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雨
摘? 要:將勞動教育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確立德、智、體、美、勞五大測評模塊。單獨設置勞動教育權重,根據不同年級學生、教育教學實際以及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科學確定學生勞動教育具體內容和要求,并增設反映學校辦學特色的評價內容,打造具有高職特色的勞動育人模式。
關鍵詞:綜合素質測評? 改革? 高職? 勞動育人
中圖分類號:TP31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b)-0184-02
1? 高職勞動育人的重要意義
1.1 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勞動教育作為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關鍵詞匯,再一次高揚了勞動教育的旗幟,豐富了黨的教育方針,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和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也對高校提出了加強勞動教育的新任務、新課題,對于教育界準確理解與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具有正本清源、導正航向之作用[1]。
1.2 高職教育與勞動存在關聯性共生關系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內涵在于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技術技能人才,[2]因此勞動教育對高職院校育人工作有著重要意義。作為高職教育必須解答和回應的問題,勞動教育的實際落實程度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1.3 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具有融通性
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勞動教育并不居于從屬地位,它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構成了培養全面發展時代新人的教育過程的統一整體,對其他“四育”有著正向促進作用。
2? 將勞動教育納入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的必然性
2.1 有利于矯正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存在的缺陷
把勞動教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相結合,把勞動教育的過程與其現實表現相結合,這不僅有利于矯正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實踐中長期存在重學生知識能力評價,輕勞動教育的片面做法,也有利于轉變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把勞動教育當作知識性課程學習,而忽視知行統一的錯誤傾向,并按照德、智、體、美、勞這5個方面對素質測評體系的內容比重進行重新的劃分與制定,使素質測評體系能夠將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反映出來。
2.2 有利于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
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成績不僅作為評優評先、入黨積極分子推薦、黨員發展對象確定、就業推薦及獎學金評定等工作的主要依據,也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計入學分,作為畢業合格的要求。通過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改革,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將倒逼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改革,形成人才培養與勞動教育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2.3 有利于勞動教育真正落實
盡管加強勞動教育的規定不斷出臺,但在高職院校的執行力度依然不強,主要在于各高職院校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在理念支撐和實際運作等方面都缺少勞動教育的內容,缺乏評價考核標準,導致具體實施動力不足。
3? 高職勞動育人“1中心2陣地3教育4結合”模式構建
3.1 圍繞一個中心,指導勞動育人工作
設立專門機構——輔導員勞動教育工作室,負責勞動教育的實施和考核,將考核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每個輔導員為所在班級勞動的總負責人,組織學生開展勞動,其主要職責是教育引導學生明確勞動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督導學生完成勞動教育任務,保證勞動安全。采用“競聘定崗、見習培養、崗前培訓”的方式選拔學生負責人、小組長,由輔導員組成的勞動教育講師團共同進行崗前培訓,協助輔導員做好組織、指導、考勤、檢查、評比和服務保障等工作。
設立“輔導員”勞動教育工作室“五個一”目標,即每學年舉行一次勞動教育主題班會、組織一次勞動教育專題講座、舉辦一次勞動精神學習沙龍、開展一次勞動教育專項調查、撰寫一篇勞動教育研究報告。通過“五個一”目標的建立,實現勞動教育全員全過程覆蓋。
勞育評分以學生在學年測評周期內實際參加勞動活動情況為依據。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安排不同的勞動內容,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進階式培育。大一階段學生負責全校教學樓、實訓樓、操場等建筑物和公共區域的環境衛生,每天早上或者下午半個小時,讓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校園生活環境做起,以服務自我、服務集體為主,重點培養學生協作、環保意識。大二階段學生以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為主,重點培養學生奉獻意識,要求學生走出學校參與社區服務、志愿者服務等公益勞動每周一次。大三學生以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為主,重點培養學生敬業意識,要求學生參與畢業設計開放周布展工作,不少于兩周時間。
3.2 筑牢兩個陣地,搭建勞動育人基地
統籌校內資源,利用大學生創意創業街等校內社會實踐基地作為勞動教育實施的載體,設計一些勞動實踐,把創意、創新、創客、創業等要素納入其中,將勞動教育落實在專業教學和校園日常生活中。
與社會機構、中小學簽訂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協議,搭建校外勞動育人平臺,比如發揮學校勞動教育優勢,主動派出專業教師和優秀學生團隊,幫助普通大中小學校設計勞動課程、擔當勞動課師資,努力做到校內與校外的統一,勞動與教育的統一,不斷拓寬勞動育人途徑。
3.3 統籌三類教育,夯實勞動育人基礎
做好學生日常生活勞動教育。開展“三個美麗”創建活動,即創建“美麗教室”“美麗寢室”“美麗校園”,主要在大一年級開展。
創建“美麗教室”。教室是“第一課堂”建設的主要場所,是學生汲取知識、享受知識的重要陣地。結合勞動育人理念,開展美麗教室創建評選活動。每個班級認領一個教室作為“責任田”,每周針對各教室檢查情況進行評分,檢查內容包括教室環境衛生是否干凈整潔、物品擺放是否合理、桌椅排列是否整齊,評選出美麗教室,并對獲得“美麗教室”榮譽的班級進行表彰并廣泛宣傳。通過美麗教室創建活動的開展,督促學生自己動手,愛護自己的學習環境。
創建“美麗宿舍”。宿舍是學生在校期間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是展示良好精神風貌的重要窗口。對宿舍內務進行評分,倡導“干凈、整齊、綠色、環保”的生活觀念,堅持每周檢查、每月評比,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評選出的美麗宿舍作為樣板間供大家參觀學習,讓大家按照樣板間對自己的宿舍進行整理。
創建“美麗校園”。在全校實行衛生網格責任制,將衛生公區、花園等落實到班、責任到人,實行衛生保潔制度,堅持“每周一次大掃除”。專門設立衛生監督崗,不定期地對各班衛生區域進行檢查,實行每周公示、每月評比,并將評比結果列入對班級和個人的考核。
做好志愿服務勞動教育。打造“兩個精品活動”:周末志愿服務活動和暑期三下鄉活動,主要在大二年級開展。
開展周末志愿服務活動。以周末志愿服務為載體和切入點,征集志愿服務項目,招募志愿服務團隊,建設學校公益勞動服務網,讓學生可登錄該網站進行志愿者網上注冊,根據個人服務意愿迅速找到合適的項目。
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為暑期三下鄉的重點實踐內容,依托專業優勢進行走訪調研、義務助學和技能培訓,充分發揮高校和大學生志愿者的智力支撐和人才優勢。
做好專業實訓等專業探究性勞動教育。依托畢業設計開放展示周等活動平臺開展專業實踐勞動,舉辦勞技競賽、進行勞技作品展評、展示學生的創新成果,主要在大三年級開展。引導學生全員參與,明確內容、目標,從設計、實施到考評,全程注入勞動教育元素。
3.4 立足四個結合,拓寬勞動育人空間
堅持勞動育人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讓勞動走進思政“課堂”,在勞動中促使青年學生行為習慣養成和成長成才,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培養濃厚的職業情感和優良的職業作風。
堅持勞動育人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做好創新創業項目指導工作,抓好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從中選取一批先進典型成立“勞動模范創新工作室”,發揮勞模的示范引領和帶頭作用,突出創新主題,大力開展管理創新、經營創新和技術創新工作。
堅持勞動育人與資助工作相結合。把日常勞動、志愿服務等與資助育人相結合,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同時,通過資助工作開展勞動育人教育,使受助學生培養勤勞自立等優秀品質。
堅持勞動育人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設立開展勞動文化節,著力打造兩個品牌:“勞模講堂”和“專業技能競賽”。“勞模講堂”主要邀請優秀教師、杰出校友、知名企業家等,與學生面對面“講故事”,深入解讀勞動精神,確保育人工作生動有趣;“專業技能競賽”以現場實際操作的方式進行,根據學校專業特點進行分組比賽,同期在學校微信平臺推出“我心中的最美勞動者”評選,通過微圖說、微寄語等板塊增強勞動教育的互動性。
參考文獻
[1] 劉向兵,李珂,彭維峰.深刻理解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與現實針對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4-6.
[2] 劉士祺.淺析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內涵、特征與構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Z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