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張巍
摘 要: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綱領,對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確立了美好愿景和行動指南。安徽作為文化資源大省,如何在新時代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用文化積淀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凝聚最廣泛的共識、樹立最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提供思想引領、精神動力和人才支撐是我們必須要直面的課題。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文化強省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136-04
一、文化強省的歷史內涵
《辭海》對文化的注釋為人類社會歷史事件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機構。馬克思認為社會是人與人之間交互作用的產物,其實文化也是人與人之間交互作用的產物。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人際之間交互頻繁,文化的功能顯得尤為重要。文化學者費孝通稱:“由于文化的巨大隔閡而引起的矛盾,會威脅人們的共同生存[1]。”習近平主席稱傳統文化是“國魂”,是“一切觀念的總和。” 可見文化在凝聚共同價值觀,協調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徽襟江帶淮,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的重鎮。淮河以北阡陌縱橫、沃野千里,有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大禹治水大會諸侯的涂山、卞和得玉之所荊山,有以三朝古都、中華藥都和曹操、華佗、陳摶故里而聞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亳州;江淮之間丘陵綿亙、水系眾多,有和縣猿人遺址、距今六千年開始一直延續至唐宋時期的薛家崗古文化遺址,有周武王分封之古皖國、漢武帝分封之南岳天柱山,又因晉元帝司馬睿做瑯琊王時在此避難而得名、經歐陽修作《醉翁亭記》而聲名遠播的瑯琊山,有傳說時期舜禹重臣皋陶之墓、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之墓、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之墓及西漢淮南王劉安之墓,有被譽為“地下博物館”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和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芍陂,有明皇陵和明中都城遺址;長江以南山清水秀、重巒疊嶂,有相傳中華人文初祖軒轅皇帝曾在此煉丹并羽化升天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黃山,新安江、青弋江一南一北宛轉流過,神奇的山川鐘靈毓秀,孕育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商、徽劇、徽菜、徽派建筑、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盆景等一大批地方特色濃郁的文化奇觀,孕育了陳翥、王禎、朱熹、梅堯臣、朱升、戴震、梅文鼎、王茂蔭、程大位、胡適、陶行知、錢杏邨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內生成、演化和發展,并由此形成了淮河文化圈、皖江文化圈和徽州文化圈,這些文化圈在安徽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都曾經并且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一個地區的發展戰略中,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是互為基礎、互相促進的協調統一體。安徽省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響黃梅戲,建設文化強省”的文化發展戰略,并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在堅持創新推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傳承優秀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盤活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繁榮藝術創作、講好安徽故事;加強交流互鑒、樹立安徽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統籌構建了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五級服務體系,被文化部列為全國2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試點省之一。9個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和示范項目通過驗收,12個省級示范區啟動建設;淮北、宿州大運河遺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總數居全國第4;2017年省屬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40億元,利潤總額20億元,資產總額達614億元,較2012年底分別增長3.2倍、1.6倍、2.7倍;先后推出《楊善洲》《大黃山》《小喬初嫁》等一大批優秀作品。11部作品在第13、14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比中獲獎。其中《鄧小平登黃山》被中央確定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三大影視項目之一;打造“中外記者看安徽”“五大發展行動看安徽”等品牌宣傳活動,展示了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嶄新形象。
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一個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也必然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作為中華文化一個分支,安徽地域文化是幾千年來安徽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總和,是每一個個體的身份認同和情感寄托,是文化自信的底色,更是安徽從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的底氣。近年來,安徽省不斷加快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步伐,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斷增強了安徽人民的文化自信。
建設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是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確立的打造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的戰略任務之一。安徽省第十次黨代會又做出 “建設創新型文化強省”的重大決策,在文化強省的征途上吹響了新的沖鋒號,建設文化強省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二、文化強省的重要意義
(一)文化強省是新時代賦予文化的新使命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拓展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范疇。堅定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應有之義,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愿景和文化目標,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
十九大報告重大的理論創新之一在于,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嶄新論斷。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又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2]”這句話,既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也突出強調了建設文化強省、推動文化發展進步的責任與使命。新時代要求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創造與新時代同步的文化業績,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
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十屆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從發展歷史方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發展趨勢等方面,做出安徽步入新時代的論斷,并提出要聚焦“文明”,牢牢把握文化自信這個精神力量,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持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安徽文化軟實力,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的戰略任務。
《論語》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3]”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只能屬于“器”的層面,而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屬于“道”的層面。文化使命即文化責任與擔當,是主動作為并力求實現的文化愿景和文化目標。新時期,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們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高度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高校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理應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倡導者、實踐者和引領者,自覺承載起安徽文化強省建設的擔當。
(二)文化強省是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內在要求
十九大報告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對豐富和高質量精神文化的需求更為強烈,這要求我們在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更高水平的文化公共服務,釋放文化創造活力,不斷推出文化創新成果,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的力量既表現在對社會發展的價值導向作用上,又表現在對社會的規范、調控作用上,還表現在對社會共識的凝聚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上。2016年10月,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十次黨代會描繪了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新藍圖”:新常態下發展由追求速度向質量和效益轉變,更加重視協調和可持續,重視人們的“獲得感”,實施共享發展行動,加快建成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美好家園。“獲得感”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文化軟實力將是未來綜合競爭力的核心。圍繞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目標要求,安徽將以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強省建設、強化文化使命擔當、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三、文化強省的實踐路徑
建設文化強省,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以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走安徽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安徽明確做出建設文化強省的重大戰略決策,并出臺《文化強省建設實施綱要》,明確了文化強省的建設戰略目標、建設路徑、重大行動和保障措施。《文化強省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到2020年,努力建成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文化事業服務力和產業競爭力、文化發展保障力強的文化強省,走出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要求、體現時代特征、具有徽風皖韻的文化強省建設之路。
(一)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樹立區域性文化品牌標桿,讓文化更有厚度
十九大對文化發展的新部署,為建設文化強省確立了方向;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引領的新要求,為建設文化強省注入了動力;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為建設文化強省提供了力量源泉。
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臺《文化強省建設實施綱要》,細化了文化強省建設戰略目標、建設路徑、重大行動和保障措施。近年來,安徽省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起點,圍繞加快推進“八個強”建設,加快建立區域性文化品牌,逐漸走出一條獨具徽風皖韻、體現時代特征的文化強省之路。其中,話劇《徽商傳奇》、黃梅戲《小喬初嫁》雙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泗州戲《綠皮火車》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潛山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的《榴花不開盼哥回》在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中備受好評。大禹文化產業園,合肥、蕪湖國家級動漫、數字出版基地,阜陽柳編等手工藝品遠銷歐美……一個個精品項目和品牌園區,有效提升了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也增強了安徽人的文化自信。
(二)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筑牢共同思想基礎,讓文化更有溫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2]”自強、拼搏、進取、團結、開放、奉獻的黃山松精神;愛國自立、吃苦耐勞、誠信致遠、勇于致勝的徽商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一心、勇當前鋒的大別山革命精神,都是安徽人民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經過歷史積累和長期孕育積累起來的文化內核和精神追求,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安徽的人文特征、地域特色和時代特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安徽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時代被賦予的新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的精神指引。我省深入開展 “踐行核心價值 打造好人安徽”“做文明安徽人”活動,在全國率先出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實施意見;率先建成開放首家省級好人館,推出網上好人館;率先編撰出版首套好人志書《安徽好人志》,創辦安徽好人網、道德建設基金會,開設“道德講堂”、安徽好人劇場;率先推行道德信貸,設立道德基金,常態化幫扶資助先進人物,“好人安徽”現象引發廣泛關注。2018年5月31日,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走進安徽大學,師生們通過現場收看、分會場收看和網絡直播收看的方式,感受“最美人物”和“平凡英雄”的高尚精神,激勵大學生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信念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力量。提升我省文化軟實力,必須從踐行和培育核心價值觀抓起,將其作為一項有全局意義的重要任務,始終貫穿于建造文化強省戰略目標的各個階段,通過打造“美好安徽·圓夢中國”主題教育活動、深化拓展“踐行核心價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題實踐活動,評選“心動安徽·最美人物”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不斷鞏固全省上下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
(三)加快科技運用,創新文化表現形式,讓文化更有熱度
文化在被人類代代相傳地創造出來之后,有其相對獨立的品格。人類之于文化是在繼承中進行創新的。繼承是指文化對人的影響,創新是指人對文化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把堅定文化自信作為執政的文化根基,意味著他要把握文化發展的主動權,他要勇立文化的潮頭引領文化前行的方向,文化創新便成為其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秉承人文精神,以創新為手段,推進“文化+”發展戰略,把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與新技術相結合,推出更多跨界融合、科技引領的文化產品,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實現地域文化在新時代的新生,以更加開放包容、從容自信的姿態,鑄就文化新的輝煌。如故宮的VR數字博物館,只要帶上VR頭盔,便可以穿越到過去,看歷朝歷代的文物,沉浸在“真實”的文化中。數字版的《清明上河圖》,向受眾提供簡單全面的數字化解讀方式,幫助受眾知曉畫作的細節以及背后的故事。交互數字產品《祭孔大典》,將傳統儀式轉化成可交互數字產品,運用交互技術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相融合,讓文化遺產生動化;動態交互繪本《孔子學堂歲時記》,以交互繪本為載體吸引青年群體,讓用戶自己參與到節氣創作中,更深入理解古今時令、生活的變化,讓產品在具有傳統基因的同時也煥發了現代生命力。
在2018年安徽省省級文化強省建設專項資金項目中,3D電視動畫片《大禹治水》,把蚌埠當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奇佳話用3D技術進行還原演繹;徽州中國傳統村落文化大數據庫示范點項目,用大數據的形式對徽州文化進行梳理……這都是探索先進數字技術在地域文化保護、研究和展示領域的應用范式,開發創制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的數字技術應用實例。
同時,進入信息化時代后,互聯網和移動網絡迅速崛起,開拓出一片特色鮮明的新興輿論場,新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超文本性為地域文化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中華傳統文化的隱性融入方式是以內隱、滲透的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5]”在麥克盧漢看來,新媒介是新環境,新的媒介技術應用會形成新的媒介環境,進而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媒介化社會強調的就是媒介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受眾對媒介的高度依賴使得環境建構成為可能,手機黨、微信控、微博控……新媒體正以其大信息量、強個性化、高互動性等特點重構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和意識形態,創造出新型的跨地域的“擬態社會”,而技術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把握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環境,充分發揮新媒體特點,創新文化表達方式、整合文化表達渠道、強化文化發聲能力,增強區域文化的吸引力、傳播力和競爭力,用新媒體助力文化強省建設!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萬光俠.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哲學審視[J].東岳論叢,2017(9).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