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滿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空前加大,加之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需求大,致使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等資源緊張問題日益凸顯。新時代,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主題鮮明、內涵豐富、邏輯嚴謹、意蘊深邃的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系統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為破解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為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提供了中國方案。
1 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從廣義上來說,人類文明發展可以分為: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一種新類型、一種新形態 。在原始文明時期,神話自然觀占據支配地位,人對自然的態度是恐懼、敬畏,崇尚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自然文化。在農業文明時期,有機論自然觀占據支配地位,人對自然的態度是依附、順從,崇尚人與自然自覺親和的人文文化。在工業文明時期,征服論自然觀占據支配地位,人對自然的態度是征服、利用,崇尚人與自然分裂對立的科技文化。由于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和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種種弊端,人們要求改變工業文明模式,實現向新文明轉型。這種新文明形態就是和諧性的生態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等理念。“生態興則文明興”揭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揭示了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民生福祉的應有之義。面對人與自然關系沖突、生態系統被人為割裂的現狀,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這就統籌考慮了自然生態各要素之間、各生態系統之間、自然生態系統內在的演化規律,既是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又是生態文明建設追求的效果。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并強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具體標準,這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所在。
2 生態與發展的統一性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本身具有生產力的屬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為,生產力不僅包含著社會經濟生產力,也包含著自然生態生產力,是兩者的有機統一。把生態環境內化為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具有開創意義。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直接提供生態產品,而且影響和決定著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在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過程中,自然環境優越,自然生產率就相對較高,自然生產力就更發達,就更有利于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眾對農產品、工業品等物質產品雖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強度相對減弱;而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我國物質產品生產能力強大,生態產品卻出現短缺。為了順應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作為民生優先領域。為此,要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關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這既從歷史觀的維度把握了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又立足于當代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提現了強烈的宗旨意識,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期待。
3 更新觀念,增強責任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
要從觀念上培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要從制度上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通過制定涵蓋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執法情況、年度工作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資金投入使用情況、公眾滿意程度等內容的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考核問責。要從措施上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參考資料《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2]參考資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3]參考資料《十九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