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下,文化的發展對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黨和政府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更要保證廣大農民的文化權利。本文主要探究了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和我國要保證農民的文化權利以及建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策
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與特征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幾乎每年都是熱點話題,國家社科和教育部項目分別有38%和43%的研究項目是針對農村的。民族地區是重點研究的區域,農民和農民工是關注度比較高的群體,圖書館和農家書屋是研究較多的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公共文化供給等主題頗受關注。其對于政府開展農村的各項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是開展農村文化最有效,最科學的一個平臺。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附《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明確提出:“按照一定標準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實現社會公平?!盵1]
1)內涵。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以依據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旨在構建滿足農村公民日益滿足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證全體農民能夠享受到社會給予的基本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權利,為農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增進農民文化修養的提高,豐富農民的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2]
2)特征。首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基礎性,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面向廣大農民群眾的,是致力于滿足農民生產和生活中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是符合廣大農民群眾的,所以這就決定了我們所要提供的文化產品必須是最基礎的。
然后具有均等性,要建設的公共文化必須是不分民族,不分區域,不分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必須保障人人平等享有其服務。最后要具有持續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長期性的,持續漸進的過程。由于我國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影響,農村的公共文化發展長期落后于城市,并且我國農村地區范圍廣大,從覆蓋面上來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就必須是長期的漸進的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具有持續性。
2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以來,中央和政府明確提出要全面發展農村,加強對農村文化的建設,隨后中央和政府陸續出臺關于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文件和決定,成為新時期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綱領和指導性文件。[3]雖然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但是農村公共文化的建設并沒有得到極大的關注,廣大農民的文化權利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當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各種文化服務、文化活動、基礎設施的建設中。
首先是相關的政策法規不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我國來說還是一個較為新興的名詞,沒有太多的實踐經驗,既需要借助外國的理論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靠我們自己邊實驗邊總結。在這個過程當中,有關法律法規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如今我國有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法律法規建設不完善,許多有關公共文化建設的法律法規太過于陳舊,已經跟不上那個時代的步伐。
然后,農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表達,現如今,在農村開展的各種文化事業大多數都是由政府主導的,農民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政府從上到下的包攬了農村文化活動、文化基礎設施,硬性的灌輸各種文化成果,很少聽取廣大農民的意見,這就使農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地表達。農民對政府強制性建設的文化事業興趣降低,造成很多文化資源的浪費。
最后,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素質較低且結構不合理,基層文化工作人員文化素養的高低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前,我國農村文化站工作人員很少,有的甚至沒有工作人員,每當開展文化活動時都會難以進行,農民的文化權利根本得不到保障,文化需求難以滿足。并且這些工作人員的文化專業理論知識匱乏,骨干人員很少,年青一代的工作人員太少,而大多都是年齡很大的快退休的老干部,工作沒有活力,專業知識缺乏,這也就限制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向前發展。
3 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的對策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需要黨和全體人民共同努力,現在我們面對很多嚴峻的問題,農村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公共文化的發展對農村的經濟、政治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縮小城鄉差距。所以,黨和政府要極度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
首先,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是保證農村文化活動順利進行的有力依據,所以,政府要制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政策,創建包含財政投資戰略、激勵社會力量提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方針等在內的政策支持體系,進一加強引導、規劃與協調,實現政府、市場、社會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法制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環境。各級政府可以制定具體的資金補貼、稅收優惠、專業支持等政策性文件,進一步加強引導、規劃與協調,實現政府、市場、社會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法制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環境。
然后,建立和完善農民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廣大的農民群眾才真正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直接受益者,所以他們的需求表達對于建立合理的服務體系至關重要。作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導者,應該積極構建和完善高效的公民文化需求表達機制,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有關文化建設的各種相關決策中,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與政府共同建立良好的文化服務體系。激發農民的需求表達意愿,使農民群眾意識到自己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通過各種手段改變農民群眾的消極心態,同時還要深入了解農民的各種文化需求,拓寬需求表達渠道。我們可以建立村民議事小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村民反映大家的文化需求;政府還應該積極設立信訪制度、群眾來訪、電話來訪等各種機制,讓廣大農民群眾“有需求表達”,“有渠道表達”,廣泛聽取農民群眾意見。
最后,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的創新。文化基礎設施是廣大農民群眾享受文化成果,接受文化服務的基本場所。文化設施的建設與創新要因地制宜,還要考慮當地的資金投入,建設面積,不能“頭腦發熱”的亂建,要正真能夠讓廣大農民享受大文化活動帶來的樂趣??梢栽卩l鎮地區建設圖書館,配備電腦室,簡單的資源查詢閱覽室,農民群眾可以定期去閱讀,上網,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西部貧困地區由于資金和地理位置的差異,可以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設施,還可以與當地的學校溝通,定期開展學校的電腦室、閱覽室供當地農民學習。
4 結語
當前,我國公共文化建設仍然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在穩步發展的過程中要攻堅難點。并且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長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要讓農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共建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我國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宏.公共數字文化體系建設與服務[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7(1):5-11.
[2]王富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問題與對策——基于體制機制層面的思考[J].福建論壇,2012(2):124-127.
[3]張金平,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公共文化生活的變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作者簡介
鄭曉英(1995-),女,漢族,山東威海,碩士研究生,上海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