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穎
英語課堂中師生問答十分普遍,而教師的提問在學生的課堂學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結合課堂實例,探究將會話隱含理論運用于初中英語課堂提問的策略,以求得如何能使學生更積極、更專注、更高效地投入課堂學習。
會話隱含是由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H. P. Grice)提出的在交際中說話者因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隱含話語意義即言外之意的理論研究。其中的“合作原則”指的是談話雙方為了會話的順利進行而相互理解與配合所需要遵循的原則,包括有關話語的質、量、話語間關系及表達方式的四方面準則。四大準則要求說話內容真實,信息完整且不含無關信息,對話雙方說話內容有關聯性,說話要通俗易懂、簡潔扼要、條理清楚。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2016年修改版)》要求教師運用恰當的交際等策略提高學生的聽力和交際水平,能夠在交際中深度理解說話者意圖、態度、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而會話隱含常常指的是話語的言外之意,需要聽者去揣度,教師若是應用于課堂提問,往往能增強問題的誘導性,避免課堂“沉默”,延長學生的說話時間,增強師生問答的互動頻率,從而提高課堂的會話質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2.1會話隱含理論在聽說教學中的使用
《浙江省中學英語考綱》中要求學生能夠借助語境,根據說話者的語音語調理解說話者的意圖、事情的因果關系,且能就簡單的話題自然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或作情景對話,要求語音語調自然、表達流暢。這就要求教師在聽說課堂中運用恰當的提問策略來培養學生相應的英語能力。
就近些年的聽力題設置來看,學生不僅需要聽懂對話的表面含義還要推測說話人的會話隱含,這類的題目層出不窮。以2018年杭州市英語中考聽力第8題為例:
W: Now about our science trip to the museum, its a school holiday so you must wear school? uniform. When we are in the science museum, you must walk quietly and behave properly.
M: Can we take photos in the science museum, Mrs Gang?
Q: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Mom and son.???????? B. Teacher and student?????? C. Waitress and customer
在會話中說話者往往通過故意違背質、量、關聯或方式準則以達到產生話語隱含的目的。此題違反了數量準則,這種情況常常表現為信息量不足,要求學生借助關鍵詞來推斷說話人的方位、職業、身份、關系等。本題女士說話的語氣比較嚴厲,是在說明進博物館后要遵循的規則,對話中school holiday、uniform等關鍵詞也都提示B選項最符合兩者身份。
在日常會話交際中會引起會話隱含的還有語音因素,主要包括重音、音長、停頓和語調。例如:She is a nice person. 若重讀主語“She”,違反重讀規則,表達疑惑;若均衡重讀,表達一般陳述;若重讀賓語,表達對“nice person”持肯定、欣賞的態度。此例中折射出重讀的語用功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此方式重讀某些詞起到“強調提醒、表達情感、加強疑問、引導回答”等作用,同時也可引導學生練習重音的使用,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2會話隱含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使用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基本上是以一系列的提問去引出話題、導入文章、分析語篇結構及內容、作者觀點與態度等,由此會產生一系列師生問答。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教師的提問往往會無意中運用到會話隱含理論。下面以根據九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改編自莫泊桑《羊脂球》中的《The Beggar(窮鬼)》閱讀課為例,探究會話隱含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使用。
【例1】違反質量原則的課堂提問
在看漫畫引出本文主人公Beggar的時候,A 班中的師生問答如下:
T: Who is he?
Ss: (Silence)
T: He is a beggar because he looks so poor, right?
Ss: Yes。
B 班的師生問答如下:
T: Who is he?
Ss: (Silence)
T: He is a rich man, isnt he?
Ss: No! He is a poor man.
T: And he wears old and dirty clothes and has a bowl. So he is a ...
Ss: Beggar!
很明顯,A 班中的師生問答中規中矩,很程序化,且不能在導入階段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興趣和注意力。而B 班教師采用會話隱含策略,故意提供假信息,違反了質量原則,但明顯就是錯誤的提問超出了學生的預料,促使學生們齊聲糾正老師的錯誤,給出正確答案,而且聲音洪亮,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升,注意力立即集中,溝通的欲望也得到增強。
【例二】:違反數量原則的課堂提問
在課堂導入階段討論Beggar的生活如何時,A班的師生問答如下:
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beggars?
Ss: (Silence)
T: Are they poor?
Ss: Yes.
B 班的師生問答如下:
T: Do you think beggars are poor, disabled or anything else?
S1: Yes, I think they are miserable.
S2: I think they are poor because I see some of them are disabled.
S3: I think they very long for good life and they are very tough.
在A班中,教師的問題簡潔明了,信息量正好,但由于問題過于寬泛導致學生不知該從何說起,課堂遭遇沉默,即使在教師提醒之后,學生的回答也只是簡單的Yes,會話的整體質量較差。在B班中,教師違反了數量原則,提供了多余信息,教師舉幾個形容詞實際上隱含著想要學生表達對乞丐的看法的用意,詞匯簡單易懂,學生能自信地選取一項回答,還能夠自己找其他的來補充,課堂會話進展得較順暢自如。另外,設問要開放,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該提問策略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話語輸出量,提高了學生回答的廣度。
會話隱含常常在日常對話中不經意間發生,而教師提問作為英語課堂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師應有意識地將該理論運用于英語課堂,以期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提問策略、技巧,有意違背合作原則的四大準則,從而自然地產生言外之意,延長學生的說話時間,增強師生問答的互動頻率,從而提高課堂的會話質量,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