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行業隨之不斷發生變革,信息技術也促使教師們逐步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而學習空間和實踐也變得更加高效靈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微課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活躍在教育舞臺。在現階段,現代醫學課程的教學手段也不斷革新,微課也由此進入了高職院校醫學教學的課堂。本文首先闡述了微課的含義、特征及優勢,然后分析了高職院校病理學教學的現狀,同時對微課應用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可行性做出講解,最后通過實際案例研究了微課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方式,旨在讓微課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同時為其在病理學的應用提供參考。
學醫的人都知道,病理學課程是學習臨床醫學的基礎。與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相比,微課即不失傳統教學資源的精髓,又比較創新。將微課合理應用到病理學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微課教學法應用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效果如何,本文將運用實例對此做出全面的分析。
1.1微課的含義
微課指的是運用信息技術在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習內容、過程和擴展素材分散為碎片化形式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其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此外還包含了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
1.2微課的特征
微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其具備了諸多有益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特點,對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教學時間短:微課的時長一般控制在5~8分鐘左右,最多不能超過10分鐘,相較于傳統的40或者45分鐘課堂而言,微課屬于課例片段或者微課例。
教學內容少:微課的問題相對比較集中,并且主題明確,更適合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微課以突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為主進行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內容相比,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
資源結構情景化:由于微課所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完整,通常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來制定教學方案、所需的多媒體素材及課件、學生的反饋意見等相關教學資源,從而構成了一個種類多樣、結構緊湊、內容鮮明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
應用范圍廣,操作便捷:在微課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自定主題,同時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自主學習,不用受到時間和地點的局限。
1.3微課的優勢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多媒體、視頻等相關資源學習病理學可以將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微課將視頻、圖片、動畫、音頻等多種資源集中在一起,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切身體會所學的知識,并且具有互動性,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目前在病例學教學中使用最多的是CBL,再加上案例來作為指導方向,從而協助學生理解基本知識,提高其臨床思維能力,同時將知識點與實際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讓教師的教學水平大大提升。優秀的微課內容要求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教師在制作微課教案的時候,要注重技術培訓、設計主題、拍攝課例,并且進行后期加工,同時要反復研究專業知識,把教學內容更加精簡化,使其能夠符合微課的性質。此外,要結合過去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自身的不足,從而調整教學環節。在微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與學生互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微課資源儲存在云平臺,并且熟練運用媒體工具,借助新媒體渠道來接收并整理學生的一些學習反饋,然后借助大數據來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做出針對性解決問題的方針。
2.1教師的教學現狀
一般情況下,高職學制的學習時間為3年,其中兩年是在校學習理論知識,最后一年進行實習。由此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專業課學習時間明顯低于本科院校,所以高職院校教師的課堂教學任務較為繁重,教學進度也會比較快。這很容易導致學生跟不上速度,不能及時消化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內容,并且與教師交流的機會也不多,以至于學生遇到一些復雜問題時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解釋。
2.2學生的學習現狀
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都存在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思維能力相對較弱的現象,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去充分掌握專業知識,并且學習之后沒有將專業知識切實運用到實際中,對于知識的重點難點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學生的學習效果相對較差。
2.3學校教學資源的現狀
與本科醫學院校相比,高職院校不管是教學配置、實驗設備還是科研經費都有所不足。但是病理學作為一門形態學科,需要比較豐富的教學模型、切片、大型標本等教學資源來配合,而高職院校所具備的教學資源與學生的數量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學生所能利用的學習資源不足,這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雖然微課是一種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但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應用。病理學作為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其具備自身獨有的特色和地位,學生對病理學的掌握程度關系到其之后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而微課本身的知識主題明確,內容精簡,如果把病理學中一些抽象復雜的知識點以微課小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將會為病例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創造簡便快捷的條件,大大提升其教學水平,并且也能夠讓學生更容易解決復雜的知識點。這足以證明將微課應用在病理學教學中,對于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因此可以合理使用。
4.1在病理學中運用微課的方式
病理學的知識由理論課和實習課兩個部分構成,理論課主要是讓學生對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行學習,而教師一般選擇以大班的教學方式進行,而實習課是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因此需要小范圍地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有更多實踐的時間和機會。在此前提下,將微課應用到病例學教學中的方式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由于微課的特點是將知識碎片化,而病理學完整的教學內容卻不能完全分散為小知識,強行分割只會讓學生學習起來沒有連續性,知識點太多太散也不利于學生記憶,同時也會在增加教師授課的難度。
所以在病理學中應用微課,應當將微課與傳統教學方式相互融合,具體表現為教師進行理論課的教學時,可以適當插入一些精確短小的教學視頻來解決較為主要或者較為抽象復雜的知識點。這樣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以微課教學模式為輔,既解決了教師的教學問題,又讓學生充分理解,那么課堂效率也就隨之提高了。比如教師在教學生熟悉某些疾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時,可以先讓其研究相關疾病大體標本的改變和組織學切片,以此來讓學生對理論課的知識掌握更牢固。然后再將理論知識的重點應用到實習課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將實習課實際操作所需要的知識點分別制作成10分鐘以內的小視頻讓學生觀看,這樣在突出重點的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更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此外,教師還可以把制作好的微課視頻上傳到學校的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復習所學內容,進而更高效高質地完成實習任務。
4.2在病理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實際案例
4.2.1研究對象與方法
對象:選擇我校不同年級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各50名,分別設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方法:由于病理課教學分為理論課教學和實驗課教學,理論課教學學生數量多,而實習課教學學生數量少,在實習課中插入微課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操作,因此對于對照組的50名學生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實驗組的50名學生采用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融入微課的方法。
準備資料:兩組學生的教材都使用同樣的教材,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完全一致。在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重難點有較為充分的掌握之后進行微課程制作,實驗課以學生為核心,由學生自身根據實際情況來準備相關微課,而教師要負責選擇合適的病例并提供典型病例的病理切片,制作成微課之后交于學生。
考核方法和統計方法:對于兩組學生采用相同的考核形式,同時將考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其中60%為理論知識考核,40%為實驗課考核,然后按比例計入總成績。在學期結束之后,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實驗組的學生對微課教學法的接受度。最后使用統計分析軟件來描述和分析兩組學生的成績,其中描述指標為平均成績±標準差,再使用t檢驗兩組成績的樣本均數比較,檢驗水準為p<0.05。
4.2.2研究結果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兩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實驗成績和總成績相比較,p<0.05,因此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實驗組90%的學生都接受在傳統教學方式上融入微課的教學模式。
綜上所述,微課教學方法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質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病理學微課的制作過程也體現了教師對病理學教學的微研究。在病理學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制作成微課,也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使得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都大大提高。而對于學生來說,微課可以通過互聯網或者移動設備來傳播,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交流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上融入微課,能夠良好地解決病理學教學中的問題。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編號:2017jyxm1023);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編號:2017ZHKT03)。
(作者單位:阜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