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
摘 要:本文以筆者所在單位為背景,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對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高校計算機基礎的教育目標從普及計算機基礎知識轉變為增強計算機應用能力。同樣《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大學生基本通識教育的公共課程,其教學指導思想也經歷了從培養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到提升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發展歷程。在這種形勢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如何進行改革,是大學計算機基礎授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1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的問題
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對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采用統一教學大綱,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面向全院各個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不同專業的學生基礎不同,對計算機知識的需求也不一樣,而目前的教學還停留在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任課教師如果在教學上照顧到基礎差的學生就忽略了好的學生,而充分考慮基礎好的學生又影響到了基礎差的學生;另外在統一教學大綱的情況下也很難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1.2 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多,課時少
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而言,其特點就是更新快、內容多、課時少。而且該課程包含了計算機學科的大部分內容,有計算機硬件系統、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和python程序設計等,這些內容基本上是一個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要想理解這些內容需要大量的課時,然而現實是各個學院對于該課程的課時都相對較少,無法深入講解課程內容,任課教師需要在很少課時內,甚至要在2個課時內講完一章的教學內容。那么對于剛從高中畢業的學生而言,肯定不習慣這種快速講解的教學方式,也就導致了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從而使他們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失去興趣。
1.3 上機實踐少,學生動手能力差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不僅要講授計算機基礎知識和一些基本概念,還要講授一些軟件的具體應用和操作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并且理論課的教學方式大多還是沿用傳統的“滿堂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通過調查問卷發現許多學生在教師上課的時候都聽得懂,但是一到上機實踐自己做就都不會了。很明顯,因為實踐太少,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
2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改革探討
2.1 改革教學模式,分專業展開教學
學院應按照學生不同的專業,對其講授不同的內容,即對于不同專業學生,教師應該進行區別對待,進行區別教學,而不是一概而論。比如信息系統工程專業學生在以后的課程中還會進一步學習更加專業的知識,所以教師在給他們講授課程的時候,不應與其他專業一樣,只講授簡單的計算機操作知識,而是應該適當地強化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讓學生大致了解以后的課程,在加深對所學專業了解的同時,還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而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與之有很大區別,計算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工具,教師應加強培養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傳統教學模式中把不同專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同等對待的弊端,使不同專業有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求,較好地實現計算機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2.2 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自學能力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模式,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要以多媒體實驗室為中心,對計算機課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定義,只要講清楚就可以,無需面面俱到,盡量讓學生多思考、多練習、多操作。而且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分析問題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學中要采取分層不分班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使得所有學生在自己原來的基礎和水平上都能有所提高。
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采用課堂授課與上機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原理、網絡知識、程序設計方法和多媒體技術等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并能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簡單應用。而對于計算機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可以直接從應用開始講起,以上機操作為主,給他們布置python程序設計、辦公軟件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應用等有一定難度的作業,并鼓勵他們進行超前學習,鉆研更深層次的知識。
2.3 充分利用教學環境,改革教學方法手段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快速發展,網絡化的信息正逐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及社會的發展,新興的教育模式也不斷涌現。一種新型的網絡課程教學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悄然興起。這一網絡化智能化教育方式給高等教育傳統教學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任課教師可以選取一門高質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MOOC,讓學生先線下學習,而任課教師在課堂中主要講解課程的重難點。并且借助校園網把教師的課件、常用軟件以及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放到網上,讓學生自由使用,使學生可以進行預習和復習。
對于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在計算機硬件組成原理這章節授課中,可以讓學生親自組裝一臺電腦,并在課堂上相互探討某些硬件的性能、優缺點等。
2.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計算機基礎教學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持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亟需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首先,計算機技術發展迅猛,承擔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師一般負擔較重,要有計劃、分批次地為青年教師提供外出學習進修的機會,支持并鼓勵參與學術活動,了解該學科的最新發展。其次,要在學歷上提高教師的層次,比如主講教師具有碩士或更高學歷,且所學專業應限定為計算機專業或相近專業。并且鼓勵青年教師多向有經驗的老教授學習,豐富教學經驗,形成一種“傳幫帶”的良好風氣。最后,鼓勵從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師積極參與科研項目,提高創新能力,進而為教學實踐帶來豐富的教學案例。
3 結束語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但其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要培養出適應新形勢、新時代發展的學生,亟需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進行改革。文中提到的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是作者在進行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的一點思考與總結。
參考文獻
[1]吳運兵,朱丹紅,余小燕.《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8,Jan.2018,(3)129-131.
[2]范通讓.《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理念的變革:思維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5,(4):47-50.
[3]黃百鋼,王忠.MOOC與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4: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