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戴培剛
摘? 要:今天科技研發的投入強度不斷增加,市場各主體已充分認識到國家對于科學技術的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市場的專利需求、企業投入程度、科研院校的師資實力等因素都將影響與制約科技成果的市場化。為了更好地把握這一過程,我們需要對其背后的理論做進一步研究。而如何使科技成果從技術成長為產品一直是一個難點問題,該文將對其現狀、轉化機理與模式提出思考建議。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 模式機制? 現狀? 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b)-0236-02
1?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俗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國在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從2013年開始就達到2%,且比例在不斷增加,2017年達到2.13%,接近發達國家水平。R&D經費主要是指統計年度內全社會實際應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的人員勞務費、原材料費等費用支出。投入強度主要是指它與年度內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其中企業經費支出占比77.6%;政府屬研究機構占比為13.8%,高等學校經費支出所占比重為7.2%。高等學校經費占比雖然較低,但是其增長速度是三者最快,為18.1%[1]。
而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官網顯示,2017年內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共授權發明專利項42萬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授權32.7萬件,同比增長8.2%。而從2018年上半年數據來看,企業的專利授權量明顯高于其他研發機構。這也進一步反映了,目前企業是我國科技成果發明的絕對主體。但通過專利發明的同比增長率來看,高校是我國科創領域新的增長點。但新型發明專利占所有專利比重較大,發明專利較少,也反映出資源向企業傾斜的背景下科研成果轉化依舊動力不足,轉化受阻。
2? 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與機制
2.1 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主要是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在當時,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資料,采用的是貼合當時社會經濟體制的無償轉讓模式[2]。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度發展,我國對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愈發肯定,科技成果成果的轉化模式“水漲船高”,變成了成果購買的有償轉讓模式。
而有償轉讓的形式會根據是否在科研者和生產者之間存在第三方機構分成直接轉讓和間接轉讓兩種基本模式??萍汲晒闹苯愚D化主要由技術研發者自己進行成果轉化,或者由新技術的研發者和市場需求主體進行合作,一起轉化。它包括科技人員直接開辦企業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進行各種類型的校企合作研究的兩種轉化模式。
而科技成果的間接轉化則是由供需雙方和中介機構一起轉化。機構類型與活動方式靈活。在功能上既有大型多功能也有小型單一功能的組織。在形式上,有官辦、民辦以及官民合辦的形式。科技成果間接轉化的主要方式有3種:一是通過專門機構,如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等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二是通過高校設立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如高??蒲刑?、高校自己成立技術轉移公司等實施轉化。三是通過科技咨詢公司轉化[3]。
但并非說,目前我國只有直接和間接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行模式,只是從大類來分是這個結果。實際上通過不同的小類還可以搭配出更多復雜的運行模式。
2.2 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科技成果轉化成經濟領域實際生產資料時,并不是單方面對科技研發投入更多或者對生產環節投入更多就能夠取得高效轉化。在一個綜合性十分強的科研成果轉化生態系統中,每一個要素都至關重要。
在21世紀到來前夕,美國漢密爾頓教授在進化論的影響下,提出了著名的漢密爾頓模型理論。他將科技成果轉換成產品的過程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發現、研究與學習、行動和競爭階段。發現是指我們常說的科研實踐階段,通過對基礎原理的深度挖掘,在不同的標準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就像如今歐美與中國有著不同的5G研發思路,大家都依據自己對理論的理解,制定出一個接近目標的解題思路。而第二階段行動與競爭階段,相比前一階段,第二階段的技術方案更成熟,是結合市場需求對自己的方案做初步分析,使其兼具實用性與市場價值屬性兩個方面的初步融合的特點。第三個階段是行動階段,這個行動是指推進技術向商品轉化的階段??梢钥吹竭@個階段是很關鍵的階段,商品化階段能否順利推進新技術、新產品影響到在第四階段中,我們所掌握的技術成果處于市場化后的什么位置,影響著它能不能在這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因此第四階段——競爭階段主要是看各類標準在進行商業化嘗試、進行商業化推進之后,市場的選擇給各類標準進行怎樣的選擇排序。因而漢密爾頓模型理論換成如今新技術成果轉化術語來說就是研發、中試、商業化、產業化這4個階段。
在這樣的一個技術進化的過程中,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的3個主體需要充分加強協調機理建設的力度。政府在期間提供的宏觀政策上的約束是保證各標準在市場中良好有序開展競爭活動的前提;企業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學技術研究提供了資金支持與市場需求指引;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則匯聚行業內頂級研究人才與創新力量,為新標準的制定、新技術的開發、新產品的實現提供頭腦風暴。所有主體在整個技術成果轉化的生態系統中緊密聯系,少一則亂。只有形成三元螺旋型組合關系,三者才能發揮最大效力,促進技術成功走向產品。
3? 科技成果轉化建議
3.1 政府宏觀把控,提供政策支持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樣的經濟體制中講求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互配合。為什么要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呢?因為政府能夠通過法律、政策、機構等一系列措施和渠道使得具備科研能力的人才資源,吸引人才的經濟資源,為科研服務的配套基礎設施資源統統向調控對象涌入。通過人才激勵制度、合理完善的專利分配制度、住房補貼政策、財政貨幣政策使得資源進駐朝陽創新行業,形成良好的創新競爭氛圍。
3.2 企業合理運用資本,強化人才激勵協同力度
從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來看,企業是科技成果研發的主要力量。企業在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時,要把握好趨利良好的政策環境,利用政府提供的便利進行新技術的研發,尊重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形成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使得技術的研發既有市場的需求導向,又有專業的研創力量,使得新技術能夠更好地向新產品進行轉化,進一步提高發明型專利的獲得率。
3.3 科研機構高瞻遠矚,腳踏實地
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應走出學院派的作風,不僅僅從理論層面提出假性設想,還需要借助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機制了解市場的需求導向。從而使得研發的技術能夠更接地氣,更方便落地執行,而不是簡單地在利用課題研究成果完成評職稱、評優秀的任務之后就將優秀且富有創新性、落地性的新技術束之高閣,而應該積極推進技術走向產品。這一部分也會在政府專利分配制度的完善以及企業人才合理晉升制度制定實行后得到較大改善。
4? 結語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很復雜的系統。它需要各階段的各主體都發揮自己的效能,從而為新技術向新產品的轉化進程掃除基本障礙。
參考文獻
[1] 郝麗,暴艷麗.基于協同創新視角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理及途徑研究[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9(2):120-124.
[2] 彭建平.再論科技成果轉化的內在機理及瓶頸制約[J].現代營銷,2018(4):240-241.
[3] 江楊,林麗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體系探討[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9(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