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小學教育普遍受到大家的重視,小學教師的壓力逐漸增大,當小學教師體驗負性情緒時,在心理彈性的作用下,開始拓展自己的內部資源達到良好適應,提升職業滿意度水平。本研究對某小學100位小學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小學教師心理彈性的現狀,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小學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較好。
關鍵詞:小學教師;心理彈性;心理健康
1 前言
隨著教育行業的改革,許多教師都面臨著很大的教學壓力,越來越多教學規劃讓教師對其滿意度也逐漸降低。近幾年關于教師心理狀態及心理彈性的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大量地應景涌現,推動了該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發展。但是,國內對于心理彈性的研究非常少,可以說正處于極淺的起步階段,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都是相當欠缺。因此,本文在了解、分析相關文獻后,對我國小學教師心理彈性進行了相關研究。
在與有關心理彈性的研究中,關于心理彈性的概念大致可以歸為三類:能力性定義、過程性定義與結果定義。能力性定義,是把心理彈性看作為一個的人格特質,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能力,能使個體在壓力和壓力環境下,發展,激發出相應的策略。過程性定義,是把心理彈性看做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趨于穩定平穩的狀體。結果性定義,是從發展的最終結果上定義心理彈性。心理彈性無疑也是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本研究借用這個概念對心理彈性進行分析,即:“個體在內外壓力困境下,激發內在的潛在認知、能力或心理特質,運用內外資源進行積極修補、調適機制的過程,以獲取朝向正目標的能力、歷程或結果。”
心理彈性屬于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但是關于心理彈性的研究對象大多都是老年人等特殊群體,而對于正常普通的人群的相關研究非常少,對于某些特定職業相關人群的研究更加的少,而對于教師心理彈性的定量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為了解目前教師的心理彈性情況,本研究選取了小學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研究。
2 研究過程及結果
本研究的取樣來自某小學的教師,發放問卷100份,并且采用了成人心理彈性量表對其進行了測量。研究結果如下:
通過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在本研究中,小學教師的自我組織效能的平均數最低,為25.157。說明教師們對自我的感知和對未來的感知都較低,但是這也說明,如果僅從自我效能這一維度來判斷的話,心理彈性水平較好;其次,從表格上來看,社交能力這一維度的平均值為26.8714,僅高于自我效能;組織能力為27.757,較自我效能和社交能力高,而家庭凝聚力和社會資源的分數尤其高,分別為36.986和46.886,但如果僅從這兩個維度來看,心理彈性水平在這兩維度上較其他維度弱勢一點。雖然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每一個維度分數都是參差不齊,但是各個維度之間相差不大,且從分析的結果來看,小學教師的心理彈性的總均分為32.7。所以,從總體上來說,本研究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較好。為了解小學教師的性別是否會影響教師的心理彈性水平?本研究對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如表2所示。
小學教師心理彈性在性別上的差異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自我效能”、“家庭凝聚力”、“社會資源”三個維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社交能力、組織能力差異顯著(p<0.05),女性在社交能力上普遍高于男性。
小學教師心理彈性在性別上差異顯著,而且女性心理彈性普遍高于男性。與之前的研究者的研究有些不同,分析可能原因在于本研究選取的樣本代表性較低,選取的小學學校教師人數較少,樣本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小學女性教師較多,而男性教師較少。并且組織能力和社交能力差異顯著。存在原因可能在于女性比較善于表達內心,善于與他人溝通,所以社交能力可能存在差異。女性可能更喜歡組織和集合在一起,所以可能組織能力更強于男性。
雖然研究結論已經得出,但是研究依然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如被試人數較少,研究過程不太謹慎等。由于本研究的研究被試較少,僅有100人,所以研究結果可能有誤差,不足以代表大部分情況。其次,在研究的過程中,可能受環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會導致研究結果存在誤差。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應注意環境等因素對研究的影響,控制額外變量的影響,使研究結果更加的準確,更好的反映出小學教師的心理彈性情況,增強教師應對重大事件的能力,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夠更好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維護教學秩序,使得小學教師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偉娜.大學生負性情緒、心理彈性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8.
[2]朱森楠.一位國中中輟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J].新竹教刊創,2001,171-202.
[3]陽毅,歐陽娜.國外關于復原力的研究綜述[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6,14(5).
[4]許渭生.心理彈性結構及其要素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29(4).
[5]曾守錘,李其維.兒童心理彈性發展綜述[J].心理科學,2003,26(6):1091-1094.
[6]郭楠,陳建文.心理彈性:從積極角度看人的發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1:23-29.
[7]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作者簡介
何圻(1992-),女,漢族,四川綿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