和評估工具,并基于已有的干預研究提出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防治方法。
關鍵詞: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 ?室內環(huán)境 ?健康
中圖分類號:X50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c)-0210-04
Abstract: Sick building syndrome is a kind of discomfort or disease caused by long-term exposure to indoor air pollutant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oncept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ck building syndrome, explore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discussed it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evaluation tools. Based on the existing intervention research,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sick building syndrom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ick building syndrome; Indoor environment; Health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各地城市不斷涌現建筑新集群,與此同時,住宅和辦公區(qū)域內建筑材料、裝潢材料、化石燃料和家用空調等的使用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也是社會較為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其中,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就是此領域中的熱點,它主要是指人體在建筑物內長期接觸灰塵、揮發(fā)性氣體、真菌、細菌和其他室內空氣污染物后而產生一系列不適的綜合癥狀。據WHO估計,世界上大約有20%~30%的人被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所困擾,而這個數據在中國某些地區(qū)甚至更高[1]。但目前國內對于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公眾對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認知不足,因此,該文通過文獻整理和分析,對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進行較全面的回顧和介紹,以期為環(huán)保和衛(wèi)生部門制定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可借鑒的科學依據。
1 ?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概念
WHO在1983年對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進行了定義:SBS是由室內環(huán)境原因所導致的以非特異癥狀為表現的綜合癥(包括鼻子、眼睛和喉嚨粘膜刺激、全身不適、惡心、疲勞和頭痛),這些癥狀在離開特定環(huán)境之后很快得到緩解,且常呈群體(并非全體)發(fā)病[2]。1998年, WHO對SBS重新進行定義,認為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是室內活動者對室內環(huán)境產生的一系列反應,此類反應不能歸結到明顯原因,而是由多種暴露因素通過交互作用,產生不同反應機制而引起一系列癥狀[1]。由此可見,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是指在建筑物內由于家裝材料、通風不良、光照不足等因素所致的空氣污染導致長期在室內活動的人群產生一系列非特異性癥狀,如出現鼻塞、眼和喉刺激、頭痛、惡心、頭暈、胸悶、皮膚干燥、乏力、煩躁、嗜睡等,其特點是多數在此環(huán)境內活動的個體都具有同樣的癥狀,但離開建筑物后癥狀可以得到改善,人體沒有檢測出病理生理學上的異常,也沒有任何病因明確的相似診斷。
2 ?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影響因素
現有研究已發(fā)現,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發(fā)生與多個內外影響因素有關。例如有文獻[3]指出,甲醛是引起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重要因素,與個體癥狀發(fā)生率高度相關,而且短期內高濃度甲醛暴露增加眼睛、鼻子、喉嚨產生灼燒感的風險。同時也有研究[4]顯示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是室內最常見的分子污染物,是建筑物內各種異味的主要根源,也是導致SBS癥狀的主要原因。另外,Chen Qingyan[5]通過流行病學研究證實空調的使用增加了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出現的風險,而自然通風能減少相關癥狀的出現。隨著研究深入,越來越多的影響因素逐漸被明晰,這些因素總結起來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6]。(1)化學污染物:煙草煙霧、甲醛、化學殺蟲劑、粘合劑、裝修材料散發(fā)的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等。(2)物理因素:溫度、濕度、通風、噪音振動、人工光照、空氣中的塵埃和顆粒物、離子、纖維。(3)生物因素:細菌、霉菌、螨蟲等病原微生物。(4)個體因素:個體心理處于壓力狀態(tài),或在抑郁、焦慮時容易導致疾病發(fā)生;個體的生活方式(如吸煙和嗜酒、衛(wèi)生習慣、室內通風)和工作方式(計算機和復印機的使用)也會影響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發(fā)生。上述影響因素可能單獨起作用,也可能與其他因素產生聯合效應而引起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晰。有研究從病理角度提出,認為室內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可通過神經末梢上鑲嵌的辣椒素受體介導從而刺激機體產生流淚、咳嗽的癥狀。另外從免疫角度分析,認為空氣有害污染物可作為一種半抗原進入機體,與體內的大分子蛋白質結合產生Ⅰ型過敏反應,從而導致SBS癥狀產生[7]。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發(fā)生涉及不同的反應機理,因而較為復雜,有待更多研究進一步闡明。
3 ?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診斷標準
目前關于SBS有兩個較為經典的診斷標準[8]。第一個由丹麥的Molhave博士提出,并被WHO所采用;第二個由歐洲室內空氣質量及其健康影響聯合行動組織制定。其主要的診斷要點見表1。
上述兩種標準在臨床診斷中應用較多,在大規(guī)模的科研調查中則是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EPA)的診斷標準使用更為廣泛,其要點為:個體在某建筑物室內活動時產生4種及以上的SBS相關的不適癥狀,并且這些癥狀會因進入建筑物會而顯現或加重,而離開建筑物則緩解或消失,判斷時需同時考量個體病史和所處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9]。
4 ?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癥狀和測量
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主要癥狀分為5類:(1)即粘膜刺激:如眼及咽喉部的刺激癥狀等;(2)神經系統(tǒng)癥狀:如頭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等;(3)呼吸系統(tǒng)癥狀:如氣喘、咳嗽、胸悶等;(4)皮膚癥狀:如皮疹、干燥、瘙癢等;(5)感覺的變化:如味覺異常、視覺障礙等。從目前已有文獻來看,多數研究都是基于上述五類癥狀對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展開測量。研究調查時,往往根據SBS的5類癥狀自設調查問卷,關注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嚴重程度和發(fā)生頻率。例如國外有些研究者在開展實地調查時,將SBS癥狀和可視模擬比例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相整合,用于評估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相關的臨床癥狀,通過使用比例尺上的刻度進等級評分,獲得的當前人群癥狀強度的數據[10,11]。國內學者則更關注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發(fā)生頻率,以“總是發(fā)生”“經常發(fā)生”“有時發(fā)生”“從不發(fā)生”[6];或“每天”“1~4次/周”“1~3次/月”“從來沒有”[12]作為評價指標判斷SBS的發(fā)生情況。另外,有些研究[13]則通過一些客觀指標,如肺功能測量、過敏原的皮膚刺激試驗及淚腺功能測試來評估人體生理指標的變化,真實反映室內空氣質量對機體健康水平的影響。由此可見,關于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測量和評估目前尚未有普適性的工具,調查時可根據研究目的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
5 ?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預防和干預措施
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是目前普遍面臨的室內衛(wèi)生問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室內環(huán)境,提升空氣質量,規(guī)避SBS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一直是此領域不斷探究的問題。根據國內外的數據分析和研究介紹,預防和改善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干預。
5.1 良好的建筑本身能夠有效地預防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發(fā)生
首先,建筑物在建造時應先保證位置朝向方向有利于光照,避免室內長期潮濕陰暗。在選址上,應與交通干線的距離大于200m,減少汽車尾氣和噪聲污染。在設計上,為了達到較好的通風效果,可以在建筑中設置中庭,對頂蓋加熱,借助垂直溫度梯度,使空氣熱壓作用實現自然通風[14]。另外是建材的選擇。盡量使用低碳綠色環(huán)保、低毒性的建筑材料以及原始建材,推廣應用生態(tài)建筑技術[6,14]。從對人體健康影響角度出發(fā),水泥地板最佳,實木地板次之,最差為復合地板和強化木地板;墻壁方面,水泥墻最好,石灰墻優(yōu)于壁紙,而甲醛是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顯著危險因素,因此盡量不要使用油漆和石灰乳膠漆等含有甲醛的涂料[6,15]。
5.2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改善室內環(huán)境
首先,要保證經常開窗增加自然通風,使室內有充足的陽光和空氣[16]。同時有研究發(fā)現把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在舒適范圍內也能影響通風效率水平[17],因此,也要注重保持建筑物內適合的溫濕度以降低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其次,保持室內干燥是預防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重要條件,避免住宅內漏水、衣物被褥受潮、物品發(fā)霉、窗戶內側底部有水汽凝結[6]。最后,在室內放置綠色植物[18],勤曬被褥、勤打掃,防蚊、鼠、蠅、蟑螂,減少使用熏香和殺蟲劑,不在室內吸煙,加強廚房排煙質量等措施[15]也能提升室內空氣質量,減少致病因素的存在,有效預防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
5.3 借助設備實現建筑內的空氣凈化和通風換氣
加強空調過濾系統(tǒng),輔助應用送風系統(tǒng),通過空氣過濾裝置可以有效濾過空氣中的懸浮顆粒和浮游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除此之外,氣流組織的設計也極為重要,良好的送風設計不僅可以將新鮮干凈的空氣送進建筑物內,還可以及時將污染物排出,從而改善室內空氣的質量[19,20]。楊旭等人在武漢某報社總部大樓的研究表明,在辦公樓內安裝了新的通風系統(tǒng),半年后,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問題得到了解決[21]。此外,Gary等人[22]通過通風系統(tǒng)清洗和空氣過濾、椅子地毯熱水抽提清洗、高檔過濾器抽真除塵、塵螨處理(液氮應用)4種干預措施有效改善了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的發(fā)生。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室內環(huán)境和健康促進領域,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已受到廣泛關注并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其病因和癥狀的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因而到目前為止,關于SBS特異的測量、預防策略、糾正方案等方面仍未有統(tǒng)一標準化的執(zhí)行指南。因此,我國今后可拓寬研究范圍和研究人群,深入探索SBS的識別和篩選系統(tǒng),提升室內環(huán)境檢測和管理水平,為打造綠色和諧人居環(huán)境,提升整體健康水平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Rdlichca,Sparer,Cullenmr.Sick-building syndrome[J]. ?Lancet,1997,349(9057):1013-1016.
[2] Ghaffarianhoseini Amirhosein, AlWaer Husam, Omrany Hossein, et al.Sick building syndrome: are we doing enough?[J].Architectural Science Review,2018,61(3):99-121.
[3] Xiao Gaozhi,Zhang Zhiyi,J.Weber,et al.Trace amount formaldehyde gas detection for indo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J].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2011,78(11):1-4.
[4] MJ Finnegan,CA Pickering,Burge PS.The sick building syndrome:prevalence studies [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84,289(6458):1573-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