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史資料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基礎資料之一,在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要求下,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文史資料的效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分析當前限制文史資料效用發揮的幾方面因素,發現如采取建立政協文史館、開展讀書活動、融入學校愛國主義主題教育過程、加強圖書資料數據化、強化機構間合作與信息共享、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文史資料的效用就能得到進一步釋放。
關鍵詞:文史資料;信息傳播;效用發揮
文史資料是人民政協工作中產生的一類特殊史料,指政協委員及其所聯系的各方面人士對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記述,是歷史當事人、見證人和知情人“親歷、親見、親聞”的第一手資料,一般被歸入口述史料的范疇,包含較多的人文因素。文史資料在內容上具有廣泛性,所記述的中國近現代史內容包括政治、外交、市井生活等各個社會層面及軍事、工商、文化、農業等各個社會領域的情況。
有著豐富內容和珍貴價值的文史資料,其效用目前卻發揮得比較有限,實際知曉并接觸過這類史料的人并不多。既然文史資料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基礎資料之一,那么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效用在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要求之下即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1 現狀
總體來看,目前公眾對文史資料的知曉度較低,主動了解、閱讀、研究文史資料的意愿低。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1 傳播途徑和服務方式較單一
目前,承載文史資料的主要是平面媒體,尤以《文史資料選輯》類不定期史料叢刊、《縱橫》等雜志型史料期刊、《京劇談往錄》等史料專集、《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等叢書這些圖書為代表,傳播途徑比較單一。這些圖書資料會被各大機構存檔,部分能提供借閱服務;但實體書店公開售賣量低,很少具有網上銷售渠道。
一方面,依據最新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閱讀紙質報紙26.38期(份),紙質期刊2.61期(份),較2017年報刊閱讀量持續下滑。公眾對紙質媒體的閱讀量持續減少,也可能降低人們閱讀文史資料紙質圖書的概率。
另一方面,較少的文史資料類圖書社會流通量也減少了公眾接觸這些史料的機會。
在傳播文史資料的過程中,編纂、出版文史資料的相關工作開展得較為全面,但與接受這些資料的公眾之間缺乏互動,表現出服務方式比較單一的問題。既缺少面向公眾的文史資料內容及意義多渠道宣傳,也缺少公眾主動檢索查閱文史資料的途徑。
1.2 資料數據化程度低
最新發布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80.8%,數字化閱讀接觸率為76.2%,成年國民人均閱讀電子書3.32本,紙質圖書4.67本,均與2017年基本持平。2在高達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接觸率之下,文史資料表現出數據化程度較低的問題,目前能夠向公眾提供閱讀、使用的數據化資料數量少。
包含豐富文史資料內容的史料專輯和史料叢書很少能在互聯網上通過搜索查看到官方發布的圖書正文。《中華文史資料文庫》、《京劇談往錄》、《青島改革開放親歷記》、《圖說青島解放》等文史圖書在中國知網圖書搜索和百度搜索引擎中查不到官方提供的圖書內容查看頁面。《同舟共進》、《縱橫》等雜志型史料期刊可以從中國知網查到具體刊載內容,但閱讀和使用都需要先付費下載。付費閱讀的資料提供模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文史資料的傳播廣度。
近年來,一些地區的政協組織發現了文史資料數據化程度低的問題,并嘗試通過建立各級政協文史館網站的形式提供文史信息查詢或文史資料閱覽服務。但從整體來看,這一方式目前未大面積普及,沒能改變文史資料數據化程度低的現狀。
現能從公開互聯網環境下檢索并進入的政協文史館性質網站有中國政協文史館、內蒙古自治區文史研究館、陜西省文史研究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文史廣東、福建省文史研究館、濟南文史數據庫等11個;其中能提供部分文史資料正文查看并允許下載或復制文章內容的卻只有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內蒙古自治區文史研究館、貴州省文史研究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等4個,僅約占總數的36%。在這4個提供閱讀和下載文史資料的網站中也少有提供文史資料檢索服務的,大多只是提供各自編纂的雜志型史料期刊電子版全書下載服務。因此線上政協文史館的出現尚未扭轉文史資料數據化程度低的態勢。
1.3 工作開展思路較局限
目前,有關文史資料的征集、編輯、宣傳等工作主要由各級政協的文史資料委員會負責,專職工作人員數量有限且開展工作的方法相對滯后,與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宣傳類機構的互動協作有待加強。
現階段收集文史資料的主要工作方法仍是現場采訪時錄音、錄像、照相,借助新聞媒體或政協的門戶網站發布征集文史資料的通知,整理錄音文稿,接收供稿人直接提供的文稿等。對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和視頻通話、視頻會議等新媒體、新技術的使用還非常有限。
同樣具備文化宣傳功能的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和博物館與政協在文史資料的編纂和宣傳等工作方面還沒有密切協作。例如在浙江省圖書館網站能查到館藏的文史資料書籍,但檢索結果對應的電子資源卻無法打開;2017-2019年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的《青島院士》、《青島改革開放親歷記》和“見證青島解放”系列叢書在青島市圖書館網站搜索不到館藏信息;文化館、博物館等機構承辦有關文史資料的展覽數量也非常有限。各文化宣傳機構在文史資料方面的互動合作有待加強。
2 改進措施
了解文史資料的利用現狀和限制其效用發揮的主要因素之后,我們應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改善當前的狀況,使文史資料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2.1 建立政協文史館
近年已經建成并開放的中國政協文史館、天津政協文史館、廣西政協文史館、鄭州政協文史館、哈爾濱政協文史館、濟南政協文史館、濱州政協文史館、東營政協文史館等在宣傳文史資料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些政協文史館大都面向公眾開放,在館內有一個關于政協發展歷程的主題陳列展。例如《人民政協光輝歷程展》是中國政協文史館的基本陳列,天津政協文史館的一至四層為《天津政協光輝歷程》展示廳,鄭州政協文史館設有“協商文化、源遠流長”“協商民主、凝聚力量”“風雨同舟、和衷共濟”“凝心聚力、共謀發展”4個展區,濟南政協文史館有濟南政協發展歷程展。這類展覽在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的歷史、理論、文化和實踐等方面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此外,這些政協文史館也大多是具有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功能的綜合性文化場所,主要涉及文史資料圖書、手稿、口述的征集和展示。中國政協文史館的綜合性功能尤其明顯,集征集、收藏、展示、利用、交流、研究于一體;其工作內容涉及文史資料圖書、手稿、口述的征集,文獻數據電子化,圖書編輯出版,設計并展示政協歷程主題陳列和布置各種專題展覽,開展政協歷史的相關研究;目前已經形成6萬余冊圖書、2萬份文史資料手稿,萬余件音像圖片資料及各類實物藏品的基礎館藏。編輯有《文史資料選輯》和《文史學刊》兩種出版物。
2013至2018年,僅中國政協文史館的《人民政協光輝歷程展》就共接待包括國內外政要在內的各界觀眾逾2萬人,可見建立政協文史館并面向公眾開放是提高公眾對文史資料知曉度并擴大文史資料宣傳面的一種有效途徑。如能逐步增加館藏文史資料向公眾的公開借閱服務,還能進一步更好地發揮文史資料的效用。
2.2 開展讀書活動——讀書節等
針對最新權威調查結果展示的中國成年國民紙質圖書閱讀量逐漸下降,而文史資料又主要依靠書籍、期刊等紙質媒體傳播的現狀,開展以讀書節為代表的讀書活動也許能使沉睡在紙張上的文史資料內容獲得新的活力。
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67.3%(的成年國民)認為有關部門應當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2,這說明公眾對參與讀書節等讀書活動具有較高興趣。結合目前圖書推薦主要由圖書館員等專業人員完成,缺乏讀者參與的現狀;在開展讀書節向公眾展示和介紹文史資料相關書籍、雜志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每次活動針對的主要群體,聘用經過事先培訓并具有與活動參與者知識結構相近、興趣愛好相似的圖書推薦大使志愿者,請他們向身邊的參與群眾推薦文史資料書目,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融入學校愛國主義主題教育過程
將文史內容融入各級學校的愛國主義主題教育過程,也能起到有針對性宣傳文史資料、深入發揮文史資料效用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文史資料中有一部分就記錄著有關政協組織產生、發展和運作機制的內容。學校在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參觀政協發展歷程等主題的文史資料展覽,既能加深學生對政治協商這種制度的理解,又能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探索建立適合本國國情政治制度的歷史背景與在此過程中發揮出的創新精神。
此外,文史資料還包含大量從晚清到新中國建立之前的史料信息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協委員提供的反映時代進步重要歷史節點的“三親”史料。學生如果在參與愛國主義主題教育的過程中能閱讀到有關雜志、叢書,參觀此類內容的主題展覽,便能豐富自身歷史知識,加深對祖國從建立到發展艱辛歷程的理解,進而激發出更大的愛國熱情。
2.4 加強圖書資料數據化
高數字化閱讀接觸率是目前我國國民閱讀的一個突出特征,這也為文史資料類圖書的數據化提出了直接要求。數據化之后的文史資料圖書才能通過網頁、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電子信息媒介傳播,為公眾在數字化閱讀過程中接觸到這些內容提供可能。
文史資料類圖書數據化的基本要求是將紙質圖書轉化為電子圖書,再將圖書的電子文稿發布在網頁等電子傳播渠道上供公眾閱讀、檢索和下載。在這一過程中,最好能同時提供數據化文史資料類圖書的閱讀、檢索和下載服務。因為閱讀到這些資料主要使公眾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解,能檢索相關內容更為公眾有針對性地深入理解、運用文史資料提供便利,而允許下載相關文稿才能進一步為公眾交流、學習、研討文史資料提供直接素材。
文史資料類圖書數據化的深入要求是要運用多媒體的形式對其內容進行轉化和傳播。具體操作方法可以是將文字書稿轉化為可收聽的錄音文件、可觀看的電視劇或紀錄片等。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提到“成年國民聽書率為26.0%,有11.7%的人選擇通過‘移動有聲APP平臺聽書,6.4%的人選擇通過廣播聽書”2可見音頻媒體是文史資料數據化傳播的一個有效媒介。除了音頻,視頻也是文史資料傳播可利用的重要數據化形式之一。例如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與青島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六集電視專題文獻片《見證青島解放》于2019年5月28日至6月2日在青島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時段播出,截止2019年6月底,這部文獻片在青島廣播電視臺官方客戶端“藍睛”的點擊量為150余萬。中宣部“學習強國”已初步審核該片,準備在國慶節前發布。視頻媒體其實為文史資料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5 強化機構間合作與信息共享
以各級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為代表的文史資料征集、整理、編纂、出版機構如果能進一步加強與當地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少年宮等文化宣傳機構之間的溝通協作與資源共享,其實能夠起到增強文史資料宣傳效果、減少建設成本的作用。
尤其加強與圖書館的合作可以為文史資料的宣傳、研究提供很多便利,具體表現為:第一,圖書館存檔、借閱流通文史資料書籍,可以增加公眾接觸文史資料的機會;第二,目前許多圖書館都配有多媒體放映設備,可以為集中放映文史資料相關視頻、音頻內容提供展示場所;第三,許多公共圖書館都已經在加強數字信息資源建設,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青島市圖書館等目前都已具備自身的館藏信息電子數據庫網站,如果能將數據化了的文史資料內容與這些已有的圖書館數據庫網站實現信息資源聯合共建共享,一方面能快速高效地建設出可閱讀、檢索、下載的文史資料數字化信息資源庫,另一方面也節約了單獨新建一個純粹文史資料數據庫的機房等硬件建設經費;第四,以宣傳、研討文史資料內容為主題的讀書節等讀書活動也可以與圖書館自身定期開展的各類讀書活動相結合,既能利用圖書館工作人員長期開展此類活動的經驗,又能聯合已有的圖書推薦志愿者,更高效地通過培訓將他們打造成活躍在讀書活動中的文史資料推薦“專員”。對圖書館來說,加強與文史資料相關部門的合作也豐富了自身館藏,能為公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服務。
此外,加強與博物館、檔案館的溝通協作與信息共享能為文史資料的編纂找到更多史料、文物方面的證據支撐,更好地驗證和保持文史資料的真實性;加強與文化館、少年宮的合作更多地能為有關文史資料的展覽和針對學生的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提供專門的展覽場所和教育基地。
2.6 加強人員培訓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為加強對文史資料專職工作人員的技能培訓從客觀上提出了必然要求。因此,應建立多樣化、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機制。
在培訓內容方面,應包括理論知識和技術知識。由于文史資料專職工作人員可能來自中文、歷史、政治等專業學科,因此對他們的培訓應包含歷史知識、理論政策和中文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綜合內容。在以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為代表的當前科技環境之下,開展文史資料相關工作如果不利用新技術,會使收集到的一手史料無法以最佳效果呈現;不斷利用新技術改進文史資料工作開展的形式和方法應是專職工作人員必備的工作技能。
具體的培訓方式有短期培訓班、交流研討會、讀書班等。
3 余論
通過對文史資料傳播利用現狀的分析,能夠發現目前限制文史資料效用發揮的因素主要是傳播途徑和服務方式較單一、資料數據化程度低和工作開展思路較為局限。針對這些現存問題,結合國內各地的成功經驗和現有的技術條件,我們發現如能采取建立政協文史館、開展讀書活動、融入學校愛國主義主題教育過程、加強圖書資料數據化、強化機構間合作與信息共享、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文史資料的效用就能夠得到更充分釋放。
在付出時間和精力對文史資料傳播現狀和改善方法進行分析和思考的同時,也深感本次研究還有尚待完善之處:可進一步擴大對國內各地現階段利用文史資料實際情況的考察范圍,還可進一步從史料研究的角度對如何利用文史資料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1]卞晉平,方兆麟等.文史資料學概論[M].2013.
[2]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28(03):74.
[3]吳慰慈.公共圖書館的變革與發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03):1-2.
[4]龍渠.生態文明語境下革命老區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研究——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9(03):8-10.
[5]湯偉.圖書館數字資源存儲設備的運用和發展[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9(03):30-32.
[6]王麗婷.公共圖書館政府信息公開服務工作的現狀與思考——以廈門市圖書館政府信息公開服務為例[J].福建圖書館學刊,2019,2(02):29-31.
[7]蔡金燕.大學生社會化閱讀與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以廣東四所高校為例[J].圖書館研究,2019,49(03):50-55.
[8]張政,胡曉輝,林錦瑜.福建省“閩疆書香”文化固邊工程建設現狀與發展方向研究[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02):37-44.
[9]李鑫,郝冬冬.高校圖書館科研支持服務建設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04):118-123.
[10]朱男,劉婷婷.地方文獻數字化的探索與實踐——以山東文史資料專題數據庫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01):48-52.
[11]初景利,段美珍.從智能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28(01):3-9.
[12]劉玉璽,吳鵬,張瑞瓊,武俊英.高校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01):31-35.
[13]李晨昱.融媒體時代如何使政協文史資料“活起來”——以“文史廣東”網站為樣本[J].記者搖籃,2019(01):56-57.
[14]中共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編;劉海藩主編.歷史的豐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一政治卷[M].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5]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1/65717/65718/4456007.html[W].
[16]中國政協文史館.http://www.zgzxwsg.com/[W].
[17]國務院參事室.http://www.counsellor.gov.cn/[W].
[18]內蒙古自治區文史研究館.http://www.nmgwsg.org.cn/[W].
[19]陜西省文史研究館.http://www.shaanxi.gov.cn/[W].
[20]貴州省文史研究館.http://www.gzwsg.cn/[W].
[21]上海市文史研究館.http://www.wsyjg.sh.gov.cn/[W].
[22]云南省文史研究館.http://www.ynwsg.com/[W].
[23]福建省文史研究館.http://www.fjwsg.com/[W].
[24]寧夏文史研究館.http://www.nxwsg.org.cn/[W].
[25]文史廣東.http://www.gdwsw.gov.cn/[W].
[26]濟南文史數據庫.http://192.168.2.40:808/markbook/[W].
[27]中國政協文史館簡介.http://www.cppcc.gov.cn/zxww/2018/01/18/ARTI1516264505353650.shtml[W].
[28]天津政協文史館簡介.http://www.tjszx.gov.cn/zxsh/system/2014/09/24/010000839.shtml[W].
[29]中國國家圖書館.http://www.nlc.cn/[W].
[30]浙江省圖書館.http://www.zjlib.cn/[W].
[31]山東省圖書館.http://www.sdlib.com/[W].
[32]青島市圖書館.http://www.qdlib.net/[W].
作者簡介
馮昊(1992-),女,漢,山東省青島市,碩士研究生,助理館員,文史編輯、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