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和老齡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年大學在老年教育事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從事縣級老年大學工作多年,積累了一定經驗,也對老年教育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和思考,現結合工作實際談幾點拙見。
1 萊州市在老年教育發展方面的探索
萊州市位于膠東半島西北部,地處煙臺、青島、濰坊三市交界處,陸域面積1928平方公里,海岸線108公里,常住人口88萬。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迫切要求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文化服務。近年來,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年教育事業,對老年教育的投入力度日益增大。萊州市老年大學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逐年提高,信息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快速發展,形成了“政治建校、規范治校、品牌立校”的發展局面。
1)思想政治建校,增強了老年大學的凝聚力。老年群體處在經濟社會重大轉型時期,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問題。要做好新形勢下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貫徹“老有所教”“老有所學”方針。萊州老年大學將加強老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努力做好“三個結合”。一是教學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老年大學的主陣地作用,建立經常性學習機制。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思想政治課程,把志趣相投的老干部凝聚起來,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及時向學員通報國內外形勢、上級方針政策和全市經濟發展情況,使學員始終在思想上關心萊州發展、政治上與時俱進。二是教學工作與黨建工作相結合。通過定期召開教師座談會、邀請學員骨干參加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參與校報校刊編輯等多種方式,加強對學員們的形勢任務宣傳教育,凝聚老年學員正能量,引導他們圍繞中心大局共同致力于文化惠民、精準脫貧、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三是教學工作與黨員責任相結合。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組織黨員利用課余時間,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萊州發展建言獻策、用理論闡釋社會現象。結合老年大學實際,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教育引導學員黨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保持“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品格,真正做到離職不離心,退休不褪色。
2)規范教學治校,增強了老年大學的創新力。萊州老年大學在加大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辦學行為,積極推進教學和管理創新,確保了教學質量提升,著力提高老同志對學校的滿意度。一是教學內容創新。針對學員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學校從供給側進行改善和調整,使教育教學更加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趨勢,符合萊州發展的實際,符合老年人的新需要。二是教學模式創新。創立了“溫馨回顧、有趣導入——精講多練、輔導激勵——精辟總結、作業鞏固”教學模式,培養老年學員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教師與學員間的互動,采取課堂講授與分組交流相結合,教師點評、學員互評,互相交流學習方法和體會,讓學員們通過自身參與體會學習樂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教學效果。三是教學手段創新。鼓勵教師自制多媒體課件,加強現代教學手段運用,授課時利用視頻課件講解,既能直觀滿足學員們的欣賞需要,又為網絡課堂和遠程教育打下基礎。
3)品牌建設立校,增強了老年大學的吸引力。品牌興校,是辦好特色老年大學的核心。一是創建黨建品牌。對于黨員人數多、政治素質好的班級,由學校黨總支指導建立了二胡協會黨支部和書畫研究會黨支部,并依據自身特色和優勢,創建了特色鮮明的黨建品牌,比如二胡協會黨支部創建了“絲竹奏響新時代 晚霞生輝步步高”品牌、書畫研究會黨支部創建了“翰墨書香濃 古邑晚霞紅”品牌,使支部黨建氛圍更加濃厚、支部活動更加多彩。二是培育教師品牌。高質量的教學需要高素質的教師來體現。我們既注重選拔有朝氣活力、富于時代感的年輕教師,在聲樂、電子琴、電腦等專業給老年大學增添教學活力,又注重選聘師德高尚、無私奉獻的退休教師,在書畫、剪紙、太極拳等傳統專業繼續發揮余熱。通過完善教師信息庫、舉辦教師培訓、推進教學理論成果研究等方式,培養了一支“德藝雙馨”的教師隊伍,提升了學校的品位和形象,保證了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教學活動的連貫性。
2 萊州市老年教育面臨的問題
萊州市老年教育起步早、發展快,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老齡社會提出的教育現代化的要求、與廣大老年人對終身教育的需求和期待等方面相比,還存在諸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1)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少,新課程資源匱乏。目前萊州老年大學主要運用口頭傳授、書本和計算機協同使用的教學手段,遠程教育、PPT課件、視頻講座運用少,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率較低,致使擴大新課程的覆蓋面受到一定局限。
2)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有差距,目前全市僅在城區建有1處老年大學,鎮街的老年教育發展相對滯后。一方面在于縣級老年大學的輻射功能薄弱,對鎮街教學點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另一方面街道(社區)教學點發展不完善,在師資配備和業務指導等方面未建立相應運作機制。
3)教育產品供給不足,老年人發揮余熱動力不強。老年大學開設新思想、新知識和人文教育課程嚴重不足,難以滿足老年人高品位精神文化需求,致使老年學員學成后用所學所樂幫助人、感染人、帶動影響人的動力不強,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主動性不夠。
3 對策與思考
1)發展多媒體教育手段,實現與傳統教學“兩手抓、兩手硬”。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強調:“既要繼承傳統,又要發展創新?!彪S著高科技發展、信息化建設,實現遠程教學和傳統教學相輔相成發展是大勢所趨。大力發展遠程多媒體教學,提升教學容量。要充分挖掘學校和社會資源,制作集文字、圖像、聲音等為一體的課件,讓老年人通過網絡收看自己感興趣的教學講座,并借助遠程教學軟件展示作品、互相交流,實現老年教育向農村延伸,讓更多的老年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受教育,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學習需求。
2)建設街道(社區)分校,實現與縣級老年大學“同頻共振”。發揮縣級老年大學龍頭輻射帶動作用,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原則在人口密集、地理環境優越的街道(社區)建設老年大學分校,逐步形成“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發展格局。
3)培育校園多元文化,實現與校外實踐“互補共融”。老年大學除了“按需設課”完成校內教學任務,應認真研究老年群體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根本上促進師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用結合,推進社會實踐建設。針對老年學員的特點,老年大學應積極拓展開放式及第二、三課堂教學,發揮主導作用,把課堂教學向社會實踐延伸。利用節假日和重大政治節點,指導學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教學活動,展示老年大學在促進文化養老、學有所樂、樂有所為方面取得的成績。結合教學實踐力所能及地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參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積極發揮在繁榮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作用,使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互補共融,互促共進,形成“校內開花校外香”的良好局面。
發展老年教育,提高全社會老年人的綜合素質,老年大學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只有樹立“黨建引領、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創新管理體制,活化教學模式,不斷滿足老年學員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動新時代新常態老年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
彭彬(1976-),男,漢,山東省萊州市,中級,群眾文化專業,研究方向:文化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