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張敏
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圖書館為適應社會的需求尋求服務升級的途徑,并開始積極打造智慧服務,通過區域協調的方式將傳統的圖書借閱服務拓展到知識交流、學習分享、文化傳承等更多的人文項目中,通過智慧圖書館的建設來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公眾人文素養,服務廣大市民,現代化圖書館的發展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了力量。
關鍵詞:區域協作;智慧服務;圖書館
多區域內圖書館之間可以通過彼此相互協作的方式而實現共通的服務功能,一方面節約成本,提高數字資源與文獻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能夠加強溝通協作,互相學習交流經驗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具體方法包括文獻資源聯合采購聯合編目、數字資源統籌、展覽講座協調、讀者證相互認證、文獻傳遞服務、人員交流培訓等,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文獻資源的共享和人員的交流。
1 圖書館的區域協作的必要性
傳統的圖書館體制存在著靈活性不夠、不能及時調整合作內容的局限,同時由于各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對于貧困地區來說,圖書館在資金、人員儲備都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無法形成完善的圖書館分級體系,圖書借閱、人文交流等一些服務無法覆蓋到基層。
為了彌補傳統圖書館的不足,有必要組織一定的區域協作,形成圖書館聯盟,通過加強各地區圖書館之間資源共享、人才交流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首先區域內圖書館以各方自愿合作為前提,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參與資源共建共享的活動,既可以與其它各類圖書館合作,也可以與文獻供應商、各企事業單位等合作,靈活方便地聯合各界力量,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其次各圖書館實現文獻聯合采購與編目,能夠提高圖書館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降低圖書采購成本節省經費,在資源共享方面,能夠實現跨庫檢索,融合各圖書館業務系統與服務平臺,促進整體區域圖書館業務能力的提升;最后,在溝通交流方面,通過人員交流培訓,能夠實現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以點帶面的方式實現共同進步,共同成長[1]。
2 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時代背景
原則上來說,圖書館的建設與投入與本區域的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養有關,根據國家對圖書館發展的規劃,在重點地區和重點科研領域,文獻資源的投入較多,省級圖書館服務人群廣泛,在需要充分考量文獻的涵蓋面和專深度的基礎上,對于涉及本省的文獻或反映本省地方特色的著作進行充分收集,力求形成涵蓋面廣、具備本省文化特色的文獻庫體系;市縣級圖書館需要對當地群眾所需要的出版物應加大采集,在體現本地區鄉土特色的基礎上滿足市縣群眾工作、學習的需求,適應當地發展的需要[2]。
在“兩微一端”逐步全民覆蓋、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各級圖書館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洪流和文獻載體發展的規律,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的便捷性,逐步加大對數字資源的采集力度,推進新媒體終端的文獻資源采集,建設新時代背景下的智慧圖書館,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形勢,滿足不同文化素養、不同社會背景的群眾的需求。
未來,圖書館的智慧服務是發展的趨勢,作為集合智慧倉儲、智慧管理、智慧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智慧圖書館不僅僅是群眾借閱圖書的平臺,更是知識交流分享、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以人為本的服務方式,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支持下,更好地學習實踐,培養市民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感受國內外優秀文化的魅力。
3 圖書館智慧服務的內涵
3.1 資源的優化
開展各圖書館的溝通合作,推動全民閱讀的服務體系的建立,形成涵蓋面廣、極具特色的圖書館分級體系。根據各館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尋求各單位的資源整合,凝聚不同需求人群,例如高校圖書館文獻大多為專業性書籍,可以重點服務專業技術人員、知識分子與學生,社會館主要覆蓋文學類與生活類書籍,可以幫助市民陶冶情操,為市民提供休閑服務等,基層閱讀室主要提供生產技術類與服務類書籍,為基層群眾提供農業生產技能培養,并為群眾提供一個學習氛圍濃郁的閱讀場所,通過館內資源的整合,服務人群可以涵蓋社會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市民;此外,通過區域協作,各圖書館可加強與民間機構與高校的合作,舉辦各類展覽與講座,開展各類圖書活動,包括有獎征文、讀者沙龍、名家講壇、免費閱讀、知識科普等活動,豐富館內閱讀形態,吸引更多的人來體驗特色學習方式[3]。
3.2 新技術的融合
通過區域協調,借助新技術的發展實現數字資源的分享與傳輸。智慧圖書館可以融合物聯網、大數據、AR等技術手段,突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實現數字資源的二十四小時閱覽、傳輸、分享,智能推薦、智能閱讀,讓不同地區的群眾享受到先進、快速的服務。
首先AR技術與即時通信技術可以實現講座展覽的電子化數字化,同一場展覽或通過網絡可以實現多區域人員共同觀看,有利于文化資源向農村與偏遠地區的傳播與流動,紙質文獻可以通過掃描形成電子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實現圖書的全民共享,隨時隨地的閱讀;其次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讀者的閱讀習慣,向讀者推薦一些借閱量高的熱門書籍,使讀者閱讀體驗更好,提高閱讀效率;最后通過技術提升館內的自助服務,實現借閱的自動化,延長館內閱讀時間的同時容納更多的讀者進館閱讀,節約館內的人力資源,提高圖書整理的效率,加快圖書的流轉,提升用戶體驗;搭建的智慧服務平臺,能夠實現智能應答,二十四小時為讀者答疑解惑,提供開館時間、圖書預約、講座活動等館內業務的相關信息,提高咨詢服務的時效性和靈活性[4]。
3.3 人性化服務的增強
人性化服務一方面是合理規劃館內空間環境,通過綠色、智能的裝修設計,設置一定的視障閱讀區、少兒閱讀區、讀者休閑區等特殊區域來滿足不同群體的需要,為弱勢人群的閱讀提供方便;提供線上續借服務,寄送書籍,為殘障人士、孤寡老人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加強與讀者的溝通,增強與讀者的互動,比如構建個性化與定制化服務體系,增加一定的興趣班、專題活動的方式,為讀者排憂解難,提供工作生活中所遇問題的解決與處理方法,為讀者制定閱讀計劃與學習檔案,協助管理讀者的閱讀效果,在做到熱情、主動的前提下,使讀者享受到優質的服務;在農村基層機構圖書資源缺乏的情況下,通過區域協調的方式,可以在臨近的縣級圖書館調配一定的圖書資源與人力投入,實現圖書下鄉,滿足農村人口與留守兒童閱讀與學習的需求,深入基層與社區,實現城鄉的共同發展。
4 結束語
區域協調的方式有助于加強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借助新媒體與新興技術,實現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與便捷化,進一步整合優化資源,不僅僅為廣大市民提供便利,提供更方便的閱讀方式,而且降低了圖書館的采購與運行成本,為全民讀書打下了基礎,助力和諧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孟芳芳.物聯網環境下智慧圖書館與智慧服務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136-137.
[2]解宇.新服務——智慧圖書館對讀者服務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圖書館界,2015(3):10-12.
[3]王保成,孫九勝,莫曉霞,等.支持開放、合作和交互的國家科學圖書館智慧中心服務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8):11-15.
[4]楊前進.“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智慧服務探析——基于重慶圖書館智慧服務的實踐與思考[J].公共圖書館,2018,No.59(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