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語文在小學教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也是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隨著我國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現代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現今的高標準要求了,所以,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處理好課堂教學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
所謂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就是指將實際生活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育來源于生活,語文教學活動是向學生傳授一些生活知識的重要途徑。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其目標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卻不會在教導中涉及生活知識的講解。將小學教育變得生活化,教師可以將生活當做教學的背景,把一些生活性的知識巧妙的融入課堂,這樣,有助于培育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
作為一種新模式教學,生活化教學的確是增強小學生的生活能力、實踐水平、交際能力,提高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具有著傳統教學所難以企及的高度。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高,但是在真正的生活實踐中處理事情的實際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例如,對城里的學生來說,他們每天都吃著美味的食物,但卻并不知道他們每天都要吃的食物是從何而來的。這時,如果有教師能夠帶著他們親身到田野里體驗一番,他們必然會體會到農民的辛勤,從而形成珍惜糧食的優良傳統,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語文課程學習的喜愛之情。
現如今,小學語文教育實現了轉變,變得更為生活化了。小學階段,小學生的身心尚未健全,還具備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實行生活化教學,讓學生能夠置身于一個相對較為開放的教學環境,在這個開放的環境中,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因為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造性和發展的空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化教學使得語文課堂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學生只有產生足夠多的興趣,才會發揮自身所具備的潛能。此外,教師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能夠將課本上的知識轉變成生活中的場景,由此激發出學生的真情實感,在學習語文課程時,學生才能更容易對文章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和產生聯想,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生活是引導學生的關鍵,也是讓學生積極學習解決學習中相應問題的關鍵影響因素。所以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必須要根據實際,教師通過相應的正確引導,可以實現生活化學習,進而掌控更多的學習知識,實現學生的發散思維。
2.1 實現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
教育部十分重視對小學生課程的選擇和編制,隨著教學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推行,語文課本的選擇變得更加的貼近了生活,也是更加有利于學生的成長的內容。因而,對于小學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可以更多的考慮將現實中的知識引入到課堂,跳出教學大綱的禁錮。例如,在學習三年級《貓》的時候,教師在上課之前先布置學生對現實中的小貓進行形態和特點上的觀察,之后在課堂上同課本上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觀察作者眼中的貓跟自己所看到的貓有什么異同,通過這樣的生活體驗式教學,較之傳統教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入,從而提高語文學習成績。
2.2 實現教學思想與生活的聯系
處于小學校園的學生來講,他們的年齡都還很小,見過的事物也是有限的,他們能夠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的詞匯也是有限的。語文教師要更多的把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類型的景象、人物和事物能夠有自己的認識,然后抓住事物及人物的特點進行描述。例如,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不同類型、職業的人,高矮胖瘦、環肥燕瘦,他們是有這不同特點的,教師的責任就是讓學生不要把所有的人都寫成是高高的個子,圓圓的臉,而是教會學生從人物的職業等方面去描述。
2.3 實現教學情感與生活的聯系
情感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稱得上是靈魂的存在,語文教師在教授課文的時候總是會側重去講解一些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因為,作者情感的表達總是有助于學生三觀的構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將情感教育引導的好的話,很大程度上學生的理想和信念也會在老師的引導中正式形成。因而,在進行研究小學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將感情帶入,這樣才能真正的獲得生活與實際的體會,在文章的閱讀中產生與作者的共鳴,而這種教學情感的培養,除了要求老師要從現實生活出發之外,還要讓小學生學會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如在學習三年級《頤和園》的時候,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對八國聯軍侵華的罪行進行譴責,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情感上的波動,還要引導學生樹立一種為祖國的強大而奮斗的理想信念。
總之,以生活化的方式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應務必注重教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如此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教學實效性的穩步提升,進而促進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的有效發展。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