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對職高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職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當然,也應該引起廣大職高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重視。對職高生進行“心理干預”已經成為解決職高生心理問題的一個有效的手段。
普通高中的學生和職業高中的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明顯的不一樣之處,是對于學習的積極性。普通高中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他們對未來有明確的目標,甚至對于學習有很大的興趣。而職業高中的學生與普通高中的學生卻大不相同。職高生對于學習太過被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夠,基本上處于“讓我去學我才去學”的狀態。
基于這種情況,關注職高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成為一個重要課題。要提高職高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對于學習不再是厭煩的心理,明確他們對于未來的目標。而實現職高生在學習過程中態度的轉變,教師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路的作用,引導學生自覺去學習,快速進入到語文課堂中。通過一些教學策略,提升學生上課時的精神,逐漸減少學生對于學習的厭煩心理,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使他們在學習中產生心理愉悅感。教師也要做出必要的轉變。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那種講課模式,教師不僅要具備充分的理論知識和高超的教學本領,還要具備創新能力,對于教學課堂組織形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運用等現代教學工具,有效地進行教學,教授知識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實事求是。使講課通俗易懂,學生易于接受,使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引路的航標。同時,教師也是學生心事的傾聽者,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認識的過程。教師教學不僅僅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最重要的是傾注自己的情感,用心去和學生交流。同時還應該通過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學習生活中,教師應該將學生的關愛體現在生活中的細節中。當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或者成績進步時,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積極正面的鼓勵。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但是要采取恰當的手段,不能使用武力打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人人平等,不用“有色眼鏡”看每一位學生。不應該把學生分為優的差的,平等對待學習好的學生與學習不好的學生。
職高生大多數是大家眼里所謂的差生,他們經常受到某些老師的不公平對待,長此以往,便對學習產生了一種厭煩心理。在教師中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教師將課堂紀律不好、學生成績不高的責任全部歸咎于學生,認為是學生叛逆、素質低下導致的。然而教師卻沒有好好地反思過自己,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要想一個班的紀律好,成績好,首先要從差生入手,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注,給他們創造機會表現自己,在他們取得成功之后,給予積極的鼓勵。讓差生感受到教師的體貼愛護,他們對老師有一個好的印象之后,才會愿意去聽你的這門課,久而久之,也就對學習不再抵觸,甚至產生興趣。
增加師生間的親密度,需要建立好的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要相互尊重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和合作,增加他們在學習中快樂的感受,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感受到成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職高生與普高生一個最大的區別便是學習成績上的差別,他們沒有普高生學習好,因此心理上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比其他任何人差,增加信心,消除這種落差感。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師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適當地給學生提供帶有一定難度的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越過最近發展區,達到下一發展區的發展。教師不能盲目地否定學生,認為學生不行,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學生,沒有自己的想法。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讓學生嘗試成功,讓他們在內心獲得對自己的肯定,進而對自己生命的價值有新的定義。
教師在充分研讀職高語文教材后便會發現,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弘揚正能量、激勵人心、使人振奮的優秀作品。在學習《那一年面包飄香》時,要讓學生懂得“不輕言放棄,逆境使人成長”的道理。之后,老師留的課后作業可以是一篇練筆,讓學生自己寫在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又是如何解決它的,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在學習完《人格是最高的學位》后,在課堂上可以用提問的方式,或者小組探究的方式,讓同學們自己思考,交流討論,談談自己最敬佩的人是誰,說說為什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感,積極調動課堂氣氛。
職高生雖然是處于青春叛逆期,但是心理極其敏感脆弱,他們是最需要別人的關心和問候的。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要有充分的關心和愛護。要改變傳統的那種過于嚴格苛刻、不近人情的教師形象,而是要親近學生,與學生成為志同道合的人,用親切的話去激勵學生,讓他們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感受到旁人的關心和愛護,而不是一味地責罵,那樣只會將學生與老師間的距離越拉越遠。教師應通過言語激勵,讓學生正視自己,摒除陋習,從心里認為“我能行”,而不是“別人行,我不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積極正確的評語對于學生的學習、建立自信心,甚至對于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有一定的影響。好的評語能夠讓學生對于自己的價值有充分的肯定,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發展。教師在書寫評語時,應給予學生正面積極的鼓勵。當然有錯誤也要及時指出,不是一味地責罵,而是對于學生的不足之處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議和措施。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有效的評價。評語對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學科與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就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拉近語文與生活的距離。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課,職高生的實踐能力普遍比較強,要將他們的實踐能力應用到語文學科的學習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在開展活動時,要留心每一位學生的行為,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要伸出援助之手;在學生想要放棄時,要及時給予鼓勵。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活動之后,教師也應該留心周圍的學生,表揚優勝者的同時也要保護失敗者,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感受。
職高生的心理生理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方式,通過關注職高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增加師生間的親密度,教學中及時激勵學生,通過開展課外活動等行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