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學習的重點內容,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來說,既是重點,更是難點。傳統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單一的字詞理解,詩句串講的方式不僅單一,而且缺乏趣味性,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很難掌握古詩學習的方法,對于詩詞的意境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更是無從體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利用網絡工具解決問題的方式已經廣泛的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中的創新與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教師的單一講解,變成了師生共同學習、互動交流的嶄新模式。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法,已經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推廣和應用,根據近年來對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古詩教學課堂的探討與實踐,總結在如下幾方面得到了應用:
1 數字化學習環境實現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轉變
1.1 動態的視頻播補充了古詩教學中的資源
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教師只是通過單純的文本方式呈現古詩內容以及字詞的理解,課本中靜態的圖片無法形象地展示出古詩內容,而在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下,這些單調、靜態的呈現方式有了根本上的改變。
在教學《望洞庭》一課時,對于北方的孩子來說,江南湖泊的景象距離較遠,很難聯系實際,體會古詩中描寫的景象。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詩時,適時為學生播放了有關洞庭湖風光的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能夠形象地了解到古詩中描述的風景,對古詩的含義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同樣適用于《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江南春》等寫景的古詩,生動形象的視頻能迅速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含義,使古詩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2 微課的呈現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在傳統的古詩課堂上,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學習和古詩中蘊含的深意往往只能通過教師的統一講解來進行學習,而教師的講解時間只是迎合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節奏,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更沒有辦法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單獨輔導,因此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成果也參差不齊。而在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古詩課堂中,教師運用微課,將古詩學習的方法、重難點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呈現給學生,學生利用電子化學習工具,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個體學習,能夠針對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從而在有效時間內掌握古詩重點,學習古詩的學習方法。
2 數字化學習環境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2.1 實現了課前預習成果的多種展示
對于古詩學習來說,課前對古詩內容的預習和對古詩背景及詩人的了解是古詩課堂學習的好方法。傳統的古詩課堂上,學生雖然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是卻只能通過口述或圖片的方式進行展示、交流,這樣對預習成果的呈現方式有了極大的制約性。而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下,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數字資源,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將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以圖片、文檔、視頻等多種方式通過班級學習群進行展示,同學之間可以進行資料的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之中,達到了教學目的,為之后的古詩教學做好了鋪墊。
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一詩時,由于本節課的字詞比較簡單,學生有了低年級字詞學習的基礎,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我在課前布置了自學字詞的學習任務,學生帶著任務走入文本教材,結合數字資源自學生字,完成了對課文的預習。課堂上,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將自己的學習收獲與大家分享,從對字形字義的理解,到對詞語的實際應用,從靜態的文本呈現到動態的書寫順序的展示,學生在交流中更加深入地學習字詞并能夠聯系實際應用。當一個個精彩的組詞,一段段獨特的理解和一句句恰當的應用展現在全體學生眼前時,基礎知識已深深地烙印在同學們的腦海之中。
2.2 實現了班級多形式的交流效果
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古詩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較,學生有了更多方式的交流。在學生完成了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之后,借助網絡平臺和班級學習群,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上傳,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的疑惑和問題,實現了全班同學及時交流、反饋的效果。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進去,都能實現對古詩的理解和探索,并且,網絡平臺的應用,拓寬了同學之間的交流范圍,實現了全班參與,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2.3 實現了課堂全面及時的交流評價
由于傳統課堂學生成果體現的局限性,在課堂有限時間內,無法為每名學生提供展示的時間和空間,所以往往只能提問幾名學生,而大多數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無法在課堂上呈現,教師也就無從進行評價,長此以往,很多學生的學習情況得不到有效的評價和反饋,對學生的古詩學習有很大的障礙。
而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語文課堂,借助網絡平臺和班級學習群,拓寬了同學之間的交流范圍,實現了全體同學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的支持下,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進去,都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通過網絡平臺和班級學習群進行展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交流與探討中得到收獲。教師在數字化環境下,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反饋,而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評價,這樣,每名學生都在課堂的學習中得到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評互改,學生的學習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3 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
數字化的學習環境,網絡平臺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在網絡環境下,針對古詩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并借助網絡平臺,與同學、老師之間實現了互動,資源的分享、意見的交流和成果的評價,學生對古詩的學習不再僅限于課堂,而是置于數字化學習環境下,較之以前能夠更加深入的進行學習,提高對中國傳統古詩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對于古詩教學來說,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應用不僅如此,而是有著更加廣闊和光明的前景,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也需要更多的去探索、去實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古詩教學,得到更好的應用,相信一定會為古詩教學開辟更好的教學模式,將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更好的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
張微(1982-),女,山東掖縣,漢族,大學本科,遼寧省營口市西市區英華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