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葉是中國歷史上聘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可以由將聘禮稱為“茶禮”、“下茶”、“行茶禮”窺見一斑。據史料記載可確定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將茶作為陪嫁品雖著文成公主入藏,這是目前記錄的較早的以茶入聘禮的記載。而茶被民眾廣泛的采納入聘禮是從宋代起,由于皇帝對于茶的偏好,在社會上帶起了一股飲茶的熱潮。隨著茶葉的廣泛種植,茶葉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所以從這個時期開始,茶就與聘禮產生了無法割舍的聯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茶在聘禮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幾乎成為不可或缺之物。但茶葉不只參與進了聘禮,由于茶葉自身的特點,被人賦予的美好寓意,使它貫穿于整個婚嫁過程。 本文將簡要分析茶在婚俗嫁娶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的原因。
關鍵詞:茶;茶禮;婚俗
1 社會風尚
相傳茶在神農之時就已被發現和利用,但是直到漢代才出現較為明確的對于茶飲的確切的文字記載。從唐中后期開始,茶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陸羽《茶經》是唐代飲茶風俗的真實反映和寫照,同時在社會上產生了一些影響,又推動了飲茶風氣的盛行。對于茶的風行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茶為食物,于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舍斯須,田閭之間,嗜好尤切。
也是在此時期,茶葉出現在了嫁妝之中。據《藏史》記載,公元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之時,帶去了陶器、紙、酒還有茶等物品作嫁妝,這大概是最早茶入的嫁妝的記載。
茶葉在唐代十分興盛,而宋代也繼承了這一風尚,且被皇帝所重視,上行下效,從而掀起了全民飲茶的風俗。太宗在太平興國二年,詔令福建建州北苑特造貢茶,而后漸漸在全國各地都興造起來貢茶基地,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貢茶制度。由于皇帝對茶的喜歡和茶葉種植的擴大,很快地,宋代社會各階層都掀起了一股飲茶的熱潮。王安石在《議茶法》一文提出:“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正是在這樣一個“以飲茶為潮流”的社會背景下,茶憑借著備受追捧的社會地位,而成為不可忽視的物品,從而被吸收進入婚俗中來。
2 茶作為生活必需品不可缺少
首先茶作為一種飲料,它有著清香的滋味,微苦后卻有回甘,在飲食遠沒有如今豐富的古代,茶本身就作為一種物質產品豐富了人民的飲食文化。古代少糖,且酒的制造與銷售都被官府嚴格把控,價格昂貴,普通百姓難以承擔,而茶葉則相對物美價廉,成為飲品中占據上風的種類。
其次,茶葉中含有茶堿,具有提神的作用,而人民在勞作一天后,喝茶可起到振奮精神的作用,因此是家中必備的日常生活用品。
最后,當今的科學已經證明了茶中富含多種營養,可以起到許多保健作用,如利尿、助消化、抗衰老、明目等。古人縱然沒有如今的高科技手段幫助他們分析,茶是為何為他們的身體產生了好的影響,但是他們可以切身的感受到,茶所帶來的好處。自漢代起,樹木繁多的古代醫術與歷史古籍都記載了許多關于茶葉的藥用價值和飲茶能強身健體的論述。《神農本草》中稱:“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廣雅》稱:“荊巴間采茶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復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葉的飲用及其功效也進行了深入的描述,他認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茶對身體的益處,讓其包含了祝福他人身體健康的寓意,成為饋贈他人的禮物的上上選擇。因此茶葉被包含進入聘禮的范圍無可厚非。
3 茶的寓意
中華民族極重禮儀,并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禮儀制度,而嫁娶禮儀,在全部禮儀中占據了最為根本的地位。所謂“昏禮者,禮之本也。”茶禮是對聘禮傳統的一種繼承,寄予并表達了人們對婚姻的美好祝福,這是茶禮存在的第一要義,也促使了茶禮的最終形成。
而茶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茶在婚俗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古代聘禮,講究聘禮物品所蘊含的特別得象征意義,甚至每種聘禮物品都存在著特殊的寓意。周代納徵禮物有三:玄、束帛、儷皮。根據班固、杜佑、鄭樵等人考據解釋為“一套皮衣,一束布帛一束,兩張鹿皮”。這些禮物暗含陰陽之道,象征男女結合順應天命。周代無通行金屬貨幣,這三種聘禮是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杜佑《通典》記載東漢聘禮達三十種之多,且物物寓有吉祥之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寓意深刻的聘物越來越少,成書于公元九世紀中期的《酉陽雜俎》前集卷之一《禮異》記載,唐代的聘禮只有九種,東漢之時“皆有俗義”的聘禮物品在此時已所剩無幾。而到了宋代,唐代本來就所剩不多了的寓意深刻的聘禮物品已經幾乎被淘汰殆盡。面對此種情況,社會需要尋找便于獲取的、兼具深刻寓意和適當經濟價值的物品作為聘禮,而茶正好符合了這種社會需求,于是成為新的婚俗必需品。
茶的第一個寓意為美妙少女。采茶,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手藝的事,大部分采茶的工作都由少女來完成,同時由于茶味清新符合少女的特點,所以茶被隱喻為少女,成為人們對女子的稱呼和美好純潔愛情的象征。
茶蘊含的第二個寓意為堅定不移。古代奉行三綱五常、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觀念對女子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從一而終。而古人們所認為的茶樹的特性恰好滿足這一要求,由于古代的科技水平落后,人們的想法受到認識的局限,在那個時候,茶被認為是不適合移植的植物。陸羽《茶經》云:“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1]茶的這一特性就被抽象看為忠貞不移的象征。宋代普遍將茶納入聘禮,繼承了宋之前聘禮取義吉祥、夫婦和諧、感情堅定、多子多福的傳統,宋以后這一象征意義一直被沿用。
茶蘊含的第三個寓意是講禮。中國古代婚姻,乃是“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子孫”[2],婚姻不能被視作是個人的行為,更是家庭甚至家族之間的產生微妙聯系的重大活動。中國乃禮儀之邦,社會生活中處處講究禮節,在形成婚姻關系的過程中以茶示禮,禮中用茶,正是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而產生的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
茶蘊含的第四個含義為以儉為德。在“精行儉德”的茶文化環境中,茶禮傳達了人們崇尚儉樸的婚姻理念。宋以后婚姻論財之風盛行,但是在無處不在的茶文化氛圍中,一方面,茶禮有助于人們掩蓋以財產多少來選擇婚姻的鄙陋心理,用溫情的面紗掩蓋那些嫁娶過程中的金錢關系。阮葵生“珍幣之下,必襯以茶”,正是茶禮這一特性的寫照,這也是茶禮形成的深厚社會心理土壤之一。但從另一方面著眼,茶禮雖然不能扭轉婚姻論財的風氣和將茶禮作為財禮的一部分的本質,但是通過茶文化對人們的熏陶,茶禮對于抑制奢侈論財的不良婚俗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3]。茶禮用它清新的親和力,增進了嫁娶過程中人和人互相之間的溝通,幫助營造更為平等和諧的氛圍,《夢梁錄》卷二十《嫁娶》所云貧寒人家“所送一二匹,官會一二封,加以鵝酒茶餅而已”,甚至于有的人家僅有鵝酒茶餅,僅取茶禮之寓意,又如黃佐《泰泉鄉禮》記載:“近日納采、納征者,止用細茶一盒、納釵物其中,尤為簡便,可以通行。”這就是民間按實際生活所行的清新儉樸的茶禮,有效的抵制了奢侈論財的婚聘之風,表明了人們對精行儉德之婚姻的向往和精行儉德之人生的追求。
參考文獻
[1]陸羽.茶經[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四四冊[Z].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2]禮記·婚義[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阮葵生.茶余客話.卷二十二[M],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三八冊[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張彤欣(1995-),女,漢族,黑龍江省木蘭縣人,研究生,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