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摘 要:在我們國家,事業單位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組織形式,它的主要任務是履行國家政府以及相關事業單位的各項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當前,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不斷上升,文化建設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為了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事業單位也面臨著管理改革與職能升級的問題。實行新政府會計準則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但是在新舊制度交替的節點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诖?,本篇文章對新政府會計準則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固定資產折舊財務處理方法進行了研究,希望可以給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政府會計準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生產建設正朝向穩定和諧的方向發展,我國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轉型升級。事業單位作為我國的一種特殊機構,需要承擔起社會公共職能的重任。當前,政府職能亟待轉型,并且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開展新的業務,在這個過程當中,事業單位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財務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做好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工作對于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強對新制度的學習,對比與舊制度的區別,為資產管理提供保障。
1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財務處理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1.1 注意固定資產折舊計提時點
固定資產應當以月為單位進行計提折舊,在同一個月當中添加的固定資產,需要在當月開始計提折舊。如果固定資產在當月減少,那么就不需要在當月進行計提折舊。這一點在新政府會計準則當中有具體的說明,它與企業會計恰恰相反,所以會有一部分人產生誤解。對于規定在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在當月開始計提折舊是和權責發生制以及收付實現制存在一定的關系。在企業當中,權責發生制被設置為會計準則的基礎,但是在政府事業單位當中,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分別實行的是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在當月如果單位內增加了固定資產,現金流因此會產生一些變動,所以計提折舊就要在當月進行。
1.2 不扣除固定資產凈殘值
固定資產在使用已經到期之后,會產生固定資產凈殘值,該凈殘值是由固定資產的殘余價值和需要支付的資產清理費用之間的差而產生的,屬于不轉移價值,在成本和費用當中不用再計入。[1]進行折舊的時候,要先進行預估,然后在固定資產原值中扣除掉。因此,報廢固定資產的時候能夠直接回收,無需再次計算凈殘值。一般情況下,固定資產凈殘值占固定資產原值的比例在4%左右。對于政府事業單位報廢的固定資產,有專門回收的部門,因此就可以不用考慮在處理時候可能會產生的費用,從而不需要對凈殘值進行計算。
1.3 注意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問題
在政府會計準則當中規定了固定資產在已經確定好各類應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后,一旦確定好之后是不能隨便進行變更的。這一點與企業會計準則當中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年限完全不同。
1.4 注意計提折舊方法
在政府事業單位當中,通常使用的是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計提折舊,在企業會計和稅法當中,是可以對固定資產進行加速折舊的。
2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折舊財務處理方法研究
2.1 積極確認固定資產管理范圍
固定資產管理和普通資產管理之間剛開始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這就需要對固定資產管理范圍進行明確的劃分,并且確認固定資產的范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強化管理,還能夠將折舊財務處理的思路理的更加清晰。因此,事業單位應當將國家出臺的有關規定進行嚴格落實,根據當前最新的固定資產價值標準對現有的固定資產進行范圍的劃分,避免發生固定資產管理范圍不明確的情況。[2]有一些單位規模比較大而且能夠滿足自收自支,這就可以適當的提高固定資產單位價值標準,從而對固定資產進行更有效的管理。但是對于規模比較小的事業單位,可以按照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進行處理。對固定資產的范圍進行有層次的確認,從而確保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能夠進行科學的管理。
2.2 多維度有效確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
多維度有效確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是要根據國家規定的有關標準,分別對預算會計和核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夯實固定資產確認基礎。有一些事業單位采用核算會計,即以權責發生制為主,這就要求這一部分的事業單位應當加強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財務處理,這也是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整體質量以及提升財會信息真實性的重要環節。
對于是否采取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財務處理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再做出科學的判斷,防止消極應對。對于不同的事業單位應當進行不同的分析,其中包括對經費來源、經費自主性以及固定資產管理需求等多個角度。在判斷是否進行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財務處理和應當怎樣對范圍進行劃分的時候,需要做好系統性的評估,可以以此為考核績效的標準,這樣就可以讓管理人員在工作的時候更加主動,并且能夠更加積極的面對工作,能夠有效避免工作人員工作時候的消極意識。
2.3 選擇具有實效性的財務處理辦法
事業單位管理的固定資產應當明確資產的歸屬問題,明確自身的權利和責任,確保資產流轉順暢,以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資產進行合理的調整和篩選。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方式主要包括四種,以下進行具體闡述:
一是平均年限法,通過使用年限進行平均計算折舊。在所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當中,平均年限法是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一種。新政府會計準則當中對平均年限法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該資產的成本是固定資產應計的折舊額,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不需要對預計凈殘值進行考慮的。在計算固定資產月累計折舊金額的時候使用的公式為:固定資產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 預計使用年限÷12。計算出固定資產月折舊額后,根據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提的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
二是工作量法,事業單位當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資產價值的損耗和使用年限之間不存在十分顯著的正比關系,但是和交通工具使用的次數以及行駛的里程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選擇使用工作量法。在實際工作的時候,存在有些單位為了方便自己,選擇使用直線法進行這方面資產的計量,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記錄的準確性,并且不利于保持計量工作的整體質量。該方法的計算公式為:單位工作量折舊金額=固定資產原始價值÷預計總工作量;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三是雙倍余額遞減法,該方法主要用于對科技含量較高,并且產品更新換代很快的專用設備,比如工作當中使用十分普遍的電腦。電腦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會產生無形的耗損,并且耗損會隨著時間的增長不斷提高,要是不及時更新就會影響正常使用。雙倍余額遞減法的計算公式為年折舊率=2÷使用年限。
四是年數總和法,因為技術進步使得產品更新換代比較快的固定資產,或者因為常年處在震動、高腐蝕狀態下的固定資產均應采用年數總和法。
3 結束語
財政部門推出的新政府會計制度是符合時代變化以及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勢,并且可以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新制度為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指導,大大提高了單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能夠確保新舊制度平穩過渡,需要會計人員認真學習新制度,比較舊制度,及時發現不同之處,從而促進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付曉.新政府會計準則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知識經濟,2019(24):106+108.
[2]李阿妮.新《政府會計準則》實施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核算與管理[J].中國集體經濟,2019(2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