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盧嘉欣
摘 要:當前高校學術環境日益紛繁復雜,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不高,創新性學術成果較少,學術風氣日漸浮躁,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顯現,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已成為各大高校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本文客觀分析了影響學術氛圍的因素,并結合客觀條件提出建議,以期為高校學風建設提供基礎性參考。
關鍵詞:高等院校;學術氛圍;影響因素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風建設專項調研項目“高等院校學術氛圍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成果。
1 高等院校學術氛圍現狀及內涵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成人高等學校268所。全國在學研究生273.1257萬人,普通本專科生2831.0348人,高等教育迅速發展成為不可爭議的事實。但隨著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產生了如部分學士學位授權審核不規范、制度設計對復合型人才培養支持不足等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學風建設有待加強。
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依托良好的內外環境。崔玉明在《大學軟環境因素分析》中認為加強大學軟環境的分析和建設非常必要。大學軟環境主要由治校理念、學術氛圍、學術作風、合作精神、國際化視野、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科學決策等因素構成,軟環境對大學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形象的樹立、名譽的提升、功能的發揮等,無不與之密切相關。學術氛圍作為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術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長期的、內在的影響性,是高等院校努力建設的重要方面。
所謂學術氛圍,其一是制度氛圍,是設施文化、組織文化等物質文化的延伸,主要包括學校的各種學術規章制度、社團活動組織章程以及校園里師生約定俗成的學術行為規范等。其二是觀念氛圍,是精神文化的深層和內核內容,主要包括學術思想、創新文化、科學精神和價值取向等。學術氛圍的作用是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科學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自由風氣,改善人際關系。但是,由于歷史和其它因素的影響,我國高校學術氛圍的營建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其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大學生科學素養提高的不容忽視的因素,主要表現在高等教育體制不足、科技素質教育課程設置不足,科學研究創新性不足、科學研究條件不足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學術視野、實踐應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校不僅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科學素養培養,而且要營建良好的校園學術氛圍。
2 高等院校學術氛圍影響因素
劉慶生,肖莉鳳在《高校要創建自由、公正與公平競爭的學術氛圍》中認為科學研究中,自由的學術氛圍是孕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創新思維的土壤。學術氛圍的營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影響高校學術氛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學生的學術熱情。有研究指出,學術熱情是學者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推動力,學術熱情具有外生性、波動性的特征。學術環境等外部動力與學術認同、自我認同等內部動力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這兩種性質的力量表現為不同的方向:“推力”和“拉力”,推力對學術熱情產生負功能,拉力則具有正功能。實用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社會錯誤思潮,不完善的教育體制,以及不健全的就業機制,日益動搖著大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學術熱情的衰減正是上述外部推力大于拉力的結果。
學生學術研究的出發點。張傳燧、石雷在《大學自主與大學分治》中認為政府越高度重視大學,就有可能使大學越來越行政化;市場(企業)越高度重視大學,就有可能使大學越來越功利化;社會(人民)越高度重視大學,就有可能使大學越來越世俗化。浮躁、功利、淺薄等氣息逐漸污染著當今中國的大學校園,大學理想價值觀念隨之發生著改變。
學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目前,各高校為活躍學術氛圍,每學年都會邀請前沿專家學者做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會議、講座和專題報告,一般都是由學科帶頭人或者知名學者主講,某些學術內容專業性較強,但學生水平有限,有時無法完全理解主講人的觀點,一些不同想法和問題得不到及時討論,交流不能深入,效果也沒有那么直接。
高校的學術體制。劉文博在《研究生濃郁學術氛圍的形成機制及對策研究》中提出學術制度是大學學術研究工作的靈魂,它是學術主體開展學術研究必須遵循的學術規范和準則,具有強制性、導向性和激勵作用??茖W合理的學術評價制度能夠激發學生開展學術創新研究的積極性,推動原創性研究的發展。反之,則容易引發學術不端行為。
3 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的對策
當下是一個巨變的時代,現實背景及社會環境的變化為學術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荊德剛在《201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特點與新機遇》中指出,高校畢業生就業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門話題,規模較大、結構復雜、供需失衡等就業老問題依然存在,并出現了供給“一增一減”、需求“一升一降”、矛盾“一老一新”等新特點。面對巨大的學習任務和就業壓力,高校學生學術熱情日益衰減,學習目的功利性日益增強,學術氛圍不濃厚。各大高校目前亟需通過相關舉措營建健康良好的學術氛圍,具體建議如下:
從精神層面進行革新。大學精神是大學的基本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對于大學人的心理、觀念、行為有著無形的影響,對于大學人具有規范和引導作用。一方面,社會、學校等外部環境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做到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構建良好的人文精神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學生自身要凈化精神狀態,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市場經濟體制的迅猛發展使得功利主義思潮不可避免,但當面對功利主義的誘惑時,高校學生應具有批判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功利與學術、教學與科研之間找到平衡之道。
從實踐層面進行改革。中國高校教育專業設置和市場均衡需求矛盾不斷擴大,國家相關部門要對現行教育體制進行必要的改革,圍繞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與課程安排。以行政管理為先導,強化并凈化學術研究氛圍,建立相應的高校學術道德的自律和管理機制,杜絕學術界的弄虛作假、貪污腐敗、拉關系等不良現象。
創新學術活動內容和形式。學術活動不應僅局限于學術報告、專題講座和學術研討會等傳統形式,多樣化形式更能激發學生投身學術活動的熱情,拓寬學術視野。高校可以通過學術沙龍、科研社團、成果展示交流會等靈活形式,將學術活動與日常專業學習和科研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逐漸制度化。
第四,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和評價機制。首先,教育部應進一步完善高校學生學術研究資助與獎勵體系,根據學術研究成果的形式與價值制定不同層級的獎勵制度,以此激發高校學生研究學術的熱情。其次,高校應提供學生開展各種學術活動的支撐條件。設立學術活動項目資助基金,大力支持各類學術活動和學術社團的發展,提供相關的場所、資源與設備等必要的物質保障,廣泛動員學生開展學術科研活動。
4 結語
學術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廣泛深遠的,對于人才培養有重要影響。良好的學術氛圍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獨立性、創造性和開拓性,促進其科研能力和學術能力的成長與發展。各大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學校學風建設,積極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學風建設工作體系,切實提升學風建設制度化、科學化水平,為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朱志勇,劉婷.“掙扎的塵?!保貉芯可鷮W術熱情變化的個案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9(02):68-76+111.
[2]荊德剛.2017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特點與新機遇[J].中國高教研究,2017(07):27-30.
[3]趙菊揚.營建良好學術氛圍全面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