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王震
摘 要:進入到新時代以來,廣播電視記者面臨著新媒體的挑戰,只有提高新聞寫作技巧,才能夠提高新聞節目的吸引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聞寫作技巧在廣播電視記者創作過程當中的重要性,其次探討目前記者新聞寫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分析提高寫作技巧的路徑。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寫作技巧
寫作能力是每一個新聞記者賴以生存的基本能力,進入到新時代以來,隨著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的進步,信息化傳播方式已經占據了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在創作過程當中不斷進行創新,提高寫作水平。
1 新聞寫作技巧的重要性
廣播電視新聞在人們日生活當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很多人都有在閑暇時間觀看廣播電視的習慣。在新聞創作的過程當中,記者不僅要保持語言的連貫性,還要采用正確、規范、全面的寫作技巧,提高新聞稿件的專業化程度、標準化程度。與其他寫作方式具有顯著區別的是,新聞寫作自身的嚴謹性要求比較高,記者要應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讓觀眾快速通過觀看收聽新聞,把握事件要點,抓住觀眾注意力,對其進行正確引導。也就是說,在現代廣播電視新聞播出過程當中,新聞寫作的質量,直接影響了廣播電視的播放收看率[1]。
2 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寫作存在的問題
2.1 內容針對性不強
很多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與撰寫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在后期的撰稿過程當中,素材搜集不足,還有一些記者過于重視前期采訪工作,而沒有對收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整合與歸納,導致采訪內容的提煉不準確、不全面、不系統,甚至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還可能會出現記者后期杜撰的情況,極大影響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2.2 導語引入不規范
新聞導語是整個新聞內容播出的關鍵,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導語的吸引力,直接決定了廣播電視新聞節目的打開率。一些記者在創作過程當中,語言比較枯燥無趣,過于重視真實性與事件的前后發生順序,而沒有采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其興趣進行激發。或者內容過于寬泛,語言過于粗糙,導致觀眾沒有興趣打開節目。
2.3 語言邏輯問題
在一些比較復雜事件的新聞播出過程當中,很多記者在稿件撰寫方面缺乏邏輯。甚至有一些記者在前期采用時間敘述方式,在后一部分采用分級敘述方式,這種沖突化的描述方式,導致觀眾在觀看收聽過程當中會存在較多的疑問。還有一些新聞記者在新聞稿件撰寫過程當中,只是簡單的羅列事實,甚至用數據堆砌的辦法,導致稿件的吸引力下降。
3 提升寫作技巧進行新聞創作的對策
3.1 建立差異化語言描述體系
在進行稿件撰寫的過程當中,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要運用更加精準的語言,提高對于不同新聞事件的描述能力,從而提高寫作技巧:
1)對于同一件事情來說,使用的語言描述方法不同,達成的新聞播出效果會有很大的差異,觀眾的受限程度也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記者不僅要強調語言的精準完整、全面,還要突出個人化的風格表現語言的魅力,帶給關注視聽享受。
2)記者在撰稿之前,要進行充分的準備,詳細把握所有的采訪內容,結合本次新聞采訪的主線與支線,進行稿件素材的全面收集與了解,保證所選擇的稿件題材符合本次采訪的主題。
3)既要注重廣泛信息的挖掘,也要注重內在信息的整合,分析目前受眾的心理需求以及信息變化程度,根據觀眾最為關心的題材與內容,全方面多層次廣角度地展現新的信息。
4)記者在撰寫新聞稿件過程當中,還要與后期人員進行相關配合,盡可能的保證文字與畫面的一致性,避免文字與畫面不匹配,影響觀眾的收看體驗。
例如,美食新聞節目《老廣的味道》,就運用這種文字與畫面高度匹配的撰稿方式,將一些美食制作場景無法體現出來的食物本味、食材搭配、食材運用獨特性,通過文字記錄的方式展現出來,大大增強了觀眾的收看體驗。
3.2 導語切入技巧練習
導語是整個廣播電視新聞的先導語言,對其進行精準的創作,不斷練習提高導語的吸引力,有利于全面激發觀眾的觀看興趣,幫助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對主干性的內容有一個大致性的了解。很多有經驗的新聞稿件撰寫人員,都認為導語是整個新聞稿件的“題眼”,甚至可以說是整篇文章的靈魂內容,起到開門見山的作用,因而:
一方面,記者要從內容入手,做到精簡化、明確化,避免長篇大論、冗余夾帶、拖泥帶水,影響觀眾的觀看收聽體驗,導致觀眾缺乏耐心,不能在短時間內抓住重點,切換節目,影響收視率。
另一方面,在創作過程當中,要針對本期新聞重點的內容,從差異性的角度進行切入,時刻緊扣主題,向觀眾靈活介紹本次新聞內容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事件等相關因素,幫助觀眾在最短時間內,獲取全面真實準確的信息。
3.3 注重新聞內容創作邏輯
新聞寫作的邏輯主要遵循時間先后邏輯、事件主次邏輯、聲畫結合邏輯。
新聞記者在傳稿之前要與剪輯師進行溝通與交流,確定本次新聞播放的脈絡以及重點,尤其是針對剪輯師選擇的重點畫面,要進行較長篇幅的系統介紹,以提高生化的配合匹配程度。
對于新聞播出過程當中的一些突發事件,新聞記者還要隨機應變,在信號中斷、畫面空白等極特殊情況下,對播放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快速吸引觀眾的興趣,循序漸進,娓娓道來,讓觀眾了解主要的新聞內容。
例如,在我國嫦娥月球探測器發射過程當中,新聞記者就首先寫了“嫦娥來了”這個導語,再系統介紹嫦娥月球探測器首次試飛的具體情況,解釋嫦娥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獨特意象,引導觀眾對本次發射情況有一個全面了解,快速激發觀眾興趣[2]。
第三,記者在創作過程當中,還要跳出客觀事實陳述的限制,在此基礎之上,融入充沛的個人感情,注重觀眾價值觀的引導,始終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和態度。
4 結論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在創作過程當中要不斷進行技巧練習,引導正確價值觀,從事件本身出發,提高寫作的趣味性程度。從本文分析可知,研究新聞記者寫作技巧,有利于我們發現新聞稿件撰寫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我們要加強系統性研究,避免主觀臆斷,避免虛構事實,為觀眾傳達高質量的新聞內容。
參考文獻
[1]錢舒昊.新媒體形勢下廣播電視記者的新聞寫作技巧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1):185+187.
[2]楊偉東.新媒體形式下廣播電視記者的新聞寫作技巧[J].電視指南,2017(20):122.
作者簡介
孫瑩(1978-),女,吉林省白城市,漢族,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寫作、新聞編輯、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