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影怡
摘 要:基層文物保護一直以來都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隨著文物破壞、遺址占用以及古陵墓被盜等問題的不斷凸顯,國家對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也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是落實到實際的基層工作中,文物保護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本文針對目前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境,提出一些建議和措施,希望為基層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一點幫助。
關鍵詞:文物保護;基層工作;困境;對策
文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繁榮昌盛的象征,也是中國多民族和諧共處的象征。對文物的保護,是對古人寶貴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傳承,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發揚。在我國,對文物保護工作一直都比較支持和重視。對基層文物進行保護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的有效途徑。對目前基層文物保護進行調查發現,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各種難題,文物保護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以下對基層文物保護工作遇到的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
1 基層文物保護面臨的困境
1.1 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
在法治社會,人們受到各種法律、法規的約束,使他們能夠遵守社會規則,人與人之間和平共處。目前,我國在文物保護上的法律法規,包括1982年首次制定,并于1991年補充、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2002年頒布的新《文物保護法》。從這兩項法規的頒布,能夠看到國家對于文物保護的決心。但是對其中的各項條款進行詳細解讀后發現,其中對文物保護的內容比較宏觀,并且只有一些原則性規定。對于文物保護部門來說,沒有行政強制執行的依據。對于文物破壞或者犯罪行為沒有硬性的規定。為此,基層文物執法部門在進行執法時,缺乏管理依據,導致許多地方文物遭到破壞或者流失[1]。尤其是目前市場上大大小小的文物商販,對文物的走私和倒賣,給文物管理工作造成了執法困難。
1.2 基層文物保護機構、人員和經費不足
在縣市級別的文物保護管理中,文物保護部門不是一個獨立的部門,而是下屬于文化部門的二級單位。因此,文物保護部門沒有獨立的管理權和決定權。在實施文物保護時,需要報經文化部門批準,并等待批復。由此造成的時間拖延,會造成文物保護工作延后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另外,在人員配置上,由于是二級單位,其人員明顯不足。加上屬于事業單位,人員文化程度不齊,專業素質不強,還有一些屬于專業不對口人員。這些人員缺乏對文物保護的了解,導致文物保護工作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基層文物保護經費都由當地政府撥付,政府經費有限,對文物保護工作不重視,因此經費投入不多。經費短缺也是導致文物保護部門沒有能力進行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只能聽之任之。
1.3 公眾缺乏文物保護意識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在文物上淋漓盡致的體現[2]。對文物進行保護,就是對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文明進行傳承。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但是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他們對文物的認識不夠,導致他們沒有進行文物保護的概念,甚至會出現損毀、倒賣文物的行為。這也與文物保護部門宣傳不到位有關。例如,著名的臨清舍利寶塔自向游客開放以來,在四周墻壁上經常會留下游客的隨意刻畫。一些古墓群如張天瑞墓、董氏墓群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盜墓。還有一些村民在進行房屋修建、翻蓋時,隨意打破發現的陶罐,給文物保護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1.4 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大面積的住房建設以及廠房擴建等,將土地資源進行大規模的占用。土地和人口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為此,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大量的損毀文物古跡和建筑來進行經濟開發的行為。并且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保護,美其名曰“文物保護為經濟發展讓路”。這種行為,將文物古跡破壞合法化,使文物保護法規形同虛設。還有一些地區,為了招商引資,將文物古跡進行隨意的占用和擴建。經濟發展是帶動起來了,文物古跡失去了原有的風格,成了不倫不類的“度假村”。
2 進行基層文物保護的對策
根據基層文物保護中遇到的諸多問題,筆者從以下幾點對策進行分析,以提高基層文物保護的作用。
2.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是基層文物保護的重要依據。因此,只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基層文物保護工作才能夠有法可依,有證可循。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涉及范圍比較大,需要國家立法部門聯合文物管理部門進行有效的協商,并制定出與文物保護法相匹配的相關詳細法律法規,將文物保護進行細化[3]。通過不斷的修訂和完善,為文物部門進行文物保護執法提供依據。同時,要將文物保護工作與當地經濟發展規劃進行聯系。當地政府編制短期規劃和長期規劃時,要對文化修復、保護和利用進行公示。
2.2 進行機構改革,加大人員和經費投入
將基層文物保護納入到體制改革當中,擴大人員并進行編制管理,把文物保護部門從文化部門中脫離出來,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管理部門,行使獨立的管理權和決定權。防止有些地方的文化部門將人員安排到文物編制內,卻是占著文物編制的名額不干文物編制的活。對進入文物編制的人員要提高其業務水平,嚴格把關提高準入標準;對具有文物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特長的人員優先準入;要進行定期的專業知識培訓,打造一支有專業水平的基層文物保護隊伍。同時,還要從財政支出上進行經費的支持,投入一定量的資金進行文物管理、保護和修復。
2.3 提高公眾保護文物意識
文物是全社會共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每個公民都有保護文物的義務。為此,政府聯合文物保護部門要進行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公眾文物保護的意識,提高其破壞文物要接受法律制裁的意識。同時,提高各級各部門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取得其協助。充分利用文化遺產日、新聞媒體、網絡等宣傳手段,對文物保護進行展示和宣傳。從社會輿論上進行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
2.4 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發展
針對目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以及社會資源不斷緊缺的矛盾。基層文物保護工作需要堅持“有效保護、合理開發,保護和開發協調發展”的文物保護目標。文物保護在不阻礙經濟發展前提下展開,經濟開發不已損壞和掠奪物質和精神文明為前提。尤其是對于一些大型墓葬或者老宅、遺址等進行保護時,要本著“重點開發、全面保護”的原則,盡量在避開大肆破壞文物的情況下,進行經濟區的開發。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物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財富。因此,國家應提高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合理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嚴厲打擊破壞文物行為,將中華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王昌榮.淺議基層文物保護工作困境及對策[J].中國民族博覽,2017(1):223-224.
[2]常平.試談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困境及對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3):156-157.
[3]張煥玲.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8(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