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智
實驗室文化是實驗室建設的靈魂,它具有教學功能、科研功能、知識傳播功能和學科傳承功能。良好的實驗室文化營造了一種有利于實驗室教學、科研和學習的良好氛圍,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形成科學的正確行為取向。在微妙影響的過程中調動參與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學、科學研究和學習的持久動力源泉。如何建設好實驗室文化是各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1 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文化
“校企合作”的概念和形式在社會各界已經不是新鮮的事物,其形成及發展也有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我國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也很多,政府、高校、企業三方都投入很多精力,成效比較顯著,伴隨相關概念有“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產學研”“產學用”等[1-2]。校企合作集中在實驗實訓環節,其校企合作文化內涵很少滲透到校園文化中,即校企合作的無形資產(文化、意識)的建設不夠深入,尤其是校企合作共建的實驗室文化滲透更少。高校教育長期具有各種文化教育中形成“教書育人、文化育人”,文化的內涵是指文化的載體所反映出的人類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內容,校企合作的實驗室文化建設主要任務一方面要通過實驗室環境文化建設有形和無形地反映出學科專業特色、實驗教學理念、校企合作模式、科研創新風格及實驗室人文和管理等,另一方面要通過實驗室全體師生在長期的文化行為積淀,更重要是的形成實驗室自身可持續文化發展空間[3]。
2 文化創新建好實驗室文化
傳承與創新是文化永恒生命力的源泉,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實驗室的高速和高質量發展不僅取決于先進文化和技術的傳承,還取決于文化、科技的創新力度。創新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強大動力,創新文化體現了時代特征和各高校的本質特色,創新文化是當前實驗室文化的核心。為了激發創新的活力,實驗室文化建設必須作為高校的優先考慮。面對時代的呼喚,大學實驗室的管理者應該有足夠的責任、勇氣和魄力,容忍差異和接受失敗,在精神力量上不要忘記教育的初衷。管理者要擁有堅持不懈的實驗和探索的精神、嚴謹的態度,實現學士職業素養的可持續發展,還要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和諧、平等、民主、包容、有利于創新的氛圍[4]。
3 構建互聯網+的實驗教學文化
在構建實驗教學文化的過程中,實驗中心不僅要鞏固學生的基本知識,而且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互聯網+開放式共享和靈活的課堂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養成學生自主管理、自主研究、自主學習、自主反思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自己有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實驗教學的中心是學生,教師只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輔助作用,幫助學生,引導和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創造力,以便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通過QQ群、論壇、網站、電子郵件等建立在線數據庫,是一種更加實用的實驗教學文化方式,可以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同時,要積極推行利用網絡思維翻轉課堂,創新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法,在網絡環境中構建新的師生學習模式,逐步培養和形成獨特的教學文化。以“學習為中心”,以數字化教材和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手段為媒介,以翻轉課堂、研討式、案例式為主要教學方法,建立基于“學習成果”和數字化教學管理的考核體系,形成“互聯網+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在課前開放和分享課程相關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在課堂上內化溝通,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集體討論解決問題,主動獲得知識。課后升華反思,鞏固知識,牢牢掌握并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標[5]。
4 全員參與,全方位展示育人過程
大學實驗室的精神文化創新是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實驗室文化建設的實質,是實驗室工作者和學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實驗室精神文化貫穿于實驗室活動的全過程,這是建立良好實驗室文化的重要意義。大學實驗室應積極營造學習、科研和寬松和諧的外部環境。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動員和發揮全體實驗室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保持實驗室人員在實驗室學習文化影響下的動力和創造力。高校應采取多種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實驗室文化活動,可以組織定期的交流研討會,形成良好的實驗室學習氛圍,促進知識的交流,為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平臺,也可以使更多的意見和建議集中反饋和收集,共同建設和分享,努力激發實驗室人員和所有參與實驗室工作的人的歸屬感,努力激發實驗室人員的潛力,并激勵實驗室人員將潛力轉化為持續創造力。
實驗室的主體是參加各種實驗活動的教師、學生和實驗技術人員。“以人為本”的實驗室文化有利于指導各主體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和實驗教學。實驗室文化建設應充分調動各主體積極性,發揮教師和實驗室技術人員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挖掘其潛力,促進實驗室的快速建設。同時,作為參與者,所有主體在實驗室文化的建設和發展中受益,教師和實驗室技術人員致力于科研和育人,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6]。
5 突出安全文化的重要地位
健全和完善的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是安全工作和文化建設的保障,要把安全教育納入到實驗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也要融入高校的日常生活中。要加強“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防范意識,激發師生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安全知識、安全意識、責任意識和事故應對技能是個人整體安全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素質實驗管理人才的本質特征”。某些學校從學生一開始入學就開始普及安全知識,并編寫 “大學實驗室安全基礎”教材,發揮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有學者提倡將實驗室安全教育納入常規的教學體系,設置實驗室安全教育公共選修課程,完成相關教材、講座和網絡課程的編寫也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徑。
比較常用的進行安全知識和相關常識的教育方式有文字、圖像、語音、視頻等。也可以采用安全手冊、安全出版物、在線安全信息、多媒體網絡課件、培訓講座等形式,建立完整的實驗室安全知識教育系統。教育內容包括實驗室環境安全建設標準、實驗室操作安全防范警示、各種實驗室用品的潛在危險提示、實驗室廢物和醫療廢物的分類和處理辦法、實驗室安全應急措施等,使實驗人員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對實驗室安全有清晰的了解,進入實驗室后思路清晰、行為規范。
6 結語
高校實驗室是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良好的實驗室文化對提高實驗隊伍的凝聚力,激發實驗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師生的科學精神,提高實驗室水平,發揮實驗室人才培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實驗室文化的建設并不是可以一天就成功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這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并為實驗室建設提供指導;我們需要專家和教授在實驗室文化建設中,產生更多更好的成果;我們需要所有全職實驗室技術人員在實驗教學和實驗室建設中努力工作,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各方面創新思維,提高標準,滿足人才培養和實驗室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翟海魂.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歷史演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6-61.
[2]Marc S.Miller&Robert Fleegler.Stale Strategies for SustainingSchoo—to.Work[J].Jobs for the Future&New Ways WorkersNational,2000,15(3):79—85.
[3]眭平.企業科技研發機構的創新靈魂:科學文化環境——從貝爾實驗室的科學文化環境談起[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79-281.
[4]郭鑫,馬同濤,韓建新, 等.高校實驗室文化體系建設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7):233-235,250.
[5]夏暉,孔曉李,李平.互聯網+背景下經管實驗室文化建設途徑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8):169-172.
[6]柯紅巖,張捷,金仁東.“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38(3):227-22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